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激励学生运用策略解决问题

时间:2022-08-21 01:03:03

浅谈激励学生运用策略解决问题

“问题解决法”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重要方法,用“问题解决法”教学的意义不仅在于让学生用这一方法去主动地获取规则,加深对规则的理解和掌握,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会解决问题的策略,发展创造能力与学会学习。创造能力与学会学习的核心是认知策略和学习策略的获得与改进。解决问题的策略是认知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老师要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指导他们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问题解决的过程,就是问题解决者寻找操作系列以达到目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问题分为三种状态,初始状态、中间状态和目的状态。从初始状态开始,存在着多种方法,问题解决者必须寻找恰当的方法,方可以初始状态经过中间状态到达目的状态。

教学实践证明,采用下列的教学措施,有利于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

1.根据具体教学情境的不同,适当地提示学生把策略运用于具体问题的解决中,并尽可能地创造机会激励学生在各种情境中练习使用这些策略。这样做符合策略由外部监控转化为内部自我调控的规律。

例.为了创造浓郁的学习氛围,三(2)班请来了20名特长班的学生,派出去10名学生到兴趣班“取经”。如果三(2)班现在把班容量扩大2倍,再缩小1/3,则有30人。问:这个班原来有多少人?

策略指导:针对这个教学活动情境,我提示学生运用逆向推理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

(1)思路

分析题意,做如下的推理,设这个数为x,它的运算过程如下:(x+20-10)×2+3=30

我们从计算的结果作起点,逆向思考:这个数除以3之前是90(30×3=90),乘以2之前是45(90÷2=45),派去(即减去)10之前是55(45+10=55),请来了(即加上)20(人)之前是35(55-20=35)。显然,这个班的原有人数是35,即x=35,把x=35代入原题进行验证,说明这个结果是正确的。从这里,可以清楚地看出,题中的请来了(“加”)就用“减”,派去了(“减”)用“加”,扩大了(“乘”)用“除”,“除”用“乘”,这样,可以求得原有的数是多少。

(2)解:30×3÷2+10-20

=90÷2+10-20

45+10-20

=35

(3)解答要领

为了求得原数,从题目的最后结果作起点,向前做相反的计算:题中是加法的,用减法,题中是减法的,就用加法,题中是乘法的,就用除法,题中是除法的,就用乘法。经过老师的策略指导,学生很容易解答出来。

2.留给学生运用策略搜寻解决问题的途径的时间,并组织学生讨论,互相启发,交流解决问题的策略。

在教学《认识平均分》这一堂课时,教师先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如猴子分桃,学生分圆片等)感受“平均分”,初步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然后让学生动手操作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掌握平均分的方法,在操作交流中进一步感悟平均分的本质特征。最后让学生在应用中深化。

3.用“你是怎么想到这样来解决问题的”等问题,对解决问题的策略作明晰的反馈,并加以评价,这样学生可以清晰地意识到自己所运用的策略及其优劣,并体会到策略确实改善了他们的学习,学生就更有可能把运用的策略迁移到其他情境之中去。在教学中时常让学生对解决问题的策略作明晰的反馈和评价,有意识地强化学生运用策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不断地激励学生运用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根据具体教学情境的不同,指导学生运用恰当的策略解决问题;留给学生运用策略搜寻解决问题的途径的时间,并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解决问题的策略,对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作明晰的反馈并加以评价,这些都是很好地解决问题的策略,要切实指导学生掌握,不断挖掘他们的潜力,努力提高他们的综合应用能力。

(作者单位 江苏省东海县李埝乡中心小学)

上一篇:新课改背景下青年体育教师的成长 下一篇: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如何创设情境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