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小学传统文化教学,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时间:2022-08-21 01:18:55

加强小学传统文化教学,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创造和演变中积淀下来的灿烂文化,它所蕴含的思维方式、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行为准则和风俗习惯等具有强烈的历史性和民族性。从某种意义上说,传统文化直接影响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负载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与自我认同,因此,传承与发展民族传统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在小学传统文化教学中,应致力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培育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一、重视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社会背景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几千年的历史,构建了中华民族独特的传统文化。但在中国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转型的进程中,许多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随着外来文化的渗透,越来越多的孩子热衷于外来文化,知道许多外国的节日诸如情人节、圣诞节等,了解许多外国的流行元素,对中国那些经典的、民族的、传统的东西却知之甚少。在对本校学生进行节日调查时,很多学生不知道春节是一年中的第一个传统节日,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过元宵节;尽管大部分学生知道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却难以把这段历史完整地复述下来。学生正在接受一种被称为“快餐”的文化――快餐文化。面对这种现象,我们不得不掩卷沉思:如何让民族传统文化在青少年这一代得到有效的传承与发展呢?因此,我们认为,重视民族传统文化教育,重建文化信仰,重塑文化灵魂,对于提高青少年的思想品质和人文素养,培养孩子们的健全人格尤为重要。

二、小学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措施及策略

(一)立足于课堂教学,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语文课堂是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主阵地。抓住常规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在传授学生知识、方法、技能的同时,尽可能地深入挖掘出文学作品的“思想美”、“内容美”、“人格美”和“风格美”,以塑造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阅读教学,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教材选文注重人文精神,注意吸纳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从各个侧面引导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丰厚学生的文化底蕴、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思想。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对文学语言、形象和审美情趣的品位,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炽热的爱国情怀。如《青花》一文介绍了以青花为业,以青花为荣的民间瓷艺人的精神:修复和复制都不是青花的归属,完美的青花,应该在超越中得到传承。教师在引导学生了解著名瓷器青花的相关知识的同时,也要让他们懂得文本蕴含的人文精神,继而引发思考:怎样的人生才是比较完美的?让学生学会关注自己的情感态度。又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向世人展示了一个“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他坚强、乐观,关心国家的命运,敢于和一切不合理的社会现象作斗争。学习这篇课文时,教师不但要让学生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更要指导学生透过这些事迹挖掘出鲁迅先生的高贵品质,让他们受到精神上的洗礼。透过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学生似乎读了一部中国文化的百科全书,领略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了解了祖国各地的风俗,回顾了祖国的历史。

2.古诗学习,加强传统文化的熏陶。古诗,是中国文坛上的一朵奇葩,是灿烂文化夜空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从小学一年级到五年级,《传统文化》教材选编了适合各个年龄阶段学习的一些优秀古诗,如脍炙人口、家喻户晓的《离离原上草》、《石灰吟》、《竹石》、《悯农》、《登鹳雀楼》和《梅花》等,这些优秀的古诗语言凝练、意境优美、音韵和谐、节奏鲜明。学习古代诗歌对于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丰富人文底蕴,提高学国语言文字的热情有重要的作用。教学时,教师要详细介绍诗人写诗的时代背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倘若学生不知道《石灰吟》的写作背景,又怎能深刻体会“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人间”的豪气与悲壮呢?其次,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吟诵,通过吟诵体会诗中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古诗讲究押韵和节奏,富于节奏美和韵律美,诵读起来朗朗上口。以读促学,读中悟情,是古诗教学的重要举措。范读、带读、配乐读、闭上眼睛想象朗读等方法都可行,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学生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文本,融入诗中意境,体会诗人感情,从而受到熏陶,提升感悟。

(二)充分利用综合实践活动,积极开展民族传统文化宣传。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知识层次,积极开展系列语文实践活动,采取梯度教育的方式开展民族文化宣传活动。

1.课前5分钟民族文化演讲,每月评选出“知识小博士”。教师可根据本班实际情况,规定每天(或一周两三天)实行课前5分钟演讲,内容是民族传统文化,可以是各地区的民俗习惯,也可以是名人故事,抑或是山川、建筑、诗词歌赋、对联灯谜等的介绍。我们可以把这些内容分类进行,一段时间内介绍一种,从易到难地梯度进行。此类活动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主动收集、整理资料,既了解民族传统文化,又提高演讲能力。

2.举办“国学经典诵读”活动。《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论语》、《弟子规》等国学经典对仗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易学易记。更重要的是,它可以丰富知识,增长智慧,丰盈精神内涵。“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这些经典的语录应该让学生常记常新,伴随终身。开展经典诵读,让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洗礼。于晨读,于课前,我们都可以举行“每日经典诵读”活动。

3.开展“寻访家乡传统文化”实践活动,继承和弘扬本土文化。传统文化不是某个地方的专属,要让学生明白,传统文化就在自己身边。开展“寻访家乡传统文化”的实践活动,从家乡的名人故事、励志名言、诗词到各种文化专题,如酒文化、饮食文化,以及家乡的风俗习惯、节日习俗、方言、特产、名胜古迹等。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顺利开展此项活动,包括活动准备、活动过程及活动后调查报告的填写,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调查,努力弘扬本土文化。活动结束后,开展一系列以“我爱我的家乡”为主题的宣传活动:演讲宣传,图片展览,手抄报比赛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了解自己的家乡,了解本土文化,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怀。

上一篇:分层教学在中职机电专业课堂中的应用 下一篇:关于初中思想品德课有效课堂教学的构建策略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