增强忧患意识 促进科学发展

时间:2022-08-21 11:38:30

增强忧患意识 促进科学发展

摘要: 忧患意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表现形式。在当今社会,树立科学的忧患意识就应该辩证分析发展现实,同时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 忧患意识 科学发展观 和谐社会

在刚刚结束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上,同志深刻指出:“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我们一定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始终保持对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念。”[1]整篇讲话体现出对国、对民、对党深深的忧患意识。在当今社会,树立科学的忧患意识,对于我们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重要的意义。

一、忧患意识的内涵及其特点

忧患意识,是人们对现实世界进行否定性、批判性思维的一种理性认识和外部情感表现,是对社会危机的一种感

受和预知能力。它反映了社会主体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忧患意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表现形式。自古以来,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一直是中华民族仁人志士高风亮节与伟大品格的重要标志,是推动中国社会不断前进的不竭精神动力。历代知识分子或基于对苦难深重的现实生活的不满,或基于对现实的弊端而产生的对政权巩固的担忧,或基于对外族的入侵使国家面临灭亡的危险,产生了极其强烈的忧国家之衰亡,忧民生之多艰的忧患意识,发出了“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心声。忧患意识是社会变革与发展的精神动力。一个具有忧患意识的国家,定是一个不断发展、走向强盛的国家;一个具有忧患意识的民族,定是一个富于进取、开拓创新的民族;一个具有忧患意识的政党,定是一个充满活力、奋发有为的政党;一个具有忧患意识的人士,定是一个自强不息、勇于拼搏、以天下为己任的人士。正是这种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激励着古代的仁人志士为国家的兴旺、人民的幸福而殚精竭虑、奔走呼号;正是这种忧患意识推动着近代的爱国知识分子振臂而起,为振兴国家、变革现实而思考;正是这种忧患意识使中国共产党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武装革命道路,建立了伟大的新中国,并领导着中国人民进行着一场前无古人的历史变革,在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领导人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他们在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爱国主义的精神养分和知识分子优秀品德的基础上,反思历史,把握国情和纵观国际局势,始终心怀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他们的忧患意识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紧扣时代的求实性。科学的忧患意识都是以对客观现实的理性认识为前提的,是经过深思熟虑后产生的,决不是无中生有,更不是杞人忧天。

2.预见未来的科学性。科学的忧患意识都是建立在客观分析国际、国内形势的基础上,并且是被后来的历史发展所证实的实际可忧之患,具有科学性。

3.付诸行动的实践性。忧患意识决不是停留在思想上,恰恰相反,最重要的是要把忧患意识转化为外在行为,付诸行动。

4.忧中见乐的辩证性。科学的忧患意识决不是悲观失望。而是在心怀忧患的同时认识到事物发展的曲折性。任何新生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合乎社会发展规律的新生事物最终会战胜旧事物。

总之,科学的忧患意识不仅是爱国主义精神的一种反映,而且是推进社会发展的不竭精神动力。在当今社会,树立科学的忧患意识就应该在承认发展成果的同时,正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促进科学发展。

二、增强忧患意识,辩证分析发展现实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经济保持平稳快速发展,效益明显提高,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市场体系不断健全,宏观调控继续改善,改革开放取得重大突破; 城乡居民收入较大增加,家庭财产普遍增多,人民生活显著改善;政治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进步;文化建设开创新局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扎实推进,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社会建设全面展开,各级各类教育迅速发展,就业规模日益扩大,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社会管理逐步完善,社会大局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然而,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

第一,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百分之十以上,经济发展方面取得的成绩在世界上也是有目共睹的。然而,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们所取得的成绩,是以巨大的资源环境代价为前提的。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长期以增加投入、消耗资源促进经济增长的发展方式未得到根本性的转变,导致了资源的短缺和利用率普遍不高,同时也导致了环境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仍然不平衡。经过长期的努力,与改革开放之前相比较,我国城乡经济更加繁荣;东中西部地区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经济社会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社会事业也在不断推进。然而,在看到成就的同时,也要对现实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心存忧患。目前来看,我国城乡差距依旧比较明显,“三农”问题依然是制约我国现代化目标的瓶颈;区域差距明显,无论在人均收入,还是在科技、教育、医疗卫生和思想观念等方面,东部都明显优于西部;在经济与社会发展方面,经济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情况依旧存在。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安全生产、司法和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然较多,部分低收入群众生活比较困难。因此促进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刻不容缓。

第三,思想道德建设有待加强。改革开放以来,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我们始终坚持“两手抓”,精神文明建设也在有力推进。然而,由于受到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各种负面思想的影响,部分社会群体的思想混乱和道德滑坡现象亟待解决。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提升广大人民的文明素质的任务迫在眉睫。

总之,在看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的同时,要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中面临的困境和问题。

三、增强忧患意识,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

树立科学的忧患意识,不仅要科学预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而且要化忧患为前进的动力,在实践中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科学发展观是我党在新世纪新阶段为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借鉴以往的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资源环境问题,就必须在发展的过程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要大力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保护土地和水资源,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发展环保产业。

第二,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注重社会建议,促进国民经济各个方面相协调。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的扶持力度;同时,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努力形成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第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促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全面发展。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第四,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改革创新的事业,党要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自身建设,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必须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必须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努力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在我国发展处于关键的今天,我们要树立科学的忧患意识,既要对发展的前途充满信心,又要对发展的现实保持清醒的头脑,深入贯彻和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决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推向前进。

参考文献:

[1].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N].2007.10.

[2]叶山土.“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内涵的哲学探讨”邓小平理论研究[J].2007,(6).

上一篇:中华美育会发起人的主要贡献 下一篇:现代漫画插图与中国国画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