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国力均衡发展,着眼全球远大影响

时间:2022-08-21 03:25:16

立足国力均衡发展,着眼全球远大影响

面对外界关于中国对外过度使用力量、外交过于强硬的担忧,以及“搭便车”的质疑,我们在解释、说理、反击的同时,也需要静下心来反思一下,世界到底需要强大起来的中国做些什么,中国又准备好了为这个世界做些什么?

我想讲的是:

一是让换位思考成为“新常态”。

“为人类做更大贡献”的伟大抱负,决定了正在实现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中国之于这个世界的影响,注定是远大的、全球性的。

面对快速发展的中国,无论大国小国,多少都有些不适应,它们都在密切关注着中国如何界定扩大了的国家利益,如何承担大国责任,如何让别国分享市场和经济红利,又如何遵守国际规则。其实,国力的快速壮大也让我们自身产生某种不适应感。我们的国际定位是什么?要给这个世界贡献什么,领导力、市场、公共产品、理念和思想?为什么自我认知与外界对华认知有这么大的反差?为什么有的周边国家要寻求域外大国来制衡中国?到底怎么做才让各国感到放心?这些问题接连摆在了面前。

不可否认,某些国家之所以对华有恐惧、防范和负面看法,除了偏见、别有用心、沟通不畅等原因之外,也与我们对外交往中确实有“想当然”的情况、没有切实地去“换位思考”有关。既然我们要成为真正的全球大国,那么就应当把地区和全球问题作为对外战略的内在因素加以统筹考虑,而不能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既然我们想拥有全球影响力,赢得尊重,与所有人交朋友,那么就应当站在别人的位置上来审视一下中国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国力越是强大,这样的换位思考就越应成为“新常态”。

国际影响力是在相互认知、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效果的。因此,中国最近在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等一系列合作倡议时,就更多地听取了相关国家的意见,力图兼顾各方的利益。主席在提出“亲、诚、惠、容”的外交理念和“命运共同体”的建设目标时就特别强调,对于这些理念,“首先我们自己要身体力行,使之成为地区国家遵循和秉持的共同理念和行为准则。”

换位思考,身体力行,包容他国,立德树威,显示出中国扩大国际影响力的新路径。

二是要正视发展中大国的“能力恐慌”。

国家目标与国家能力是相伴相长的。随着实力地位的快速上升,一国利益目标更趋多元,对外行动更趋主动,都在情理之中。但任何大国即便是超强国家都不能忘记,目标有限度,能力有边界。一句话,任何时候都要清醒认识自己国力的局限性。当前正处在国际战略环境动荡、大国战略转型加速的时期,作为发展中的大国,中国对利益、能力、环境的战略认知尤显重要,需要客观、清醒地知道自己要干什么,能干什么,能不能干成。

中国实际能力与对外战略目标之间有差距,中国的供给能力与世界对于中国的期望需求之间也有差距。更为紧迫的是,面对大国战略较量表面化,地缘争夺激烈化,海岛、海洋、极地、网络空间的多领域较量,中国正在遭遇“能力恐慌”。即便是对于邻国、小国,我们也发现外交资源和手段的严重不足,真切感受到“力不从心”。

“能力恐慌”的根源,来自于中国国力结构的高度不平衡性。

三是国力的非均衡状态将伴随整个战略机遇期。

近些年来,中国成为各大国中力量上升最快的一方,又是发展最不平衡的一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制约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稳定进步;国力结构的不均衡,硬实力和软实力的不平衡,以及在经济优势和军事优势之间尚未建立起良性循环,制约了对外力量的使用。当我们想更加有效地应对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有所作为,提升话语权,在文化、知识和价值观方面扩大国际影响力的时候,国力结构的缺陷就暴露得越发明显。

快速国力增加的上升期,也是需求爆发式增长,引发国家可以动用的特别是对外使用的力量和资源相对短缺的时期。通俗点说,就是钱多了,要花钱的地方更多。

中国国家力量的完整性从来还没有实现过,而且这一状态还将持续相当时间。尽管在经济实力上显示出迅速追赶美国的势头,但中美两国国力的均衡性仍存在着质的差别――一个是国力均衡的霸权国家,一个是国力不均衡的发展中大国,由国力结构所决定的中美两国在国际力量均势中事实上的不平衡性将长期存在。

因此,国力问题仍将继续掣肘中国扩大国际影响力的努力,资源配置仍将以内为主,优先集中于国内的经济建设,以保持住经济实力持续上升的势头。对外,必须节约可用的资源和潜在的资源,加强协同:在大国博弈中,避免次要目标干扰主要目标;探索在新的实力基础上建立与别国的互动关系,维护有利的国际环境;扮演好国际体系积极参与者、建设者、贡献者的角色,并参与建章立制;在传统和非传统安全领域以及重大全球和区域议题上发挥更大作用,稳步取得与国力相称的国际话语权,与责任和贡献相称的国际地位。

所谓“谋大势、讲战略、重运筹”,意义正在于此。

四是在对外战略中体现“协同”理念。

一要量力而行。既然对外力量相对短缺,就更要有足够的战略耐心,沉得住气,在众多的理性目标当中选出最主要目标,集中资源进行外交战略布局;既然国力结构有弱点又有强项,就更应扬长补短。其中,经济力量优势是必须保持和巩固的。开始建设性塑造国际体系的中国,仍是一个需要不断壮大和完善自身力量尤其是经济力量的国家。

中国增强国际话语权的努力,反过来会对国力结构的均衡化,特别是软实力产生强有力的推动力,甚至形成倒逼机制。只有国内能力建设做好了,国际影响力才能获得源源不绝、可长可久的动力。这才是我们当下谈论加强话语权的目的所在。

二要促进认同。没有别人对你的认同,你的影响力就会失去基石。对你口服心服了,才会主动地来维护你的尊严和威严。为此,作为世界大国,我们要讲义利观,要有核心价值,要在文化、媒体、知识引领上面多下功夫。

三要重塑自己。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通过改变自己来适应外部环境,通过营造有利环境来发展自己。当我们有能力开始影响他国、塑造世界的时候,还是要问一下自己:是否不再需要改变了?在改变自己上面我们还愿意做多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社会治理模式的创新,政治体制的改革,将越来越深刻地影响到中国同外部世界的未来关系,影响到中国外交的未来前景。作为一个大国,中国国内的事情也成了别国眼里不可忽视的外部环境。

创造性地重塑自己,将为中国的全球影响力开辟空前广阔的空间。

上一篇:浅谈中学班主任工作的艺术性 下一篇: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追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