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管理模式特征分析及对策

时间:2022-08-21 12:18:53

高校学生管理模式特征分析及对策

【摘要】随着新时期大学生成长环境的变化,大学生思想行为呈现出了许多新的特点。论文利用课题调查结果,分析了目前高校学生管理模式的具体特征,提出了实施“以人为本”学生管理模式的措施。

【关键词】以人为本;学生管理模式

一、项目调查的背景

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将最终取代传统的学生管理,是学生管理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坚持“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切实尊重和维护学生的合法利益,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有助于学校的持续稳定,符合时代要求的和谐教育观,是高校学生管理改革的方向。为深入研究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学生管理模式,我校课题成员依托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项目,利用管理学有关理论,结合高校学生工作的实际,从管理主体、管理客体、管理方法、管理效果、管理目标、管理环境、工作评价等问题设计选题,制作了针对教师和学生的调查问卷,并在北京、西安等地近20所高校进行了问卷发放与收集工作。

二、高校学生管理的特征分析

根据调查结果,通过数据统计与分析,我们认为,目前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具有以下五个特征。

1.学生管理“以人为本”总体程度较低,自我管理意识和自控能力不强

调查显示,仅有36.7%的学生对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非常满意”或者“满意”,其余63.3%的学生选择“一般”或“不满意”。其中,独生子女的评价远远高于非独生子女,90%的非独生子女对学校的管理工作“非常满意”或者“满意”,只有13%的独生子女对学校的管理工作非常满意或者满意,这可能与他们各自成长的家庭环境有关,显然独生子女对自主性、创造性的要求更强。78.5%的学生在遇到困难时,寻求帮助的第一选择是朋友,其次是同学、父母、和其他人员,最后才是学生管理人员;22.5%学生的第一选择是学生管理人员。值得注意的是,90%的经济困难学生第一选择是学生管理人员,远远高于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这可能与近期国家和学校推行的绿色通道和助学帮困制度有关。另外,当前我国高校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非常欠缺,19.8%的学生认为学生会等学生组织能够代表广大学生的利益诉求;28.2%的学生经常旷课,46.4%的学生偶尔旷课,25.4%的学生从不旷课。

2.师生关系由紧张趋于和谐,学生管理队伍整体素质尚需进一步提升

在我国,“师道尊严”的传统经久不衰,学生管理工作强调权威,即学生对教师的绝对服从和对学校的无条件遵守,这种强制性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师生关系处于紧张状态。调查结果显示,当前的师生关系有所缓解,84.3%的教师认为师生关系不紧张;79.9%的学生认为最熟悉的学校管理人员是良师与益友。仅有19.1%的学生基本同意或完全同意“管理工作人员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及工作效绩”;只有39%的学生认为本校辅导员工作“好”或“较好”。同样,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的评价相对高一些,这可能与他们平时受到辅导员的关心更多一些有关;只有23.9%的学生认为“管理人员会经常找我们谈心,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这表明多数学生管理人员并没有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真正地了解和关心学生。

3.校园精神教育严重弱化,安全教育工作重视力度不足

校园精神是大学之魂,是校园文化的历史积淀,是高校的软环境,它对大学生的成长有着巨大的引领、规范、凝聚和制约作用。调查显示,许多学生不清楚自己的校园精神,只有19%的学生知道并理解学校的校训,28%的学生知道但是不理解学校的校训,53%的学生不知道学校的校训。其中,理工类院校更令人担忧,只有15%的学生完全理解学校的校训,25%的学生知道但是不理解学校的校训,60%的学生不知道学校的校训。校园安全是学生管理工作的头等大事,它关系到广大教师和学生的根本利益。调查显示,82%的高校没有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86%的高校没有开展安全疏散演练,78%的学校只是局限于人身、财产、交通等传统校园安全,只有22%的学校开展了有关、心理、网络、交际等新形势下的安全教育;68.8%的学校只是采取过发放宣传资料、宣传展版等形式,专门的安全讲座和专题影像播放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4.学生管理理论缺乏系统研究,学生管理协调性存在薄弱环节

目前,不少高校存在重实践轻理论的功利主义倾向,只注意实践工作,不注意理论研究和经验的交流。调查显示,91%的学校没有设置学生管理工作理论研究专项基金;73%的学校从不进行工作经验交流会,12%的学校一年进行一次工作经验交流会,9%的学校半个学期进行一次工作经验交流会,只有6%的学校一个月召开一次工作经验交流会。而工作交流形式方面,80%的学校只是开会,只有14%的学校通过校园内部刊物,利用校园网络平台的只有12%,只有5%的高校专门组织过管理人员的校外拓展训练。学生利益无小事,学生管理工作千头万绪。调查显示,当前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协调性有待加强,95%的教师认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点在大一,只有5%的教师认为“无所谓重点”。

