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增强忧患意识

时间:2022-06-14 06:26:18

谈增强忧患意识

增强忧患意识

20__年3月8日,同志在参加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重庆代表团审议时,语重心长地告诫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始终保持开拓进取的锐气;要进一步增强公仆意识,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进一步增强节俭意识,始终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团结带领广大群众不断夺取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胜利。”总书记把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摆在“三种意识”的首位,这充分表明在当今时代,忧患意识对于中华民族之富强、对于中国共产党之壮大、对于中国社会主义事业之发展,具有极其紧迫和重要的意义。

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在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中,忧患意识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提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

早在先秦时期,《左传》中便有“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之说;孔子也提出“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孟子则提醒人们“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先哲的这些警世名言,是从当时社会政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重要经验,包含着社会政治中“安危”、“存亡”、“治乱”、“生死”等对立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深刻的辩证法思想。纵观中国古代的历史,由于统治者常怀忧患之思和自警之心而造就“太平盛世”的现象不胜枚举,如唐太宗接纳魏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建议,励精图治,从而为“贞观之治”奠定了基础。当然,因为统治者不思进取而导致人亡政息的例子也不在少数,譬如清朝晚期,统治者夜郎自大,以“天朝大国”自居,闭关自守,因循守旧,最终使中国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及至近现代,中华民族又以其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唤起了全民族的觉醒和抗争,促使无数仁人志士艰苦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最终了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赶走了帝国主义,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历史反复证明,增强忧患意识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达到政治清明、社会进步和国家长治久安的一个重要条件,也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忧患意识是中国共产党不断壮大的历史经验

承载着救国救民的庄严历史使命而建立起来的中国共产党,依靠其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自律机制,凭借其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逐步从一个成立时仅有50多名党员且处于秘密状态的党,发展成为目前拥有7000多万名党员、35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的执政大党。是一个在忧患中诞生、奋斗并不断壮大的政党。

回顾中国共产党近88年的历史,强烈的忧患意识一直贯穿始终。早在革命战争年代,同志就特别强调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明确指出,凡事要设想一切可能的困难,然后才能想出克服困难的办法,走向光明的前途。在党中央离开西柏坡前往北平时,他又提醒全党同志树立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警惕糖衣炮弹的袭击”。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邓小平同志也再三要求全党同志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认为“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处在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决不能掉以轻心”。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过程中,同志也多次提出,面对复杂的国际局势,面对繁重的改革和建设的任务,要向全党同志十分鲜明地强调,务必增强忧患意识,务必居安思危。实践表明,我们党之所以能够成为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核心力量,之所以能够承担起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历史重托,与长期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是分不开的。

增强忧患意识是针对新时期国内外形势所作的战略思考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尽管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骄人成就,但是,同志仍然在不同时期、不同场合反复要求党员干部树立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20__年末在西柏坡学习考察时,他就发出号召,要求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清醒地看到激烈的国际竞争给我们带来的严峻挑战,清醒地看到我们肩负的任务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清醒地看到我们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风险,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牢固树立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20__年初,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专题报告会上,他又强调指出:“一个政党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面向未来,我们党任重道远,担子更重,责任更大。我们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坚持用发展的眼光审视和评估自己,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完善自己,永不自满,永不懈怠。”同年召开的中央纪委第五次全会上,他再次明确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要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刚刚闭幕的“两会”上,他再次谆谆告诫各级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

同志身处“盛世”而发出的上述“警言”,不仅源于对我国历史上爱国志士忧患传统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忧患意识的继承发展,源于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思想的科学运用,更是基于对国际国内经济政治形势的冷静分析,基于对当今时代世情、国情和党情的正确把握。

从世情看:冷战结束后,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各种思想相互激荡,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因素增多,我们将长期面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从国情看:改革开放虽然取得了举世公认的突出成就,但是,我国仍然处在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革和发展的道路并不平坦,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的任务更加繁重而艰巨;从党情看:深刻变化的国际国内环境使我们党和广大党员干部所处的地位、环境以及所承担的任务发生了重大变化,我们党目前主要面临执政和改革开放两大考验以及由此带来的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对于这样一个历史时期,同志用了两个“前所未有”来概括,即“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无论是抓机遇还是迎挑战,都需要一种包含崇高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强烈忧患意识。

增强忧患意识是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不断前进的根本保证

“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是对我们党执政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新时期我们党始终保持先进性的根本要求,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精神动力。作为我们党执政兴国的一种价值理念,忧患意识主要包含三重含义:其一,它体现的是一种居安思危的精神,要求执政者居于安全、成功之时,要时刻保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危

机感和紧迫感,正如古人所语:“贤主于安思危,于达思穷,于得思丧。”其二,它以人民利益、国家安全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求每个党员和领导干部都要从国家的大局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把自己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升华为党员、干部自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其三,它是一种科学的预见意识和积极的防范意识,要求自觉正视问题,在忧患中发现差距、唤起警觉,在忧患中锐意进取、开拓创新。

增强忧患意识,必须要把忧患意识落实到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保持党的先进性上。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一劳永逸的,中国共产党只有始终保持强烈的忧患意识,才能引领中国社会发展进步。正是基于此,同志反复强调:“讲忧患意识,首先要忧党”;同志更是多次深刻论述了增强忧患意识与我们党始终保持先进性的关系:“我们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深刻汲取世界上一些执政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更加自觉地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始终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每个党员和领导干部必须把忧患意识作为自己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要时刻牢记自己对党的事业应该具有的使命感,把忧患意识落实到实际工作中,把可能遇到的困难估计得充分一些,把应对困难的措施考虑得周全一些,牢牢把握工作的主动权。

增强忧患意识,必须始终坚持心系人民,要忧民之所忧,急民之所急,帮民之所困。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作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在任何时候,都要牢记自己对人民所承担的庄严职责,都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为此,必须从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入手,切实解决损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增强忧患意识,必须辩证客观地看待我们党所取得的成就与存在的问题,始终保持积极昂扬的精神状态和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在经济、政治和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同时,收入差距、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问题不断凸显出来;、奢侈浪费等现象时有发生。对此,我们既不能掉以轻心,也不能悲观失望,对我们党和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失去信心。我们应当实事求是地、辩证客观地看待成就和问题,对待压力和挑战,不断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以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做好各项工作,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上一篇:文本解读的“入”与“出” ──《语文课程标准... 下一篇:取代苄基氢化氟哌啶醇氯化物对大鼠血流动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