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考政治科主观题的解题能力培养

时间:2022-08-21 05:37:46

谈高考政治科主观题的解题能力培养

摘要:本文从两个方面介绍了提高高考政治主观题答题能力的培养。首先要夯实基础,构建知识网络;其次要掌握主观题的审设问、审材料、用材料的答题技巧和方法,才能在高考竞技场中取胜。

关键词:高考政治 主观题 夯实基础 方法 技巧

高考政治学科主观题占文综试卷卷面分值52分,分值较大,而主观题答题情况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文科综合成绩的高低,所以作为高三政治课教师要十分重视考生政治主观题答题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首先要夯实基础。要注重对书本主干知识的掌握,对板块知识的划分、归纳总结,对教材内容了然于胸。例如哲学部分: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唯物主义等各大板块知识各包括什么内容,原理、方法论是什么,如何用规范语言表述。又如政治常识涉及到国家、国家机关、政党、民族、宗教、对外关系又常用到哪些知识点。又如经济常识,涉及到国家、企业、经营者、消费者、劳动者等又常用到哪些知识。答题能力的提高首先建立在基础知识夯实的基础上。作为考生要非常熟练地掌握课本主干知识,形成知识网络结构,善于整理构建知识框架,同时对于一些常见时政治热点学会用所学知识进行多角度分析。例如:一些地方政府管理理念错位,为提升城市形象,忽视民生问题,要建“无摊贩城市”。目前,上海的无证摊贩约5万个。上海市政府经调查研究,一改往日对马路摊点一律封杀的做法,出台《城市设摊导则》,规定:部分市区路段经市民同意,便可设置部分便民摊点,政府颁发临时许可证。这既了扩大就业,方便居民生活,又可规范城市摊点管理。如果运用政治常识分析上海市政府的做法,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①国家的性质②国家的职能 ③国家组织机构组织和活动的原则④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每个劳动者平等的享有法律所规定的权利,国家有义务保障公民劳动和就业权利的实现等;如果题目设问要求从经济常识角度分析政府这样做的依据,我们不防从以下几方面考虑①社会主义的本质 ②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③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⑤国家的宏观调控⑥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⑦劳动者的基本权利⑧发挥第三产业优势作用⑨是维护社会公平的要求,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增加居民收入,扩大消费,促进经济增长;有利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等。善于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不停的从一个角度转向另一个角度,以重新构建这个问题,对问题的理解随视角的每一次转换而逐渐加深,最终抓住了问题的实质。

其次考生必须掌握主观题的答题技巧和方法。结合我多年的高三政治教学经验,下面谈谈我对政治主观题答题技巧的看法:

第一、审设问,是正确答题的关键。政治主观题答题往往要由设问规定的,看不清设问,会在答题上有很大的偏差。先审设问,这样有利于带着问题审材料,有很强的目的性。审问题要做到以下几点:

(1)审材料几?

(2)审范围,明确知识范围是用到经济、政治、还是哲学常识板块知识。

(3)审问题的主体是什么?是公民、政府、政党、还是企业、劳动者、经营者等。

(4)审问题的角度设定,题目的类型是什么,是“为什么”还是“怎么样”等。

(5)审对象,就是要说清楚的问题。

例如:结合材料三,运用政治常识的有关知识,分析党和政府为什么要重视扩大再就业?按审设问的五个步骤

(1)审材料就是“审材料三” (2)审范围就是“政治常识”

(3)审主体就是“党和政府” (4)审角度设定就是题目类型是“为什么”

(5)审对象就是“扩大就业”。

例如:2011年全国卷文综卷Ⅰ39题(6)结合材料四和所学哲学知识,说明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1)审设问材料四 (2)审范围“哲学常识”

(3)审主体“党” (4)审角度设定“历史和现实意义”

(5)审对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第二、审材料,是正确答题的关键。学会审材料,能在短时间有效地掌握材料。审材料要注意以下几点:

(1)对材料要分层圈点,看材料有几个道号、分号、句号。

(2)提取有效信息,材料一般是有什么问题存在,采取什么措施,有什么作用等。

(3)处理课本观点,能快速地联系课本知识迁移与运用。

第三、利用材料是正确答题的重要依据。如果离开题目所给定的材料而盲目搜索堆砌课本知识点,往往得分率不高。

例2011年全国文综卷Ⅰ38题(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的经济知识,说明中央财政支持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在今年高考改卷中发现考生只抄写材料的内容,没有回答财政作用的理论;或者只写出了财政的五大作用而不能从材料中推出财政的作用,导致得分不足。下面我们通过对高考答案的分析,认真体会如何分析利用材料答题。

①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的快速发展创造条件(3分)

②促进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为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基础。(3分)

③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2分)

考生的主要失分点: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基础;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很多考生不能从材料所罗列问题概括为书中的问题,不能很好地利用材料来分析政治理论。如国家通过加大财政的投入优化资源配置有利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经济的发展。再如国家通过加大对的补贴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等。

又例09年高考文综能全国卷38题材料一:在中央统一部署下,遭遇旱灾地区的各级政府迅速启动抗旱救灾应急预案,紧急调拨资金、物资材料。材料三 以往有些干旱地区每逢大旱即靠抽取地下水和引河水浸灌抗旱,加剧了地下水的枯竭和河水的断流;有些干旱地区却发展诸如高尔夫球场、造纸厂等高耗水型产业,造成雪上加霜;有些地区采取人工增雨作业,但受雨云条件限制难以及时解决干旱问题;有些地方因资金困难,农田水利设施严重缺位,只能靠天吃饭。

(1)结合材料分析应如何运用经济手段推动抗旱工作

第(1)问考查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考生运用宏观调控经济手段的相关知识谈如何推动抗旱工作。考生要从微观上弄清“经济手段”包括哪些,并以此为依据,结合材料提供的信息,提出具体措施,这就要求考生具识记经济手段包括三个层次:经济计划;经济政策,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等;经济杠杆,亦即政策工具,包括税收、利率、信贷、物价等。材料一“紧急调拨资金、物资”属于财政投入。从材料三可以找到经济手段运用的方向“有些地方因资金困难,农田水利设施严重缺位”说明要加大财政支农的投入力度,建设农田基础设施(财政手段);“每逢大旱即靠抽取地下水和引河水浸灌抗旱”说明要加大技术推广力度,改革灌溉方式,发展节水型农业(科技手段,产业政策);一些地方发展高耗水型产业,由此可以引出要运用价格杠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促使人们节约用水(价格杠杆)。

总之,答好政治主观题,既要夯实基础,深刻全面掌握基础知识,构建清晰的知识网络结构,才能谈得上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同时又掌握科学的答题方法,学生会审设问、审材料、用材料,更要规范答题的语言,注意语言的规范性与有效性,才能在高考竞技中获胜。

上一篇: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下一篇:浅谈小学语文课堂的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