5.学生参与民主治校意识不强,宿舍文化建设需进一步加强

学生在学校管理工作中具有双重性,他们既是被管理的客体,又是参与管理的主体,只有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校中的民主管理才能真正得以实施。调查显示,22.7%的学生认为学生管理人员对其管理是教育引导性的,18%的学生认为学校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对学校管理和教师的教育教学提议、监督、评议、决策等工作,而60%的学生认为学校从来不组织学生参加以上等工作。这表明许多高校都没有较好地保障学生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没有充分发挥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作用。宿舍是学生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宿舍文化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生活,甚至人格的形成。调查显示,只有13%的学生认为最愿意到宿舍学习;只有25%的学校举办过“寝室文化活动月(周)”、“宿舍设计比赛”等活动;只有19.8%的学校将学生在宿舍卫生等方面的表现纳入学生综合评价考察体系。

三、高校实施以人为本学生管理模式的具体措施

高校实行“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模式,就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要注重学生的自我管理,强化学生管理的服务意识;要强调学生是社会性与个体性的统一,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要真正实施“以人为本”学生管理,我们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具体工作。

1.转变教育观念,牢固确立高校“以人为本”理念

学生管理人员要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管理理念,把学生真正当作教育教学管理的主体和中心,实现学生管理理念的科学化和人本化,体现民主、平等的精神,即从以“管理”为目的到以“服务”为宗旨的转变,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用发展辩证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的优缺点,承认和张扬学生的个性,让学生有不同程度的自和选择权,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2.加大投入力度,认真加强高校学生管理队伍建设

要必须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对学生管理工作人员的学习培训、选拔培养和教育管理,全面提高学生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强学生管理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建设,积极培养专家型的学生管理人员,鼓励学生管理人员不断创新学生管理方式,比如西安某高校实行了辅导员职称评定制度,北京某高校实行全校辅导员集中办公;进一步完善保障机制,解决福利待遇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保证队伍的精干、高效与稳定。

3.加强软硬件建设,真正创建“以人为本”的校园环境

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是学校的责任,也是学生应该享有的权利。要创建以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以重大节日为契机、以文体活动为载体的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引导学生从思想上、活动中不断地充实和提高。校园硬环境建设要坚持实用性和观赏性相结合,注重人性化色彩,以学生使用便利、顺畅、愉悦为目的。要加强校园文化等软环境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如举办科技作品大赛、知名人士知识讲座以及各类专业竞赛等,以谋求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4.强化人文管理,努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大学和谐校园的基础。学生管理人员要重视学生的情感教育和管理,要对学生多理解、多宽容、多尊重、多支持、多帮助;在执行管理过程中要既讲原则,又要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德化人;要真正理解学生、关心学生、尊重学生、服务学生;要坚持师生平等,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要注重对大学生的思想激励,给予贫困生、心理障碍学生等弱势群体以更多的关爱和帮助,帮助他们树立健全的人格。

5.发挥学生组织作用,切实加强学生的“三自教育”

高校“以人为本”学生管理要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要依靠学生自身的力量,使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要加强学生党建自我管理,创新学生党建管理形式,适应院校招生规模扩大、党员居住分散、活动难以经常化的新情况。要加强学生宿舍自我管理,通过学生会组织,以宿舍为单位开展“宿舍风采大赛”等形式的自我管理活动。要加强学生素质自我提高,积极引导学生创办、加入各种社团协会,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满足学生提高自身素质多样化的需求。

6.规范学生制度建设,科学改革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

要真正实现人本管理,必须保证管理制度的正确性,依法治校,规范管理。学校要及时废止侵犯学生基本权利的规章制度;要处理好问题的合法性,尤其是程序的合法性,特别是对学生做出不利的处理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知情权、申辩权和申诉权。学生管理人员既要维护违规学生的合法权益,又必须履行学校监护管理权。学校制订各项制度时,要充分征求学生的意见,要邀请学生代表听政,要鼓励学生监督学校各项工作,真正使学校的要求和学生的发展达到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陈小军.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必要性探讨[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48(12):

165-166.

[2]凌正飞.构建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初探[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6,5(5):

104-106.

[3]彭丽娟.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探究[J].湘南学院学报,2009,30(4):112-121.

作者简介:

刘雪辉(1972—),女,湖南双峰人,会计硕士,北京青年政治学院财务处高级会计师,研究方向:财务管理、高等教育管理。

张宏雷(1972—),男,河南禹州人,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大学生服务中心副研究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区域经济管理。

上一篇:风险管理应用研究 下一篇:三门峡区域经济与高职教育协调发展的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