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时间:2022-08-20 08:45:43

语文

高考话题作文“自选文体”这一开放式要求给每个考生提供了展示自己特长、自由抒写性情的舞台。有的同学于是就产生了一个错觉,认为话题作文很好“对付”,实在不行了,胡乱编个故事就完事大吉了。这种心态下“诞生”的作文其质量可想而知。其实,不管写作哪种文体,都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资源优势和思维优势,让习作中充分体现“我”的存在,展现“我”的风采,才可能写出有个性的作文来。

看下面的作文题:

2003年7月6日上午10点,伊朗连体“姐妹花”拉丹和拉蕾被推进手术室进行分颅手术。7月8日下午,当伊朗国家电视台中断正常的节目播出、报告姐姐拉丹的死讯时,许多伊朗人震惊落泪,一些人甚至当场昏倒。数小时后,新加坡莱佛士医院一名护士又宣布了拉蕾的死讯。手术如此结局虽然有所预料,可上个月,这对连体姐妹还是坚决表示,她们已经受够这种“形影不离”的状况,渴望常人生活,就是死也要“分开”。

面对这则新闻报道,人们会有很多的联想和思考。在现实生活中,人生历程中,独立自由占据着怎样的地位?为了追求自由独立而不惜舍弃生命是否值得?请以“独立自由”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字。

小孩儿学走路,总是下意识地推开母亲搀扶的手。他想自己走,尽管可能摔倒,可能磕破膝盖,但与生俱来的独立行走的愿望是那样的强烈。而母亲却往往心疼地伸出双手,舍不得放开。

孩子上学了,洗衣、叠被子、整理内务,这些活儿该谁干?大多数家长往往越俎代庖,理由很简单,孩子不会干,孩子学习紧没时间。等到孩子该上大学了,却发现对家的“依恋”(其实是依赖)让自己怎么也走不远走不快。

有的家长则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他们把监护理解为监视,密切注意孩子的一举一动,翻孩子的书包,偷看孩子的日记,窃听孩子的电话。理由也很简单:对孩子负责。可孩子却不领情,与父母的“距离”越来越远。

很多学校都有极富“特色”的校规:如十不许,七不准等。上课不许回头、不许发笑,不许随便发表意见,不许和老师顶嘴;下课活动时不许越过规定区域,不许作剧烈运动……连孩子的天真,孩子的真实想法,孩子的怀疑精神统统被视为“违纪”。

学生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倾诉给日记,或者在网上的虚拟世界里去寻找理解、寻找自由的宣泄的空间,有的甚至离家出走;大学生则不住校舍去租房,为的是自己可以绝对自由。

任何单位都有相关的规章制度,合理的规章制度需要认真遵守落实,而有人则把制度视为枷锁;当然,有的单位的制度也的确有不合理、侵犯人自由权的地方。

有的人没有独立人格,没有自己的思想,对权威盲从、附和;对潮流趋之若鹜,跟着感觉走,一去不回头。

风筝在空中蹁蹁起舞,丝线的作用不可小觑;火车高速飞驰,铁轨的作用更不能忽视。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虎啸深山,是真正的美;笼中之鸟、缸中之鱼、园中之虎,虽可观赏,却很难说是真正的美。

庄子拒绝楚王的礼聘宁愿穷困地垂钓于濮水,陶渊明放弃县令官位而甘愿过“箪瓢屡空”的田园生活,陈寅恪把“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做为生命的柱石,张志新因为追求思想的自由失去了生命。

——拉丹、拉蕾姐妹俩为什么要“分开”,她们为什么要冒可能失去生命的危险去换取各自的独立自由?

——孩子既想“自己走”,又很难摆脱对父母的依恋;不少学生,一旦没有“管”便无所适从。这说明什么?对未成年人来说,独立自由意识的培养与形成,家长和学校应负起怎样的责任?

——父母的“监视”,学校的“监管”,对孩子(学生)来说意味着什么?孩子(学生)到底应不应该有自己的一片天地,这片天地的半径应该多长?师长是否可以随意侵入这片天地?

