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初三数学复习的效率

时间:2022-08-21 03:31:14

浅谈如何提高初三数学复习的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3-0183-01

初三是关键的一年,尤其是总复习期间,教学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学生们往往忙的焦头烂额,却不知如何下手。如何提高数学总复习的质量和效益,怎样科学地设计,精心地组织课堂教学,使复习获得最佳效果,这是我们每位初三老师面临的最大问题与挑战,初中数学内容多而杂,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散在三年六本的教科书中,学生对于初一、初二的知识的遗忘程度较高,那么,如何提高数学总复习的质量和效率呢,下面我就结合近几年来初三数学总复习教学,谈谈具体做法和体会。

1.完成所有初中教学任务之后,进行全面复习阶段的前期工作

1.1教师对中考内容的摸底。首先,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以及《考试大纲》,明确今年初中中考的方向,抓好基础,突出重点,对中考"考什么"、"怎样考"一定要了如指掌,对新教材的变动也要有明确的把握。

(1)要认真深入地研究透近两年来考试纲要和试题研究,与教材逐一做一个详细的比较,把这两本书的不相同的各个知识内容和目标要求作了一个详细的解读,对删去的内容就不要再花时间复习,对于调整的内容,按调整后的要求进行复习。

(2)研究泉州市中考数学试题研究会对中考试卷内容的比例的分析,"数与代数"约占15分――21分、"方程与不等式"约占20分、"函数"约占34分――38分、"空间与图形"约占50分――55分、"统计与概率"约占20分。详细了解考查的主要方向、常见题型、难度和试题的走向分析。

(3)把近三年泉州市数学中考试题从头到尾做一遍,认真地研究参考答案、解题规范和得分点的分布。

1.2对学生的摸底。各学校一般都是在寒假完成最后一本教材《九年级下》的教学任务,我们就布置学生利用寒假把六本教材的内容快速复习一遍,并把六本书中的定义、定理、性质、公式抄写两遍。其主要目的是要求他们把遗忘的知识补回来,然后在下学期一开学就进行一次摸底考试。当时把2012年泉州市中考题来给学生一个摸底,认真研究每位学生的答卷,总结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基础知识不扎实,对概念与性质死记硬背,没有真正理解

(2)画图能力弱,影响解题

(3)从题目中分析出有效信息的能力很弱

(4)数学表达和概括能力弱,比较多的学生不能清晰、准确地表达解题思路,书写格式欠规范

(5)运算能力很差

(6)解题速度慢,对知识点不熟悉。

(7)综合题的解题能力非常差。

对于以上学生存在的7大问题,我们都制定相应的措施,尽可能的使问题有多变少,有少无。精心编制复习计划,安排复习时间,结合本校实际情况,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有很大的提高。

2.重视基础知识的复习和基本技能、方法的培养

精心编制复习讲义 ,因为近几年中考试题已经明确告诉我们: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始终是中考考查的重点。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中的基础常规题占了70%以上。教师在第一轮的复习中一定要切实基础知识的落实和基本技能、方法的培养。我们在这一阶段的教学按知识块组织复习,分成8大块,代数部分三大块:①数与式②方程与不等式③函数;几何部分四大块:④图形的认识⑤图形与变换⑥图形与坐标⑦图形与证明;还有一块⑧统计与概率;每一大块都编制复习讲义,讲义以课本为主,先把要复习的内容系统地整理成知识网络,把概念和性质用填空的形式让学生把它写出来,加深学生的认识和印象,提高复习的效果。后面的巩固练习,我们紧靠教材,把课本的例题、习题进行适当的变形、组合和延伸,还收集了2012年全国各地的中考题,把基础题渗透到讲义中,一切向中考看齐,不拔高、不降低、难度适中。这样,我们依纲靠本,系统复习,将8大块内容一块一块的攻克掉,一个步骤一个步骤循序渐进的打好基础,使学生自然地形成系统化、条理化的知识框架。同时课堂的容量要增大,但不能面面俱到,而是重点内容要舍得用时间,集中精力解决学生疑惑的问题,问题要提得有新意,不要"炒冷饭",每一节课都应该有重点和难点,增大思维容量,让学生学得有新意、有创意、有收获、有发展。

第一轮复习不能太早涉及压轴题(即综合题),但也不能完全避开它们,特别是一元二次方程、二次函数、相似性、解直角三角形、圆等部分的中考重点考查内容,复习时要适当提高,讲深讲透。教师可以把综合题分解为较简单的几个小题目,逐个击破,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化繁为简、分步突破的能力,还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压轴题的自信心。对每一大块的内容都要进行质量检测,查缺补漏。让学生和老师都做到心中有数,并及时进行总结,好的继续发扬,不足的及时弥补。

3.解题思路优选化

俗话说妙计可以打胜仗,良策则有利于解题,当学生对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和运用达到一定水平时,就应该把一般的数学思维升华到计策谋略的境界。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适当加强数学解题策略的指导,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生由于生理、心理的特点,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较强,但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还不强。因此,解题时要多搭建脚手架,让思维的"台阶"变小,让学生一小步一小步地走,从而使问题得以解决。

4.例题习题模型化

全日制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给学生提供了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学习内容,这些内容的呈现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基本模式展开。采用这种模式,就是要使学生经历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模型、探索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过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理解数学,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复习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建立适当的数学模型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方式及能力。

5.课堂复习高效化

在第一轮的知识复习时,在课前让学生完成本节课知识点的回顾并同时完成课后一部分的基础训练题。课堂上根据学生实际和要求适当的进行例题讲解。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当堂练习,对书本上的提高题部分进行恰当的分析和延伸,力求提高课堂效率。这样对老师要求较高,一定要提前把每一道学生要做题目进行分析,了解学生的问题所在,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当堂完成本节课的内容。在课堂复习中有时也并不能一味的追求题量多,对有的题型力求讲透,让学生理解解题的思想方法、分析题目的方法,力求做到知识点的延伸和迁移。在课堂中注重数学思想的运用,如:数形结合、分类讨论、方程、函数思想等等,以达到触类旁通,灵活运用。

一般来说,影响考试成绩最主要的因素是:知识因素、速度因素和心理因素。因此,在复习过程中,不但要解决知识问题,还要解决速度问题和心理问题。专题训练得当,可以熟练地掌握知识和技能,有效地提高运算答题速度,稳定考试心理.正常发挥水平。数学知识在于点点滴滴的积累,考试时遇到不会做的题时要学生学会镇定,回想学过的各种方法,从条件入手,挖掘隐含的已知条件,或从结论入手寻找解题途径,从而争取中考取得优异成绩。

上一篇:以问导学,拨动学生思维之弦 下一篇:浅谈高中数学应用型问题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