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作业成本法下的中小型制造业成本核算探讨

时间:2022-08-20 08:07:05

基于作业成本法下的中小型制造业成本核算探讨

摘 要:作业成本法早在二十世纪初就被提出,并逐步建立了相关理论体系,投入使用。现阶段作业成本法的基本理论逐渐趋于成熟,具有实际可操作性。在传统理论中,成本属于具体对象化的费用,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耗费资金的总和。传统成本概念并没有反映出企业整个成本形成的变化过程。而作业成本法弥补了传统成本理论的不足,将制造业进行生产经营的整个过程转变成设计作业集合。本文主要讲述了基于作业成本法对中小型制造业成本核算的相关探讨,分别讲述了作业成本法的相关理论、作业成本核算与以往传统核算的比较以及作业成本法中对成本核算体系的设计。

关键词:作业成本法;中小型制造业;成本核算

作业成本法利用作业将成本与费用联系起来,展现了成本形成的变化过程,设计核算体系也规范了企业成本的核算工作,有效地提高了制造业的运行质量,使成本核算更加清晰明了。本文主要针对中小型制造业探讨作业成本法的成本核算。

一、作业成本法

企业进行生产就会产生作业,作业就会产生成本,产品成本以及使用费用都是通过作业建立联系。因此,作业成本法中对于成本的核算体系就是通过资源库将所有成本分配给每一项作业,最终将成本分配给产品。主要分为三个步骤。第一,分析各种资源费用,资源主要包括货币、人力、材料资源等,在企业总分类账中可以找到资源耗费的相关资料。作业成本法不会改变企业内部耗费资源使用的总额,成本计算的方法只是改变了产品之间不同的分配额。第二,将各种资源进行分配,列出成本的作业单,并归集成本池。首先需要确认作业中资源的类别,确认作业中具体的成本项目;其次,确认资源动因,将资源进行分配,最后计算作业中的成本额,汇总成本要素,计算出作业的总成本额。第三,选择作业动因,将作业成本池进行分配,最终分配到各个产品中,列出产品具体的成本单。首先确认作业动因,统计好各种作业动因具体总数;然后,分析作业动因相关的费用分配率;最后,计算制造需要的费用,列出具体的产品成本单。

二、作业成本核算与以往传统核算的比较

传统成本核算中,主要的核算方法就是进行人工核算。在产品的成本中,除了直接使用的材料以及人工外,都属于制造费用,然后按照人工小时以及各种机械设备的工作小时进行分配,最终完成成本费用的计算。传统的成本核算,如果产量增加,其他的资源成本也会进行成倍的增加。然而如果在人工成本使用的费用并不高的情况下,传统成本核算就会出现较大的弊端。随着制造业经营不断复杂化,产品的种类也在不断的增加,这就要求各种资源消耗的具体定量更加的准确,对于产品的定价以及其他企业内部的决策都需要参照更加准确的产品成品信息。使用传统的核算方法,直接人工费用所占的比重在逐渐减少却需要分配更多的制造费用,作业费用就会出现很多与工时无关的分配,并且忽略了产品需要耗费存在的差异。对于产品的高产量以及简单产品成本都会估计得偏高,而低产量以及比较复杂的产品成本都会估计得过低,这就会导致成本核算的失真,严重的甚至会出现错误的经营决策,失去对产品成本的基本控制。传统的成本核算已经无法满足如今自动化生产的必然需求。

作业成本法解决了传统成本核算存在的缺陷,作业成本法中对成本的核算,成本动因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改变了传统成本核算中单一数量实施分配的标准,而是采用现代化的多元分配标准,并且强调的是进行非财务变量。作业成本法加强了产品之间消耗费用存在的各种关联,使成本的核算信息更加的准确。

传统的成本核算主要是以数量作为基础,而作业成本法是以作业为基础,这必将是应对现代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作业成本法中对成本的核算工作在成本归集上更加的合理,也使企业内部进行绩效的考核更具有科学性。

