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宽小学生获取科学知识的渠道

时间:2022-08-21 06:59:30

拓宽小学生获取科学知识的渠道

一、以教材为纲,始终以掌握书本知识为教学根本

新时代下的小学课堂应有新的面貌,首当其冲就是提高课堂学习的趣味性。在导入课题时,教师可以借助一些简单的小实验来引发学生兴趣。

例如,在教授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这一课时,先准备几个塑料袋,挑几名学生代表上台往塑料袋里吹气并扎口。指导学生用手摸、按塑料袋,通过塑料袋的变化来感觉空气的存在;接下来扎一个小孔让空气流出或者直接用手大力击破,让学生体会空气流动和爆破的威力。结束之后再让参与实验的学生口头把自己对空气的感觉描述出来,将各自对于空气的感知由零散的表象向概念化方向发展。这是一个相当经典的实验,它通过调动学生触感使学生对空气形成多方面的感性认识,对学生重新认识空气有先导性作用,屡试不爽。像这样先展示现象,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之后再进入课程学习的效果比直接翻开课本教学要显著得多。

再来是鼓励学生发问。这里建议教师可以先创设一个问题情境,把一个课时的学习置于更真实具体的任务情境之中,从而使学生能够提出针对性比较强的问题,这样,问题的范围就被缩小,教师解答起来也相对容易一些。还可以启发学生留心观察生活,根据生活中的经历提出问题,比如:“树木秋天为什么会落叶?冰矿泉水瓶外面为什么会有水?船为什么可以浮在在水面上?”等等,并组织学生把问题记录下来,对于一时之间解释不清的问题作为作业留给学生自己去探究。让学生自主提问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有机会在自己过去的生活经验基础上提出问题,最后通过老师的解答,自己去探究其中的科学知识。但提问的时间不可占据太多课堂时间,应合理利用早读和课余时间。不定时的随堂测试也是有效检测学生学习情况,及时发现问题的教学手段之一,教师可适当引用。测试密度应视实际情况而定,且题量不宜过多。

二、走出课堂,从自然实践中领悟书中理论的实际意义

(一)活动组织形式应多样化

活动组织形式的单一化会降低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教师除了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常带学生去实验室做实验以外,还可以尝试联系利用一些社会资源,如气象站、植物园等,形式可以是实验、参观、调查、室外游戏等,尽量做到丰富多样。

例如“太阳和影子”的游戏:选一个阳光明媚的天气,带学生到操场上集合。这时候先集体拍一张合影,然后再正式开始游戏。第一个热身游戏是“踩影子”,顾名思义就是踩其他同学的影子,规则十分简单,主要目的就是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影子上来,在此基础上思考影子的形成原理,推测太阳与影子的关系。接下来的游戏是“猜是谁的影子”,学生两两为一个小组合:一个学生在阳光下展示物品,另一个学生则只能站在指定位置通过观察影子来猜出该物品是什么。可以设计成竞赛的形式,也可以只是单纯地猜物。这个游戏意在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影子和物状之间的感性认识,并提醒学生物体的影子与物体的形状及光源的方向有关。两个游戏的时间控制在45分钟左右,游戏结束后教师在召集学生在游戏开始前的同一个位置合影,通过照片可以直观地反应出此时大家的影子跟一开始已经不再同一个方向上了,教师这时候就可以引导学生谈一谈各自对于影子的形成规律与太阳之间的关系。

(二)活动中鼓励学生自主探究

实践活动旨在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建立完整的科学知识观与价值观。所以活动的主角应该是学生,教师只需要及时提醒他们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能做,充当一个引导者的角色便可。因此,教师在组织进行课外实践活动之前,可以多与学生商量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为他们创造动脑想和动手做的机会。在大量的自主探究和亲手实践的学习活动中,学生可以得到更加丰富的感性认识,从而激活已有的生活经验,逐步全面准确地认识事物,牢记其中所蕴含的科学知识。

(三)活动主题应与书本知识紧密联系

实践活动的形式丰富多样,但始终不能跳出课本范围、超出学生的接受能力。根据教学需要,教师可灵活地将几个单元的内容联合起来做成一个活动,前后顺序可以对调或者穿插教学。

比如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土壤与生命》和《植物的一生》就可以做成一个活动。教材首先让学生用放大镜观察土壤和土壤中生长的植物,然后把土壤弄湿,团成一个球。学生用这个球在纸上涂涂画画,观察出现的痕迹。采集一些植物的叶子、根茎,在放大镜下进行观察,探究不同植物的特点与土壤之间的关系。总之,所有的实践活动都应该围绕教材展开,最终归属也是让学生在掌握书本中的科学知识的同时,训练一定的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潜移默化,为学生营造长期的科学探究氛围

科学精神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教师应从生活细节处入手,把科学思维模式注入到学生平时生活的一点一滴当中去。鼓励学生养小动物或者是养盆栽,观察它们的生长变化,写成生长日记。也可以每周让学生来“领作业”,如让学生做酸奶、观察蚂蚁、研究发霉的馒头等等,灵活性强,从学生兴趣出发,对完成情况不做强制要求。个人和小组来领取都可以,作业反馈可以是口头形式也可以是书面形式,或者派代表做陈述都可以,总之,其目的就是要让科学在学生的实际生活中能有更广泛的迁移,让科学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让学生可以利用各种原始信息进行分析思考,而不是仅仅按照教师或教材规定的步骤进行操作,去证明已经知道的结论,学到所谓的“科学知识”。要鼓励学生感受到问题的存在,并去分析问题,提出大胆的假设,再通过一定的实验去检验自己的假设,正像一个小小科学家那样。

科学知识的获取渠道,除了书本以外更多的还是来自于生活经验,教师只有正确处理好教材与实践活动的关系,寓科学于生活之中,才能从根本上为学生学好科学知识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

上一篇:以生活为核心 凸显品德教学的生活性 下一篇:掌握阅读方法,培养自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