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社会信用体系 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

时间:2022-08-21 10:21:45

构建社会信用体系 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

一、建立社会信用体系有利于增强中国的国际竞争力

国际竞争力是指一个国家在世界经济的大环境下,创造增加值和国民财富的可持续增长的综合能力。国家竞争力评价是全新的系统量化概念,从现有实力和发展潜力两方面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整体竞争力。

根据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IMD)每年的《国际竞争力年度报告》的定义,国际竞争力的依据主要是四个一级指标,即经济表现、政府效率、企业效率和基础设施。而制度框架、商务法律和社会框架则是是政府效率中的重要二级指标。同时IMD认为,国家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是两个互相依存的概念,国家(或地区)的国际竞争力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为企业营造有利于不断提高国内和国际竞争力的环境,包括有效的结构、体制和政策等,帮助企业保持竞争能力。由此看出,国际竞争力不仅反映在经济实力、产业结构、基础设施等城市硬件中,更涉及城市管理、社会文化和市民素质等“软实力”方面。社会信用体系毫无疑问则是软实力的一种重要体现。

中国的企业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就必须确立以“增强国际竞争力”为着眼点的企业发展战略,要试图从产品国际竞争优势方面努力的同时,以国际水准为目标增强企业信用的软实力,形成国际范围内的合作和竞争态势。从政府的角度来老师考量,经济社会的实力不仅要表现在城市综合发展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方面,在加快经济建设的同时,还要重视提升城市的国际人文环境,使经济与文化共同发展,其中重视和发展信用体系的建设和促进市民的信用意识、营造信用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关键部分。

二、社会信用体系与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能动作用

信用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前提和基础。信用是商品交换的前提和基础,商品交换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前提与基础。事实证明。市场经济的发展总是伴随着信用活动的活跃和信用交易规模的扩大,市场经济越发达就越要求诚实守信。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各发达国家,在扩大信用交易规模的同时建立了信用管理体系,形成了信用环境和信用秩序,有力地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

信用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保障。信用体系的建立可以保证市场效率的发挥,减少交易成本,保证收益,促进市场经济与交易的进行。在国际经济活动中,交易双方的信息往往是不充分、不对称的。在此种状况下,交易活动蕴藏着风险。容易使得经济行为的主体行为扭曲,市场异化,发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而合理的运用信用信息,可以降低交易中的风险。

“人无信不立”,信用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个人信用是社会信用体系的基础。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其信用状况关系到资源配置、经济运行和市场交易安全等整个经济活动秩序。企业的诚信直接影响着正常的经济和社会秩序。建立完善的信用体系不单是对个人、企业的要求,更是对诚信社会的基本要求。一个社会要讲诚信才能团结和谐,才能建立正常的社会秩序,因此要推进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增强全社会的信用意识和信用观念。这是衡量中国社会的经济发展是否达到高度重视人文的体现。

三、重视中国信用体系的建立与“引进来、走出去”战略实施

(一)信用体系与“引进来”战略

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在“引进来”方面,中国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都取得了显著成就。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统计,中国吸收外资已连续十多年居发展中国家首位,2006年居全球第四位。截至2007年7月底,中国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61万多家,实际使用外资金额7200亿美元。目前,全球500强企业中已有480多家在中国投资设立了企业,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的研发中心近1000家,地区总部近40家。“外商投资企业已成为中国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外商投资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不断增强。”有关英美学者进一步预测:在2007年至2011年期间,全球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最多的三个国家为美国、英国和中国,它们将平均每年吸引外国投资分别为2509亿美元、1129亿美元和868亿美元。这表明,今后五年,中国在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方面仍将处于世界前列,在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里将继续保持领先。但是,客观地看,中国的经济发展平均水平还较低,生产技术和管理理念较发达国家有一定差距,因此,在今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引进来”战略仍将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借此能够更好地利用外资促进中国国内经济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而投资环境的建设和完善是能否吸引外资的重要因素。当然,投资环境的建设离不开信用制度的支持和配合。信用无国界。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信用体系,有利于优化我国的投资和贸易环境,降低社会交易成本,有效地防范各类交易风险,扩大对外开放和信用交易规模。一个完善的投资环境必定具有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信用制度是国内投资软环境中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首先,投资需要有信用的要素配合。投资需要有信用合作方的配合,需要有政府信用的支持。其次,投资需要有信用的市场的支持。市场经济中的主体都需要通过交换换取对自己有益的东西。守信应鼓励,失信必惩罚,这是任何信用制度的基本准则,为此,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建设社会信用体系,才能不断完善投资环境。

