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阶段鲁迅作品教学研究

时间:2022-08-21 11:12:59

初中阶段鲁迅作品教学研究

摘 要: 初中阶段的鲁迅作品历来是教学难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他的作品在中国新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如何引领学生读懂、读透、读深鲁迅作品?作者介绍了心得体会。

关键词: 初中阶段 鲁迅作品 教学方法

由于时代的原因,现在学生普遍不喜欢鲁迅的文章,而初中阶段选入鲁迅的经典文章又较多,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故乡》、《风筝》、《藤野先生》、《雪》、《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孔乙己》等。鲁迅的作品是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文学系统,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由于多年来“左”的积弊,在鲁迅作品的解读上存在极大的误区:那就是过于强调其政治思想意义,导致文章意义的解读结果一元论,严重束缚学生的思维发展。

那么,如何引领学生学习鲁迅的作品呢?

一、引领学生读懂文本: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

任何一篇文章都有文本所在的特定写作背景。只有联系作者的心境或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带领学生了解产生文字的社会背景,我们的教学才能深入浅出,实现文本、师生、学生与作者精神的沟通,这便是知人论世。知人论世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知其人,二是论其世。“知其人”就是了解作者的生活遭遇和思想经历,借此把握文章的思想倾向;“论其世”就是了解作者所处的社会、时代,从而把握作品流露的思想感情和时代意义。对于一切作品的分析都离不开历史环境。不管什么样的作品,要分析出深刻性,光以今天眼光去观察是不行的,必须放到作品的历史背景中,还原到它的那种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中,鲁迅的作品更重视时代背景,因为鲁迅生活的时代是一个极不平凡的时代,国家内忧外患,民族危机存亡,鲁迅为了拯救国民,“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终其一生献给了新文学。 学生之所以不爱学鲁迅的作品,往往就是对那个时代感到陌生,他们生活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生活,对民族曾经的苦难知之甚少。因此,我在教鲁迅作品时,引领学生先查找作品的时代背景。如教《故乡》时,学生了解本文写于辛亥革命之后,辛亥革命赶跑了一个皇帝,却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中国人民尤其是农民,境况日益恶化,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1919年12月鲁迅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目睹了在现实社会生活的重压下失去精神生命力的故乡的人和事,十分悲愤,1921年1月便以这次回家经历为题材,写了这篇小说。小说中的闰土就是其中一个受害者。教《雪》时,有的学生找到了《野草》,它写于1924年9月到1926年4月,当时鲁迅正处于人生探索彷徨苦闷的时期,作品表现了他在黑暗重压下的战斗精神、追求精神和牺牲精神。《雪》中滋润美艳至极的江南的雪,色彩斑斓,生意盎然的江南雪景,闪闪生光的雪罗汉,寄予了作者对美好未来的向往,而在凛冽的天宇下蓬勃奋飞、灿灿生光、旋转而且升腾的朔方的雪,也反映了作者在逆境中自强不息、奋力搏斗的精神和品格。了解了作品的时代背景,学生对作品主题的理解就成功了一半,这更有利于教师教学,有利于学生与大师进行心灵交流。

二、引领学生读透文本:抓住关键词语

作品的分析是从语言文字开始的,甚至可以说是从词语开始的。对语言意思的深入分析,先要了解同样的语词存在两种不同语义范畴,一方面是科学语言、工具语言,讲究的是语义的准确和规范,另一方面是文学语言、文本中的语言,语义往往超越词典规范,带着非常强烈的、个人的、临时的感彩。文学语言、文本语言的语义离不开特殊的语境,表现的是作者或者人物瞬时的感情,不像字典语义那样是共同的、长期适用的,而是在变化万千的语境中被个性化的。正是这种个性化语言的运用,它承载了个人精神,但这个“人”又不是一般的、抽象的人,而是个别的、特殊的人,是在具体语境中的人。分析鲁迅作品就要指导学生重视语言,体会个性化语言。

