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汇率制度改革的经验

时间:2022-08-21 07:53:27

德国汇率制度改革的经验

[摘 要]本文通过陈述德国汇率制度改革的历史,比较了德国与日本在汇率制度改革时的经济形势和中国当前经济形势的相似性,并给出了关于当前中国汇率改革的建议。

[关键词]汇改;人民币国际化;德国汇率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35-0038-02

现阶段,人民币面临着很大的升值压力,美国的政界频频拿人民币的汇率问题为其巨额的贸易逆差找借口。另一方面,我们的中央政府雄心勃勃地想要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地位,想要把上海建立成我们自己的一个国际金融中心,与此同时,我们国内的通胀问题越来越严重。这些都要求对人民币的汇率制度进行改革。但是,将汇率从固定汇率体系向浮动汇率体系转变的过程却是十分危险的,尤其是在当前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下,一旦操作不慎,很有可能会让我们的经济增长戛然而止,近在眼前的例子就是日本经济现在的状况,过去的十年到现在都一直警示着我们这一过程的凶险。

但是,我们当前的状况,其他国家在历史上也曾经遇到过,而德国成功改革的经验就对我们解决现在问题的思路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在20世纪的60年代,欧洲的经济在美国的马歇尔计划下迅猛复苏,其中表现最抢眼的就是德国经济。在60年代的后半期,西德的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扩大得非常迅速,而工资水平和我国现在情况一样,也是增长迅速。当时西德也是面临着国内的通胀和国际的本币升值的双重压力。而接下来的历史是联邦德国在70年代与美元脱钩,80年代用消极的态度对付广场协定并最终在90年代主导了欧元的诞生。在这近半个世纪的过程中,德国的马克在德国政府的主导下,采取主动的渐进式升值,成功做到了在改革货币制度的同时,保持了国内物价的稳定,贸易顺差也常年世界第一。那么这一切,德国是怎么做到的?从德国的改革过程中,又能为当前解决人民币汇率改革问题提供什么样的思路?

和现在的中国一样,当年的德国,也是靠着德国制造业,赚取了大量的外汇。当前德国经济的条件是值得我们羡慕的。中国与德国现在在世界上都是贸易顺差的大国,但是德国却既没有货币升值的压力,也不用为自己巨额的外汇储备所担心。但是如果我们把目光放回到60年代,德国在当时的经济情况也面临着和我们一样的问题。在当时,常年的贸易顺差,制造了德国马克面临巨大的升值需求。为了维持住德国马克与美元的汇率,德国政府在外汇市场上大量卖出超额供应的美元。但是超额供应马克必然会导致流动性的过剩,德国国内当时也和中国一样,工人工资水平、居民住房价格水平上涨问题严重。而在之后的70年代,国际环境出了一件大事,这件事就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美国政府宣布美元与黄金不再挂钩。这个事件的结果就是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固定汇率货币体系的瓦解。在1973年3月1日德国正式与美元脱钩,进入浮动汇率时代。

根据蒙戴尔三角理论,固定汇率、资本自由流动与独立的货币政策之间存在着三者取其二,必须放弃一个的关系。德国放弃了固定汇率,从此进入了资本自由流动和独立货币政策的时代。而德国在随后的货币政策,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反通胀。在浮动汇率下,德国政府的货币投放量不再受制于汇率,而是严格以国内的CPI指数作为参照,因此再也没有出现过基础货币投放量剧增的情况。而马克的汇率不再成为央行货币政策所关注的重点,在马克的升值过程中,央行的主要精力放在输入型的通货膨胀上。在这样的政策下,德国在保持了经常项目的顺差同时却没有再出现过去的巨额的外汇储备。与此同时,德国的政府在掌握了主动权后,开始了马克的漫长但稳定的“主动渐进式升值”。从1973年到1990年的17年里,马克对美元一共升值接近3倍,与同期日元对美元的升值幅度相似。

历史回顾到这里,我们就不得不提到著名的广场协定。广场协定以造成了日本经济曾经的泡沫和现在的低迷为人所熟知,但许多人没有注意到的是德国同样签订了广场协定。在20世纪的70年代到80年代,德国与日本对美国的巨额贸易顺差和马克与日元的缓慢升值不符合美国的利益,美国为了解决自己巨额的贸易逆差问题,在1985年的9月22日,美国财长詹姆斯•贝克、日本财长竹下登、前联邦德国财长杰哈特•斯托登伯(Gerhard Stoltenberg)、法国财长皮埃尔•贝格伯(Pierre Beregovoy)和英国财长尼格尔•劳森(Nigel Lawson)和五国央行行长们在纽约的广场饭店开会,并签订了著名的广场协定,协议要求日元与马克应当大幅升值。接下来日本的故事为人们所熟知:日本乖乖地遵循了广场协定,货币当局开始主动插手外汇市场,主动地让日元升值,同时为了对冲在外汇市场上的操作,在国内采用扩张的货币政策,大幅降低利率。这样的后果就是国内的通胀问题严重,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价格的泡泡被越吹越大,日本人在虚幻的经济泡沫下曾经豪情万丈地宣称日本可以买下整个美国。但最终,泡沫膨胀得越大,当泡沫破裂的时候造成的伤害就越大,到了90年代初,这个泡沫终于破碎了,日本的经济也进入了长达十年的衰退期,直至今天,日本的经济依然没有从衰退中彻底走出。

那么同为广场协定的签订者,德国是怎么做的呢?

德国的策略就是,尽管在外交上迫于政治压力签署了广场协定,但德国在实际操作上采取了阳奉阴违的策略。在签订广场协定之后,德国以消极的态度执行广场协定,坚决不干预汇率,坚持自己一切以反通胀为出发点的货币政策策略,既没有降低国内的利率,也没有采取扩张的货币政策。值得一提的是,德国的这种态度,在1987年招致了美国政府强硬的威胁,但紧张的气氛却令美国股市先支持不住,导致了当年10月著名的“黑色星期一”,创造了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最大的单日跌幅。

在德国和日本的例子里,我们可以发现其中存在着与我国目前状况惊人的相似性。同样是巨额的贸易顺差,同样是巨额的外汇储备,同样是国内的通胀压力,更加明显的和尤其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同样有一个叫做美国的国家,他们的政治界对我们施加升值的压力,同时学术界在鼓吹着人民币的价值被低估了,升值是对你们有利的。

因此,通过对德国的成功和日本失败经验的分析中,我们应当在货币制度改革和升值的过程中保持以下清醒的认识:

第一,一切应以本国自身的经济情况做决策的依据。

第二,本币升值的主动权一定要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本币的快速升值非常危险。

第三,物价的稳定是在升值过程中最应重视的重点,物价稳定是经济稳定的前提,泡沫会导致过度投资,而马克思早就揭示过过度投资是经济危机的根源。

第四,在外交手段上一定要灵活,我们自身的利益永远是第一位的。

我们还应当注意到,拿汇率作为贸易逆差的原因是美国为自身经济不平衡开脱所习惯找的借口,美国在这方面的策略一大特点是通过传媒和学术权威让自己的国人也相信汇率原因是其巨额贸易赤字的原因,提高目标外币币值是对顺差国家自己有许多好处的行为。我们必须要对这种声音保持绝对的清醒和理性的认识。

上一篇:论我国证券间接持有模式中投资者权益的保护 下一篇:中国货币政策在后危机时代面临的两难选择及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