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阅读方法,培养自学能力

时间:2022-10-23 09:38:40

掌握阅读方法,培养自学能力

摘 要:根据心理学的认知规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关系到整个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而要实施无疑先从书本开始. 故教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养成良好的独立学习的习惯,是教育者面临着的重大课题. 数学阅读是一个完整的心理活动过程,本文试从七个方面阐述如何进行数学阅读.

关键词:数学阅读;自学能力;方法

刚进入高一时,很多学生还是采用初中学习数学的方式,仅仅依靠上课听一听、下课做做作业,而不阅读课本、不记笔记,结果开始成绩还可以,随着知识量的增多,对概念和规律理解不深刻,导致越到后来成绩越下滑. 针对这些现象,笔者和学生进行了谈话交流,知道大部分学生认为数学课本内容很重要,但有的学生说没有时间去看,有的说做题都来不及,只是偶尔翻阅数学公式罢了(更有甚者直接查阅公式小册子等课外参考资料,连课本也懒得看了),不少学生认为看书的收获也不大,他们只是为了了解将要上课的内容,很少联想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其他知识. 由此不难发现,学生确实不知道如何去看数学教科书,连最起码的联系旧知识的方法都缺乏. 在新课程改革之下,数学的地位的确一再地被提升,“得数学者得天下(指高考)”等等来自学生、家长、学校、领导、社会的言论屡见不鲜,因此我们数学教师教得更加忙忙碌碌、辛辛苦苦,学生学得更加竭尽全力,结果反而教学质量不太令人满意,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积极性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和干扰.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不好的教师是奉送真理,好的教师是叫学生发现真理.” 笔者个人也认为,地位的提升应该使我们从烦琐的、重复的、无意义的劳动中解脱出来. 因此,教学方式的改革,使学生具备较高的自学能力显得十分紧迫.

伟大的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有一句名言:“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复需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 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从学会知识到会学知识,那么阅读则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第一步. 长期以来,阅读教学都被认为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语文课程标准》中也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如下明确要求:“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其实,数学教学也就是语言教学――苏联著名数学家斯托利亚如是说. 语言教学一定离不开阅读,万万不能单靠灌输来进行,所以,数学的学习不能离开阅读,这便是数学阅读的由来.

数学阅读是一个包括诸多因素的心理活动过程,包含语言符号(文字、数学符号、术语、公式、图表等)的感知和认读、新概念的同化和顺应、阅读材料的理解和记忆等各种心理活动因素,也是一个不断假设、证明、想象、推理的积极能动的认知过程,是阅读主体从书面数学语言中获得意义并转化为心理表征的心理过程. 高中生精力充沛,积极活泼,意志力、承受力和忍耐力都大大加强了. 他们已有较强的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他们开始自己探索分析周围事物,形成自己的世界观和认识观. 高中生具备的心理优势与学习能力可以满足进行更高级别学习的条件,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充分发挥已具备的各种能力,也正符合他们的心理需求. 在阅读中,学生要通过自己的观察、归纳、联想、猜想等活动进行学习;要不断地同化和顺应,调整自己所学的知识结构;要不满足于现成的答案或结果;要独立思考,进行多向思维;要创造性地应用数学知识去适应新情况、新问题,自觉探索新知识,不断拓宽数学视野――这同样也是《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的目标.

数学语言有三大特点: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其中符合语言和图形语言有别于其他语言,必须应用特殊的阅读方法才能逐步掌握与运用,不能单靠教师讲述,应该有学生自己的阅读和体会,教师从旁适当指导,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

■找准教材中的“四点”

在高中数学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应明确各章节教材的知识点、重点、难点与考点. 教材总是由众多的知识点组成的,找到知识点才不会产生覆盖上的遗漏和知识上的不连贯等现象. 重点是以《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数学科)大纲》为依据的,重点一定是考点,但不一定是难点;难点与学生的年龄实际、生活环境、知识水平和智能高低戚戚相关. 教师要在教学推进中转移重、难点,每节课、每个章节甚至是全书都有重、难点,随着教学进度的推进,教师要注意教学重、难点要求的变化:有的课重、难点可能身兼三者身份,有的可能在全书中就不再是重、难点了,……总而言之,在不同阶段要求要有所不同,体现在记忆要求、题型要求等方面,教师教和学生学都要了解知识点,突出重点,攻破难点,掌握考点,这样才能减轻学生的负担,使学生保持学习数学的兴趣,做到主次清晰,提高学习效率.

