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的方法

时间:2022-06-28 04:32:09

浅谈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的方法

摘要:数学教学要相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要巧妙地安排教学过程,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情境下收获、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

关键词:数学教学;主动参与;创设氛围;捕获知识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3-0188-01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要创造新的教学方法,以适应时代的要求。数学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特点和适用范围,但是,必须从实际出发,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以此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教师在课前应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使学生在毫无压力的情况下进入新的课题,尤其是激发学生认知兴趣。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可以这样设计:请同学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苹果数,并仔细听老师的要求,然后去做。如果有4个苹果,平均分给小明和小琴,请用手指数表示每人分到的苹果个数 (要求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学生很快地伸出2个手指,教师接着说:现在一个苹果,要平均分给小明和小琴,请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苹果个数,这时许多同学都难住了,有的同学伸出弯着的一个手指,问他是什么意思,回答说,每人半个苹果。教师进一步问: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半个"吗?学生被问住了。此时,一种新的数(分数)的学习,在不知不觉地被引出来了,变成了学生自身的欲望。

2.巧妙地安排教学过程,激发学生获得知识的能力

巧妙地安排教学层次分布,内容的搭配,巧妙地安排问题进行启发式的提问,让学生回答,让学习与练习同步进行,加以巩固;巧妙地安排直观图示、形象的图形,进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使学生听课时能主动、积极地动脑,没有丝毫厌倦的情绪,学会学习,有效地把耳、脑、口、手利用起来。

例如:上面的分数问题引出后,可以这样安排:(1)介绍分数写法:两人平均分一个苹果记作 ,那么三人平均分一个苹果,记作(让学生回答)举三至四个同样的例题,此时要突出从分子是1的分数扩展到分子的不同及分母的不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2)介绍分数的读法及概念,此时,可把"一"分数线的意义说成是"分"的意思。例如 的意思说成两人均分一个苹果(或两人均分1斤糖等),接着问 、 是什么意思(让学生回答),从特殊到一般。(3)介绍分数的两种大小比较方法。这时,可以把学生安排成两组:一种是两人均分一张纸;另一种是四人均分同样大的一张纸,比较哪组分得的纸大(即 与 大小,让学生回答),同样的方法得出: 与 , 与 两组数中数的大小,举3到4组数。最后从上述数引导学生观察,通过观察指导得出:同分母,异分子,异分母的两种数大小比较方法。这样使学生在毫无感觉(指难)的情境中掌握了分数的初步知识,并归纳出了两种分数大小比较方法,从而有效地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3.尝试成功,给予激励评价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而且要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成功,才会有真正的、内在的、高层次的愉悦,产生强大的内部动力以争取新的更大的成功。这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来说,成功的积极意义远远大于失败。然而,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如何真正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并获得相应的成功,激励评价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4.教师与学生人格平等

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只是角色上的分工,在人格上师生是平等的。教师应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深入学生中间,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绪和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感到老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从而乐于和教师交往,主动地参与学习。

尊重、理解、宽容每一个学生。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的选择、学生的个性,关心每一个学生。在学生有错时,不过分批评指责而是给他们改过自新的时间和机会,使学生感到"老师在期待着我",从而自觉地投入到积极学习之中。

5.注重学生独立的思考

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不是一个"被动吸取知识,记忆反复练习,强化储存"的过程,而是一个"学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尝试解决新问题,同化新知识,并积极构建他们自己的意义"的主动建构过程。因此,在平时教学中,笔者总是让学生独立思考在前,放手大胆的让学生尝试探求新知。做到:凡是学生能发现的知识,教师决不代替;凡是学生能独立发现的知识,教师决不暗示,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中学会思考,促其思维发展。例如:在学习三角形认识时,笔者让学生自己给三角形起名称,有的学生起了"钝锐角三角形"等,教师不是立即否定,而是让学生自学课本作比较解释该类三角形的本质特征。教学中不仅让学生主动地思考解决老师所提问题,而且结合教学内容,让自己提问题自己解决。如教学"倒数"时,在学生理解了倒数意义后,一改以往由教师出题学生求倒数的方法,放手让学生自己出题,第一个学生出了3/4,大家很快说出了它的倒数。第二个学生出5/8,大家又很快说出它的倒数。这时说:能否出有新意的题目?这一下学生积极动脑筋,出的有假分数、带分数、小数,甚至有特殊的数"1"和"0"等,且求倒数的积极性特别高,收到了极好的教学效果。

6.鼓励大胆猜测

一个科学家发现知识和成果的过程基本上是一个凭直觉提出各种猜测进行实践验证,揭示知识规律的过程。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如在教学"角形分类",笔者拿出一个装着三角形的纸袋,使三角形只露出一个角,让学生判断是什么三角形。当露出的角是直角或钝角时,学生判断是直角或钝角三角形。当露出的角是锐角时,学生一致认为无法确定这个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笔者这时问:为什么无法确定呢?大家说出了理由,给予了肯定。这时有一位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如果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那它一定是锐角三角形"理由是: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因为任何一个三角形不能有两个直角或钝角,因此底角只能是锐角。现在它的顶角是锐角,所以能肯定它是锐角三角形,讲得多好啊!笔者大大的表扬了这个学生,接着,话锋一转,又说:"怎么就能肯定它是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呢?假如是底角,那又是怎样的情况呢?请大家课后讨论讨论。"这样的教学,不仅开阔了学生的思路,而且鼓励了学生大胆猜测。

上一篇:探究式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 下一篇:以问导学,拨动学生思维之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