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音符

时间:2022-08-21 10:35:19

幸福的音符

撑开雨天的伞

一个男孩挨了过来,小心地问:“袁老师,你要出差几天?”

“一天。”

“什么时候回来?”

“下午就回来了!”我微笑着抚摸着他的头。

他一下子高兴地叫起来:“那明天又可以上语文课了。我还以为你要出差好几天呢,这样我们就上不到语文课了。”

“是吗?”我被男孩的激动有些感染了,“就这么喜欢上语文课?”

“嗯,上语文课最开心了!”男孩使劲地点点头。

我有些感动了,虽然我知道班上的孩子还是比较喜欢语文课的,但是由于课后的一系列作业多多少少冲淡了孩子学习语文的乐趣,如果没有考试,也许孩子学习语文的劲头会更足些。

我跨出教室的门,那男孩紧跟上来,关切地说:“袁老师,今天要下大雨的。你别忘记带雨伞。”望着一脸真切的男孩,我的心只觉一阵温暖。这就是我可爱的学生,可亲的孩子呀!

在车上,我把刚才的一幕说给同车的人听,她们不禁都感叹,做老师多么幸福啊!是的,做老师多么幸福,虽然繁琐的工作常常会令我们似觉幸福甚远,但是总会在某个拐角处,幸福早已等候多时!

捡拾花树的梦

清晨,我让孩子们一起聚到教室的后窗前,指引孩子去欣赏那绚烂的红紫。

“那白色的花就像是天上降下来的雪,一团团的聚在枝头。”

“我觉得像是小精灵来到树上,在枝头舞蹈。”

孩子们对白色的花儿更愿意倾吐对花的爱恋。

“那花太多了,连树枝都弯下了腰。风一吹,花儿们都在跳舞了。”

“那绿叶怎么都在花的下面呢?”有个男孩问道。

“那是因为花儿太美了,绿叶不好意思,所以藏起来了。”

“不是,那是绿叶想让花儿变得更漂亮,所以呆在花的下面呢。”

对花的赞美引发了对绿叶的倾诉,在孩子的眼里也许花儿是美的,但绿叶同样牵引着他们的情丝。

“那蜜蜂会去那里采蜜吗?那蝴蝶会去那里比美吗?”孩子仰着花一般的笑脸问我。

“那我们下去看一看,好不好?”

“好——”所有的喜悦都凝聚在那异口同声的回答里。

一路欢歌来到楼下。

曾经是花晕的朦胧在树底下明朗起来。在白色的花树下站定,抬起头,那白色的花入了眼。

“哇,好多蜜蜂!它们都在采蜜呢!”

“好美的花呀!比教室里看美多了!”

我轻轻地走过去,摘下了一束花,那上面颤巍巍地立着几粒青色的果子。我把它们递到孩子的眼前。

“看这花儿像什么?”

“像许多小木耳!”

“像许多百褶裙!”

……

真的折服于孩子的好奇!哪怕是几粒不起眼的果子,他们都把美妙的触须伸向它的深处,只为一时探寻的快乐!

此刻,吹来了一阵风,花瓣飘飘洒洒地从树上跃下,一片、两片……恍然觉得这是飘扬的雪花。“下雪喽——”孩子用手去抓,抓住花儿片刻的洒脱。低头细看,草叶间星星点点地点缀着许多。

“这些花瓣像草地的眼睛,草地有了它,就能看得更清楚了!”

“这花瓣就像从小草间冒出的花朵,它是草地最好的化妆品。”

带着这样一群孩子,我的心顿时充溢得满满的。回教室的时候,我带着孩子穿过一条绿荫铺满的长廊。在这一片阴凉中,带着那丝丝甜味儿,向可爱而又美丽的花树说声再见。

我期待那些花儿长满孩子那绿色的格子本上!

跟随诗人的脚步

《林中月夜》

溶溶的月色,

像银亮的春水,

……

这是一首恬静而又梦幻的一首诗。我让孩子先读两遍便指名读。一个学生站起来,那饱含深情的朗读竟然让我惊讶。当我准备带领学生细细揣摩的时候,一个男生打断我的话语,请求再读一次。没有比此时更快乐,聆听孩子的朗读,我沉醉其间。

“为何把溶溶的月光比作银亮的春水?”我微笑着问道。

“因为,月光发出了银色的光芒,亮晶晶的,就像银亮的春水!”小小的黄启桉说,说话的时候还喜欢摇晃自己的身体。

“那么可以说成是晶亮的春水吗?”我旨在让孩子领悟银亮的妙处。

“不好。银亮是说月光柔柔的,一点也不刺眼。”小高个女孩黄久之说。

“是的。这样柔和的月光让人感觉很舒服。题目说是林中月夜,当然是十分安静的,如果是晶亮,岂不是太阳地下,而且比较热烈。”胖乎乎的张睿涵大声反驳。

掌声一次次响起,为孩子们独特的思维。

“叶子做的是怎样的梦啊?”我再次发问。

“这是美妙的梦。”

“这是独一无二的梦。”

“这是无人打扰的梦。”

“这是带着甜味的梦。”

“这是很静很静的梦。是叶子最喜欢的梦。”

没有想到叶子恬静的梦是这样有魔力,我喜欢孩子们那样的阐释,因为这是他们眼里的恬静。

“在叶子的梦里有月光,有露珠,叶子为何梦到月光变成露珠?”对于梦我又提出了第二个困惑。

“因为月光轻轻地洒下来,像水一样,落到叶子上就变成了露珠。”

“月光就像妈妈的手,轻轻抚摸着叶子,叶子舒服极了,觉得这月光变成了水滋润了它。”

“月光很温柔,叶子觉得在月光的怀抱里是最幸福的,就像给了自己甘甜的露水一样。”

是呀,月光就是这样变成了水,变成了叶子心中的水,也变成了孩子心中的水。

我读到最后一声叮咚的时候,“叮——咚——”拉长了音,于是教室里似乎有了雨滴落下的静谧,每个人都在静心聆听。可当我把最后一声再读成轻快的敲击声——“叮咚”时,孩子们顿时提出了抗议。

“延长最后一声,给人感觉好像雨滴轻轻地落下来。”

“如果读得轻快,好像不是露珠,而是泉水唱着歌不停止地往前跑。”

……

在这样的朗读声中,十分钟的诗歌朗读就这样结束,仍旧这样的意犹未尽,仍旧这样的留恋不已。

作者单位 江苏省启东实验小学

上一篇:谈职中学生意外伤害,论学生安全教育 下一篇:大学生违纪行为心理分析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