三、作业成本法中对成本核算体系的设计

1.进行作业分析

根据中小型制造业自身管理和经营的具体特点以及企业业务的相关流程,建立企业的作业链。企业需要根据业务流程对作业进行细致的划分,并依照作业与各种产品之间存在的联系确定作业动因。以中小型制造业为例,企业内部的作业主要包括:(1)对作业的设计和研发。针对客户的具体需求,设计个性化的产品,针对企业发展的需求,进行产品的整体研发工作。(2)供应作用。包括对实物的采购,业务洽谈以及采购网点进行运转的业务。(3)生产作业。包括投入的原料、产品生产的整个流程等。产品制造需要的成本材料费用、人工费用以及必要的制造费用。(4)营销作业。主要是对生产产品进行的销售以及销售相关的运转业务。(5)客户服务作业。一般情况下,客户都需要对产品信息的基本分析,产品自带的售后服务,客户服务作业还包括对客户进行保留和发展的作业。(6)维持性作业,主要指保证产品的经营和生产能够顺利进行的相关管理作业。

2.建立对作业信息进行处理的平台

作业成本中对成本的核算体系需要满足会计准则的基本要求,还需要提供更加准确、科学的成本信息,可以适当引入ERP 系统。在作业成本基本概念的指导下,根据外环价值链重新建立更加科学的核算体系,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建立成本信息平台。首先建立企业的作业平台,转变企业的价值链为具体的作业链,正确理解作业的定义,建立企业作业的中心。其次,建立数据平台,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对成本的信息进行集成。最后,建立成本信息。

3.成本归集

(1)按照具体的资源消耗设计作业成本

确定成本的项目,并确认作业成本的基本核算范围。将成本项目与相关的资源消耗相互联系,最终确立资源耗费的具体项目,确定资源库。这一过程记录在企业的费用明细中,并形成不同的资源库。对项目中的资源进行合理的分解或者是对同一性质的项目资源进行合并,最终都归于资源库中。在作业成本法的成本核算中,成本核算最关键的步骤就是将作业成本与产生的期间费用进行合理的划分。

(2)分析作业,确定作业库

在实施作业成本法时,应该合理的确认作业。如果作业的划分范围太大,会严重影响作业成本的计算,而划分得太细,就会使作业成本的核算工作过于繁重。在企业的具体实践中,确认作业最恰当的方法就是适当将作业中心进行分解或者是将同一性质的作业进行整合。

(3)确定资源动因及作业动因

资源动因形象地反映了企业作业对资源具体的消耗情况,也是分配资源耗费的重要依据。如果一种资源的耗费能够通过直观的观察就能确定属于哪种产品的消耗,那么这种资源的耗费就可以直接设定成产品的成本;如果资源的耗费需要从不同领域进行划分,最终分配到特定的作业中,这种资源耗费就可以归为作业成本库中;如果资源的耗费需要涉及多项作业,那么就要根据具体的量化分配到各项特定的作业中。作业动因是指将作业成本分配到各种产品的具体标准。企业在进行基本的成本核算时,还需要制定相关的会计记录确定具体的作业动因。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作业成本法对中小型制造业进行的成本核算,改变了传统成本核算存在的弊端,管理者能够随时掌握准确的作业成本信息,同时,通过成本动因的分析展现了作业成本变化的整个过程,为企业提供了更加高效的作业流程,也为企业顺利的生产经营提供了可靠的信息。

参考文献:

[1]韩彦峰,张珈嘉.简析作业成本法在企业核算中的应用[J].经济研究导刊,2010(18).

[2]上海财经大学作业成本研究课题组.作业成本法在生产部门的设计研究[J].上海会计,2010(5):6-7.

[3]徐凤菊.基于ABC/M的企业成本管理集成系统的概念架构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

[4]上海财经大学作业成本研究课题组.论我国作业成本系统的设计[J].上海会计,2012(12).

上一篇:目前票据电子化现状与发展思考 下一篇:货币资金常见舞弊形式及应对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