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及其培养

时间:2022-08-21 10:50:06

【前言】浅谈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及其培养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2、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教育。世界观是人们对自然、社会和人生问题的总看法,是对整个世界概括而系统的认识。一个人有了正确的观点、信念,就能判断行为目的是否正确、是否有意义、是否符合人民的利益,就能提高克服困难的自觉性,就能为实现伟大的目标而表现出...

浅谈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及其培养

近年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学生要想学习好、要想成材,必须把掌握知识、发展能力与培养非智力因素品质结合起来。

一个人的成功=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其他条件。古今中外有大量的事实证明这个公式的正确性。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个智力水平很高的人,如果他的非智力因素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往往不会有多大成就;相反,一个智力水平中等的人,如果他的非智力因素得到很好的发展,主观上努力奋斗,也会取得很大的成功。因此,只有把认知(智力因素)和意向(非智力因素)这两个客观过程有机地统一起来,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意志品质

意志是人们按照既定目的,克服各种困难,以调节内外活动的心理过程。它具有发动和制止人的外部活动和内部活动的基本功能,锻炼和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就是要充分发挥意志的调节功能。一个意志明确而坚强的人,应具有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和自制力的基本品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结合教育实践的各种内容培养学生的意志,并把培养自我教育能力作为教育的重点,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责任心及自我批评精神等方面下功夫。

1、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是在学校、社会道德规范的约束和教育的主导作用下,通过学生自身主观能动地接受正确教育,为不断进行自我认识、评价、激励、监督和控制等一系列活动,逐步形成、稳定和完善起来。开发和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生本人和教师、社会、家庭各方面的密切结合。教师应增强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经常注意运用这种形式去开展教育工作,不断探索学生自我教育的新途径。要教育学生自觉地经常地给自己提出培养意志的任务,并以实际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保证既定目标的实现;要教育学生不断地检查自己的意志品质,培养自我评价能力和习惯,认清自己意志行动的优缺点,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监督,发现行为偏离正确方向时及时调整自己的意志行动,按既定目标前进;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控制,排除各种内在的和外在的干扰,特别要克制己欲,使意志受到真正的锻炼;要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学习先进榜样,开展对比活动,不断克服缺点和改正错误。

2、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教育。世界观是人们对自然、社会和人生问题的总看法,是对整个世界概括而系统的认识。一个人有了正确的观点、信念,就能判断行为目的是否正确、是否有意义、是否符合人民的利益,就能提高克服困难的自觉性,就能为实现伟大的目标而表现出坚强的意志。教师要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智力水平,理论联系实际,对他们进行科学世界观的教育。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长期过程,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对世界的感知、对世界的直观、对世界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多、生活经验的丰富,教师要帮助他们逐步建立起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性的严密而完整的科学体系。学生只有对所掌握的具有世界观意义的思想采取肯定态度时,他们才能形成这些思想的真理性、正确性和正义的坚定信念。教师是科学世界观的传播者,他本人也应是科学世界观的体现者,并以自己的言行直接影响学生。

为了使学生具有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和自觉性的意志品质,教师应让学生在困难中磨练,凡是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都应鼓励他们独立排除……这样经过长期的实践锻炼,原来意志落后的学生,才能变成意志坚强的人。

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兴趣是对某种事物所抱有的积极态度和特殊倾向。学习兴趣是引起学习动机、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心理因素。学习兴趣正确而浓厚的学生,能专心听讲,认真完成作业,不怕困难和挫折;学习兴趣低的学生,学习不安心,积极性差,遇到困难往往丧失信心。因此,采用科学的方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方面。

1、及时反馈,激发培养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反馈,将学习结果的信息最及时地提供给学习者,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或布置的练习、作业,学生的解答如果迟迟得不到教师的肯定或否定,就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应该给予及时的、正确的答复,在学生取得成功的时候,教师及时的表扬鼓励,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积极的学习动机。不过对学生的表扬要适当,应该与严格要求结合起来,对于学习成绩落后、学习兴趣较差的学生,应尽可能选择机会,让他们表现自己的所长,消除他们的自卑感,激发其学习兴趣。

2、教给学习方法,培养学习兴趣。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常常是由不会学开始的,先是不会学而导致学不会,又由学不会造成不爱学、没兴趣。因此,教师的责任应该是先教学生会学,然后由会学发展到爱学,从而逐步培养起学习兴趣。

3、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最积极最有效的措施,是激发学生对知识及智力活动本身所产生的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意创造问题情境,即在学习中及时给学生提出一些恰当的问题,这些问题学生经过一定努力就能解决,但不经过努力又不能解决,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要求学习的迫切心理。

三、发挥学生的情感因素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态度的反映。人的情感是否产生,是以某种事物能否满足人的需要为中介的,只有当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处在一定关系之中,情感才会产生。一般说来,凡是与人的需要相符合,得到满足的事物,人就会对它产生肯定的、积极的情感;凡是与人的需要不相符合,得不到满足的事物,人就会对它产生消极的、否定的情感。客观现实中的对象、现象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是情感产生的基础。

在教育工作中,教师要善于透过学生的情感表现把握学生的心理、思想动态,创造热烈的教育情境,以情动人,激励学生积极上进。学生都有强烈的自尊心和好胜心,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爱上进、爱表扬、爱鼓励的特点,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建立良好的情感环境,诱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1、使学生保持积极愉快的情感。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重视学生的学习目的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要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引导学生振奋精神,信心百倍地迎战困难,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要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把理想教育联系不同学生的思想实际、心理特点,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教师要不断提高教学艺术,增加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情和趣。

2、建立师生间和谐的情感交流。首先,教师应该关心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做到既严格要求。又循循善诱,使学生感到教师是可以信赖的人。教师既要成为学生的良友,又要成为学生的益友,把握住学生的思想脉搏,培养他们健康的情感。其次,教师要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坚持以正面引导为主,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对学生所遇到的矛盾、困难,要热情帮助他们,树立其战胜困难的自信心和勇气。

3、发展学生正确的需要。需要是学生情感产生的基础。正确的需要会使情感具有正确的倾向性,不正确的需要则会把情感引入歧途。学习的需要,会使学生热爱学习,如饥似渴地致力于文化科学知识的掌握,从而产生理智感;而不合理的物质需要,会使学生追求吃、喝、玩、乐,甚至干一些违法乱纪的勾当,从而产生非道德感。学校学生都处于长知识、长身体的重要阶段,为了使他们有愉快、稳定的情绪从事学习,家庭、学校一方面要尽量满足他们合理的、条件许可的需要,对一些合理的、暂时不能满足的需要,则应以理说服,引导他们把个人需要与集体、国家的需要统一起来;另一方面,对于一些不合理的需要,则应明确指出其不合理性,引导学生改造需要结构,发展正确需要。

4、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情感总是伴随着一定的认识过程而产生的。一般说来,正确的认识会产生积极的情感,错误的认识会产生消极的情感,认识一旦改变,情感也会随之改变。要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情感,必须使他们对事物获得正确的认识,不断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学生的认识水平提高之后,可以用理智去控制情感,避免激情发生时所带来的不良行为效果。

多年的教学经验证明: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是影响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重要方面,也是教育成败的关键所在,更是教育工作者不容忽视的课题。

上一篇: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研究与体会 下一篇:浅谈新课标下的初中化学实验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