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多媒体技术应用的利与弊

时间:2022-08-20 08:33:46

语文教学中多媒体技术应用的利与弊

多媒体教学手段,作为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进入大学课堂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场深刻革命,因此引起了教育界的专家学者和广大教师以及学生的普遍关注。《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注重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获得现代社会所需的语文实践能力。

一、激趣——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鲁迅先生说:“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 而学生如果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就能刺激大脑活动的兴奋性,保证其对学习内容的有效感知。科学证实,在40分钟的时间里,正常人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状态只能维持在25分钟左右。当然,这和学生的心理、年龄等都有直接的关系。而高中学生正处于人生求知欲较为旺盛的阶段,对知识的渴望,对外部世界的向往,对自身价值的肯定都逐渐地表现出来。自然,多媒体教学的出现,无疑会对学生的学习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就高中的教材篇目而言,古文无疑是相对最枯燥、最让人感觉乏味的。古奥晦涩的文字,学生读不出味道,大多数老师也都不全是朗读的行家。而要理解文章就要读准字词句,要背诵就得多读,但是单纯的分析归纳知识点,会让学生听起来味同嚼蜡,同时,这也不符合文言文的教学要求。如果此时用名家的泛读录音再辅以多媒体的形式向学生展示,一定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如《过秦论》一文中有很多生僻字,诸如 “锄耰棘矝”、 “瓮牖绳枢”等,学生很难读准,但是如果听多媒体名家泛读不仅可以读准字音且一饱学生感官之福,愉悦视听。

二、增效——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恰当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充分调动多种感官进行丰富的想象或联想,激发起浓厚的学习兴趣,获得对课文的整体感知,从而培养丰富的语言表达能力、理解力及审美能力。

如《鸿门宴》一课,我们可以先用歌曲《霸王别姬》导入,通过雄浑苍劲的乐曲即可将学生带入到项羽那种末路英雄的悲怆处境。进而再播放电影《鸿门宴》片断,项羽的刚愎自用,刘邦的圆滑狡黠,学生对此了然于心,在很快掌握了人物性格的同时,又能对人物性格做出客观全面的分析。再如讲授读本《春江花月夜》这首作品时,可以借助大屏幕显示出紧扣诗文内容的一幅幅画面,同时播放舒缓的古典音乐,学生眼中看到的是意境深远的写意画,耳中听到的是曲调婉转的古曲。此时,诗、声、画多种美的因素融为一体,既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了强大的感情感染和震撼,也使学生产生了一种积极探究古诗文魅力的强烈愿望。

三、创新——为有源头活水来

华东师大教授袁振国认为,教育需要以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根本目的,以能否有效地培养创新能力为衡量教育成败的最高标准。是否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是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本质区别之一,而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该落实在课堂教学这个主要环节中,落实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学科,很多时候需要记住常识性的知识点,像一些名家名人名篇名作,用多媒体做出来可以省很多时间。然而,语文的知识牵涉太广,有限的课堂,有限的黑板容量,有限的写字速度,有限的精力集中时间……只讲课本的知识远远达不到拓宽学生知识面的目的。有了多媒体这一帮手,时间和空间都可压缩在课堂上。学生耳闻其声,目睹其形,多渠道、全方位,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大了有效信息的接受量,提高了教学效率,这是传统教学不可比拟的优势。

叶圣陶说:“要教的好,使学生受到实益,还要靠老师的善于运用。”诚然,如果多媒体技术应用不当,语文教学中就会出现种种弊端。

1.削减了学生的再创造能力

文学作品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要特征的。正如“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多媒体是物,它所面对的对象是人,无法在感情上进行沟通,更不能由学生表情去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而忽略学生品德修养和价格塑造。例如《水浒传》中的108个英雄形象,读他们时感觉特好,而一旦上了屏幕,难免会与各自的想象有些差距。况且描绘事物或人物时都通过多媒体呈现出来没有给学生想象的空间,渐渐地就产生依赖心理而不去想象了。

2.忽视了语文学科的特点(修改)

语言是需要感悟的,有时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如“踏春归来马蹄香”,其境界妙不可言,细细咀嚼,余音绕梁,即使是再完美的多媒体影音也难以达到这种效果。现在的一些公开课、示范课等,一味追求课件的美感、生动性和感染力,有了多媒体教学手段,教师也没了板书,从头至尾教师手不离鼠标,学生眼不离屏幕,这只是学生与电脑的交流,阻碍师生之间的交流,使学生缺少了情感交流的火花和激情。而这种课堂教学模式实质上也就成为了一种借助于高科技的“满堂灌”。

由此可见,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各有长处,也各有不足。多媒体技术仅仅是一种教学手段,而不是教学主要任务。它作为教学辅助手段,不能不用,但不能滥用,必须将它与有效的传统的教学方法结合起来,根据需要,适量、适当运用,从而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163316)

上一篇:重视口语交际训练 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下一篇:谈谈“三读”教学法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