■抠字眼,抓关键

注重数学教材中关键性文字、句子、符号或者图形的地位和功能. 指导学生找出教材中的论点、论据和论证,现象和本质,因和果,时间和空间(如初中的两直线的位置关系(平面)和高中的(空间)),整体和局部(如定义域和单调区间),一般规律和特殊情况(如函数和数列)等. 如教材中的“首先”、“其次”、“最后”是几项平列的条款,而“综上所述……”、“一般地……”之后,则是对以上各项的归纳或总结.“因为……所以……”是按先因后果方式排列的,“……这种情况是怎样产生的呢?”则是先罗列食物现象,后揭示本质原因. 对教材中诸如“最”、“主要”、“根本”、“关键”、“核心”、“绝对”、“归根结底”等文字,教师应提醒学生注上着重符号. 总之,要充分运用语文工具知识来学习我们的数学课程.

■留住适当的痕迹

人的大脑不是电脑,不要只把一切信息机械化地输入脑中,而要在书、笔记本和积累本上留下痕迹. 徐特立说过:“不动笔墨不读书.” 自学同样要动笔墨,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在书上用不同的符号勾画出字、句、段,如在文字下方标上“…”表示要着重强调和注意的地方,用“?”表示有疑问,上课要好好听课的地方,用“――”画出书本上的黑体字写的公理、推论、定理等表示要掌握的地方……或在书上旁批,如做必修2书后习题P27第1题:如果三条直线两两相交,那么这三条直线是否共面?就在旁边写上两种情况:①若三条直线两两相交于同一点,则不一定共面;②三条直线两两相交于不同的点,则一定共面. 若画上图象就更好了,其实以上的文字都不用写了,或者提出质疑,发表不同的意见,以便在讨论和听课时研讨答问;在笔记本上,如学习幂函数时用不同颜色笔画出不同函数(y=x-1,y=x0,y=x■,y=x,y=x2,y=x3)的图象以研究其性质,对教材重新归纳分类,记录问题和典型例题.

图1

图2

■查“点――线――网――面”的联系

查是最基本的自学方法. 教学中众多的知识点的选择和应用,绝对不能形成一个个分散的信息“点”,教师要引导学生按教材的有机联系将知识“点”连接成“线”索,由“线”索编织成知识“网”络,最后再构成知识“面”. 平时要多注意联系旧知识,然后带出新知识,再帮助学生总结出规律. 因为学习是一种能动的,学到越来越多的有关他们认识事物的建构过程;而不是个体积累越来越多的外部信息. 这种新的认知结构不仅是原有认知结构的延续,而且是原有认知结构的改造和重组. 这样,用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的方法,使其知识层级化、序列化、结构化、科学化.

■分步骤逐个攻克

按数学学科的知识特点和学生实际,将教材内容分步理解、逐个攻克. 一般来说,教材可分识记(是什么)、理解(为什么)、应用(怎么办)三部分,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地步步升华.

■读层级有序进行数学阅读

新课程下的数学知识虽以知识模块形式呈现,但数学知识间有着戚戚相关的联系,所以我们苏州市是按必修1-4-5-3-2的顺序进行的,这样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经过几年的实践证明,如是安排是行之有效的、科学的. 故在新课程背景下,要注意数学教材册、章、节、段的层级序列和框架结构. 明确教材中各个大小单元的“段落大意”或独立性特征、各教材单元之间的差异性和联系性,了解它们之间的从属关系或附属关系,从而把握住大到册、章、节,小到每个自然段的教材知识体系结构.这样指导学生阅读,就不会有“乱麻一团”的感觉.

■时常反馈

高中数学新课程在结构上有很大的改变,这对数学反馈提出了新的要求,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学生讲学过的知识要经常重现,找出与新知识的联系;或找出过去学习方法、思维方式的缺陷加以改正,还要把学习上的疑难问题常向教师反映. 如考试讲评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反省答卷中的错误或者失误,要求学生想一想:为什么要这样答?当时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这样想?错在哪里?今后怎样避免类似情况再次发生等.

上一篇:拓宽小学生获取科学知识的渠道 下一篇:浅谈作文教学中的“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