如《风筝》中的“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惊异和悲哀是关键词,为什么惊异?为什么悲哀?我先提出这两个问题,指导学生抓住这两个词深究。结果学生很快就能举手回答,有的学生说因为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早春二月,而北京却是严冬。故乡的风筝时节,杨柳发青,山桃吐蕾,而北京,灰黑色的秃树枝杈于晴朗的天空中,所以惊异于北京竟在这样的季节放起风筝来了。“我”见风筝而悲哀,是因为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那一幕,而且那一幕永远无法补过。又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开头“乐园”这两个字,在字典里就是指快乐的地方。按原来语义,乐园令人想到美好的地方,至少是风景极其精彩的地方。如果是一个荒弃的园子,只有一些野草,把它当做乐园就会给人以用词不当的感觉。鲁迅在开头第一段强调说百草园不过只有一些野草,但那里却是我的乐园。这里对乐园的特殊理解和运用透露了一个孩子的童心,离开了孩子天真的心灵是不能得以解释的。这里的乐园具有双重含义,一重和字典里的含义有关,肯定是美好的场所,但是,同时还有另外一重含义,那就是让读者进入童年回忆的境界,和作者分享美好的童趣。

三、引领学生读深文本:找词语的矛盾性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说:“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许多学生在此处会提出疑问,“似乎”和“确凿”两词的意思是相矛盾的,为什么能够放在一起呢?难道连鲁迅这样的文学大师也会犯语法错误吗?既然有矛盾性,就有可分析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理解这里包含双重意思:对“最末次的相见”来说,已隔了七、八年,印象已经淡薄,所以用“似乎”,说明回忆起来不一定十分准确。但百草园在那时鲁迅心目中,它的确带来无限趣味,那里有生机勃勃的景物,如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有长妈妈给“我”讲神奇的美女蛇的故事;有雪地里捕鸟的游戏。这一切都是那么真切和历历在目,所以用“确凿”是不矛盾的。又如《孔乙己》也有这样的句子,小说的结局对孔乙己做了这样的交代:“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为什么“大约”和“的确”能够放在一起?细心的学生发现了这个问题。关于孔乙己的死,小说做了暗示,从中秋前两三天那次被丁举人“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之后,人们以为经过了残暴的拷打,孔乙已是活不了了,他穷困潦倒、无亲无故,这样的推测是合乎逻辑的。“大约”也表示了“我”对孔乙己死的推测和大家一样。“的确”表示推测结果,孔乙己是个贪杯之人,如果没有死,一定会来酒店的。从孔乙己的社会地位和他与酒店的关系来看,“我”判断孔乙己“的确”死了是有根据的,但又始终未得到确定的消息,所以说“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样的句子,意味深长,由此切入,较容易引导学生想象孔乙己的悲惨结局,以及造成这个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对吃人的封建社会制度产生愤恨的感情,进而揭示小说的主题。

此外,鲁迅作品中反语手法的运用也是一大特点。在鲁迅作品的语言中,有很多反语手法,从而达到幽默、讽刺的效果。如《藤野先生》中的“实在标致极了”,“标致”原意是“漂亮”的意思。鲁迅来到樱花烂漫的东京,本来是怀着救国救民的远大志向的,但看到清国留学生以盘辫为荣,整天浑浑噩噩,精心装扮自己,把头发梳得很光亮,还在上面抹油,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写出了他们招摇过市、自我陶醉的丑态,这里是正话反说,意思是写清国留学生的丑陋,从而表现鲁迅强烈的愤懑、讽刺之情,对这些不学无术的留学生的痛恨。这样的语言在鲁迅作品中还有很多,都是极富个性特点的。

鲁迅作品应该怎么教?相信不同教师有不同教法,这是一个研究不完的话题,希望经过我们的努力,能让更多学生喜欢鲁迅的作品,让他的精神永远激励我们前行。

参考文献:

[1]初中语文教与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中国现代文学史.华东师范大学,2000.

[3]教师教学用书.七至九年级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4]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8.

上一篇:我们为什么会出轨? 下一篇:机器人焊接系统离线编程实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