(二)信用体系与“走出去”战略

据中国商务部和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6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达211.6亿美元,通过收购、兼并方式实现的直接投资已占近四成。中国企业在海外的投资高速增长,累计设立境外中资企业9600多家,对外直接投资净额达到550多亿美元,分布在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联合国贸发组织官员梁国勇说:“中国的很多资源投资在发展中国家,这种投资流动为东道国的发展提供了一些机会,中国本身也是发展中国家,能源需要量大,这种对外投资有助于获得稳定的能源供给,对双方都有利。”

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开展对外投资,必将使中国的企业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同时也密切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关系。因此决不能仅仅将“走出去”看作是资本逐利性的具体表现,还要看到它对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改造和外贸增长方式转变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只有鼓励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积极“走出去”,才能为新兴产业的发展预留出空间,才能优化国民经济结构,从而符合世界经济的总体发展态势;此外,“走出去”也为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提供了契机,通过对外投资带动国内产品出口和质量、技术含量的提高。

完善的信用制度对于中国的直接对外投资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国家应当鼓励建立为中小企业“走出去”服务的多类型的信用担保体系,设立贷款担保基金,并且组织探讨“走出去”信用担保的理论和现实问题。

(三)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战略离不开完善的信用制度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融入经济全球化是大势所趋。经济全球化意味着你中有我,我中你有。“引进来”“走出去”战略的提出,也正是基于此。在经济全球化中,国家的竞争力在经济交往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只有国家有竞争力了,才能吸引更多的外资来中国投资,才有资格、有能力参与对外投资和竞争。而如前文述及,完善的信用制度是国际竞争力的一个重要体现和标志。因此要要运用好“信用制度”这一抓手来提升国际竞争力。完善的信用体系和法律制度是中国社会“引进来、走出去”伟大战略的经济价值导向和法律指引。

四、企业信用与国际经济合作

在国际经济合作中,由于分工的存在,不同国别或地区交易主体互为提品或服务交换。一个企业国际信用的高低直接影响其企业竞争力的强弱。

在当代高速高效的信息社会背景中,任何一国的国内市场都显得狭小,这一方面促进了各国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加剧了各国之间的经济竞争。在国际经济合作中,全球大部分国家均遵守国际惯例及国际条约,认为这是参与竞争和保障自身发展的必由之路。根据中国民(私)营经济研究会第5次全国抽样调查,有22%的被调查企业已经或正在着手同海外企业合作,近30%的企业计划在今后三五年内与外资合作。同海外合作最多的是制造业,其绝对数占被调查企业的47.8%之多。我国众多的企业,正越来越强地表现出逐鹿海外市场的态势。

但是,在出口规模不断增大的情况下,中国企业却对作为软竞争力的信用认识不足,遭遇了一定的国际信用限制,阻碍出口规模和质量的提升。有资料表明,中国因企业信用缺失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5855亿元,占我国GDP的10-20%。企业的国际信用不足甚至缺失已经危害了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造成了企业以及社会的巨大损失,集中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中国国际信用水平度总体水平偏低。在经济转型不断深入的过程中,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企业数量飞速增加,加剧了国内和国际经济活动的复杂程度。在入世后的一段时期内,我国中小企业参与国际竞争被长期压抑的激情会解放出来,短期的无序竞争会更加恶化。在国际商务主体增多、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机动性增强而信息和操作可控性降低、市场规范和法律制度不完整的情况下,中国企业目前仍处于一个比较低的信用层次。一些企业在国际经营中不守商业信用,毁约、违约、欺诈性签约、假冒伪劣等问题时有发生,致使外商对中国企业特别是对制造企业的信任度不高,最终使国内、国外的商界处于高度戒备和严重不信任状态。