——个人追求独立自由与法律法规是什么关系?规章制度与独立自由两者之间是否就一定构成绝对的矛盾体?

——独立自由与官位富贵二者一定是简单的二元对立吗?在和平年代,对普通人来讲,独立自由的内涵与外延到底应该怎样来定位?

——庄子、陶渊明、陈寅恪、张志新等人为什么为了“独立自由”而甘于放弃物质上的享受甚至生命?在他们心中,“独立自由”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追求独立自由是人类共同的愿望

为了能独立行动、有自己的生活空间、有各自的隐私,拉丹姐妹甘冒生命危险来换取独立自由;孩子、学生、青年、成年人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对独立自由的渴望。

——独立自由意识的养成需要有一个健康、和谐的环境。

家长、学校首先应该树立正确的独立自由观,让未成年人受到良好的熏陶,逐渐形成良性的自由意识。

——独立自由具有相对性,没有绝对的自由

追求独立自由不能脱离法律的轨道,任何独立自由都不能超越社会伦理道德规范,不能凌驾于他人和社会之上,追求独立自由更不能以侵害他人的独立为代价。

——追求独立自由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

这代价更多的是物质上的享受有时可能要付出生命。只有在经济上不依附于任何人、任何集团,才能获得人身独立与精神的自由。

——独立自由的最高境界是思想的自由和精神的独立。

物质上的独立,身体上的独立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独立;但很多人在获得这些权利的同时,其精神和思想上枷锁和束缚却始终没能摆脱掉。

例文1:书信

致父母的一封信

亲爱的爸爸妈妈:

请原谅我的不辞而别!我可以想象到你们看到这封信的时候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是泣不成声还是坐在一边儿独自发呆,还是……我不愿想下去了。我知道这样的不辞而别会伤害我周围所有的人,尤其是疼我爱我二十几年的父母。但我还是决定离开。

我离开的原因很简单——我渴望独立自由。当然,我并不否认我有独立和自由,但这并不是我渴望的独立自由。

还记得我小时候学走路吗?当我鼓起勇气迈出人生的第一步时,您却把我抱在怀中,怕我摔倒。就这样,您第一次剥夺了我的自由;当我在您细心指导下可以蹒跚行走的时候,您却始终用手拉着我;当我趁您不备想尝试一下独立行走的时候,您又一次地扶住了我,我又一次失去了独立。

当然,我没有责怪您的意思。只是您对我的爱已大大超过应有的界限。小时候您帮我穿鞋,给我整理书包,替我叠被子,手把手地帮我做手工作业,音乐、美术、英语这所有的家教是按您的意思请的,中考、高考的志愿是您为我选择的,毕业了您又帮我找工作,我的一切似乎都在您的控制之下,我像一只关在笼中的鸟,只能在规定的范围内飞呀跳呀,对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当我的朋友向我讲起他们在外面的生活时,我觉得我跟他们是两个世纪的人。

也许是长期压抑的结果吧,我对外面的世界,对那里的独立自由充满了向往。在我这个没有离开过家门半步的人眼中,独立自由是我生命的全部。为了她就是舍弃生命也是值得的。因为关在笼中的鸟永远渴望回到林中。即使林中可能充满了危险。

请您再次原谅我的不辞而别,因为我知道您是不会答应我离开的。但我相信天空中一定有一片是属于我的,在那里我要用自己的力量活下去,用自己的翅膀描绘出美好的天空。请您不必担心我,因为我毕竟二十多岁已经成年了。您一定要保重身体,我希望您能看到一个独立自由的崭新的我。此致

敬礼!

爱您的女儿

2004.12.28

〖点评〗这篇习作的成功之处写出了自己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尽管是虚构的一个离家出走的“女儿”,但文中所写父母对孩子自由的束缚、“我”渴望过真正自由生活的情感却是真实的,其中还可能有自己生活的影子。选择书信体,以向父母诉说的方式表情达意,真切感人。这是一篇文中有“我”的典型习作。

上一篇:语文写作教学管理 下一篇:语文素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