二是中国产品质量的国际信用度不高。中国制造的产品质量仍然有不少达不到国际标准。在讲求信息技术的商品经济社会,中国企业仍旧依靠成本优势来开拓国际市场,没有在产品生产、加工技术和包装手段上转变竞争思维。其次,产品质量管理规范松散,主要表现为企业在获取国际质量认证的环节中还存在不少弄虚作假的行为。再次,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颇为严重。假冒伪劣产品虽然得到中国政府的大力整治,但无论是零售商品市场还批发交易,还是屡禁不衰。甚至,许多不法外商和中国厂家以OEM的名义协同造假,通过出口联合运假。国外不法商人对假冒伪劣产品的大规模采购,也鼓励、刺激了中国企业对知识产权的侵犯。

三是国际驰名品牌缺失抑制了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在当今品牌竞争中,消费者在产品质量、款式、功用各方面差别不大的情况下,其购买和消费的牵引力往往就是企业和产品的品牌号召力,品牌已经成了企业综合竞争力在信用上的最聚焦的体现。就目前来说,中国企业经营者缺乏长远发展理念和管理能力,短期行为严重,很难在世界上塑造出高知名品牌,大部分的企业不得不停留在低层次、低附加值的层面上艰难竞争。

五、运用信用制度提升国际竞争力的举措

(一)促使信用的资产化

按照功利主义哲学的观点,人都是趋利避害的。任何人的任何行为都有其成本或者风险,同时也可能带来一定的收益。一个理性的人会对其成本风险和收益反复比较,权衡利弊,从而做出使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动。为了引导社会朝着信用的方向发展,就必须使得守信的利益高于失信的利益。以信用理念实现信用资产的市场化和资本化。

目前仅仅提出建设诚信体系显然是不够的,还要通过大量的社会活动使信用本身得到社会的普遍尊重,促使信用的资产化,使之成为能长远增值的无形资产。

(二)建立宽松和诚信的社会信用环境

从信用对人类创造力的作用来看,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应建立诚信、宽松的社会环境,使诚信者得益,同时也防止许多人因急功近利而违背了诚信的道德准则,因此建立宽松的诚信社会环境,避免经济社会因高效生产、高强度竞争而产生的弊病,在宽松、大度和谅解的环境下营造社会信用体系,因为不信任或者由于部分的不守信从而产生怀疑一切、防范一切的制度设计,必定会造成信用环境的恶性循环,对于社会的整体健康发展是极其有害的。

(三)倡导和促进官民诚信互动的信用机制

诚信是政府“取信于民”之本。建立诚信社会,就是要努力建设信用政府,在提高政府的公信力的前提下,还应促进官民诚信互动机制。目前,政府体制正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政府职能由原来的审批制变为许可制。在注重政府对社会的监管职能的情况下,更需要通过政府与个人、企业间的诚信互动作为社会管理的保障。提倡社会“守信公约”,推动企业“信用服务承诺”,管理者公布“信用公告书”,建立公民和企业的征信体系,都能体现出互动信用机制的实践效力。

(四)建立具有国际水准的信用评价体系

要提倡和加强企业内部的信用管理机构和制度。同时,要营造有独立影响力的中介信用评价组织,要制定包括信用管理、信息征集、信用评价、信息披露、行业自律及相关责任等内容的法律法规,使信用评价做到有法可依。

总之,提高中国社会的信用体系水平,一定会提升中国企业在国际经济合作中系统动力,形成中国企业的竞争新优势。

(本文作者为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学会副会长、上海政法学院国际商务与法律研究中心主任)

上一篇:跨国公司技术创新要素的国际流动特性 下一篇:PFI项目融资:英国和日本模式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