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言学反思性批评》述评

时间:2022-08-20 06:02:22

《认知语言学反思性批评》述评

摘 要: 王馥芳教授2015年出版的《认知语言学反思性批评》一书首创以“反思性整体批评法”为研究工具,在较为系统地梳理认知语言学发展脉络,阐述认知语言学之“语言是概念化能力”这一独特语言观,确立认知语言学范式的“语言学理论一族”地位及明晰其独特贡献的基础上,对认知语言学范式遭遇的主要理论挑战进行了反思性整体批评。重点在于对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认知语义学基础及其两个重要的理论框架――意象图式理论和认知隐喻学――所遭遇的主要理论挑战进行了建构性批评、理论反思和再反思。该书的主要目的是以期通过对认知语言学范式的反思性批评促使“认知语言学未来螺旋形理论上升和发展”。

关键词: 认知语言学 建构性批评 反思性整体批评

1.引言

从1975年①诞生到今天,认知语言学作为语言学研究的较新范式,已经整整发展了40年,该研究领域结出的累累硕果被广泛运用到多个学科领域和社会生活。另外,认知语言学的成长伴随着不断的质疑、批评和挑战。认知语言学对语言学研究有哪些独特的贡献?如何正确看待认知语言学、传统客观主义语言学和生成语言学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何把握传统观念认为认知语言学与生成语言学完全对立的关系?认知语言学在前进道路上面临着哪些挑战?未来发展前景和方向如何?这些问题亟待解答。

王馥芳教授2015年出版的《认知语言学反思性批评》一书既以新颖独特视角为认知语言学研究者和学习者释疑解惑,又给认知语言学从婴幼儿期到青少年期的发展做了较为深刻的理论反思和再反思。本首创以“反思性整体批评法”为研究工具,在较为系统地梳理认知语言学发展脉络,阐述认知语言学之“语言是概念化能力”这一独特语言观,确立认知语言学范式的“语言学理论一族”地位及明晰其独特贡献的基础上,对认知语言学范式所遭遇的理论挑战进行了反思性整体批评,重点在于对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认知语义学基础及其两个重要的理论框架――意象图式理论和认知隐喻学――所遭遇的理论挑战进行了建构性批评、反思和再反思。该书的主要目的是以期通过对认知语言学范式的反思性批评促使“认知语言学未来螺旋形理论上升和发展”②。该书的出版对认知语言学“克服理论局限,绕开理论困境,找到新的理论突破方向和路径”具有重要意义。另外,认知语言学本身具有多学科交融的本质,《认知语言学反思性批评》一书为人们了解其他相关认知学科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参考作用,书中许多独到见解有助于我们深化对认知语言学的理解。

2.内容简介

《认知语言学反思性批评》除绪论外,共有十一章。

第一章标题为“认知语言学发展概述”。该章中,作者阐述了认知语言学兴起的理论动因,详细讨论了认知语言学近四十年来的历史发展、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特点。作者指出,当代认知语言学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有明显特征的阶段:理论萌芽和成型的早期阶段、研究深度和宽度同步发展的成长阶段和语言学分支学科地位确立的深化阶段。

第二章“认知语言学之独特语言观”,作者首先探讨了认知语言学语言观的哲学渊源和缘起,接着运用概念隐喻工具对客观主义、生成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三种语言观进行了概念隐喻分析和比较,指出认知语言学之“语言是概念化能力”这一独特语言观。随后在对认知语言学语言观进行反思性批评和哲学思考的基础上,指出认知语言学并非唯一正确的语言观。

第三章“认知语言学之理论地位”,在厘清三种语言学范式理论关系的基础上阐述并明确了认知语言学在语言学体系中的理论地位。作者首先讨论了对三种语言学研究范式之间的理论关系持有的四种较为普遍的观点:扬弃观、对错观、功过观和共通观。并且以霍金和蒙洛迪诺(2011)提出的M理论为背景,对三种语言学研究范式进行了多向度差异阐释,指出三者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交叠,共同构成“语言学理论一族”关系,各自描述和解释语言的某些方面。此新颖见解为认知语言学范式反思性整体批评确立了“支点”。

第四章“认知语言学之独特贡献”,在阐明认知语言学基本原理及其理论依据的基础上,从认知和语言研究两方面论述了认知语言学的独特贡献。认知研究的主要贡献体现为以抽象概念生成机制和一词多义现象认知研究为焦点的意义的认知研究和揭示人类认知基本的组织因素及概念系统的基本结构、多维本质、工作机制和组织原则的概念系统结构模式研究。语言研究方面体现在研究方法论创新和认知语义学研究,以及认知语言学开创了“整体性垂直”语言研究法和“体验现实主义”研究法。

第五章“认知语言学外部批评、回应和反思”一章中,作者首先区分了内外部批评法,并介绍了两种尖锐的外部批评手段:全盘否定批评对象的理论基础和全盘否定批评对象的方法论。接着探讨了不同学派的反认知语言学本质及认知语言学基本立场和学界对认知语言学以下方面进行的外部批评:语言和认知同一性、隐喻思维、语言结构的心理表征、认知语言学的创新性和认知语言学的不可验证性。最后,作者列举了认知语言学者对外部批评的相关理论回应并对主要的外部批评进行了理论反思和深入思考。

第六章“认知语言学内部批评、回应和反思”,分析了学界对认知语言学进行的建构性批评及认知语言学者们做出的理论回应,作者提出应通过理论反思和再反思,正确对待理论批评。内部批评集中在认知视角和认知语言学方法论的局限性两方面,认知视角的局限性体现在认知视角相对于文化视角的狭窄性、多种理论动因的存在、对文化动因关注不够、对语法解释的局限性,方法论的局限性体现在研究路径存在“循环论证”嫌疑、对内省法的质疑、意义心理过程论面临的挑战、一通性解释面临的理论挑战、“认知第一性、语言第二性”面临的挑战。

第七章“认知语言学哲学基础反思性批评”,揭示了认知语言学产生的哲学动因,探讨了体验现实主义的创新本质、核心思想、理论精髓和哲学本质,考察了学界对体验现实主义的外部批评及认知语言学家和认知学者们做出的相关理论回应,并且讨论了针对体验现实主义的相关争议及体验现实主义面临的主要理论挑战。最后,作者对体验现实主义进行了反思性建构批评,认为基于“体验”概念扩展化趋势,体验现实主义最终可能朝着“模型依赖现实主义”的方向发展。

第八章“认知语义学反思性批评”,首先概要介绍了意义对应论、Frege的意义观、Frege之后的各种意义理论和语义学的兴起,接着深入探讨了认知语义学兴起的理论问题,包括认知语义学的哲学基础、意义体验论、认知语义学兴起的理论动因、认知语义学的“理论颠覆性”、认知语义学的语义观和各种意义认知分析工具。然后作者归纳总结了认知语义学的四大主要理论贡献:对语词本质的重新阐释、把“构式”引入语法研究、开创意义“立体化”和“动态化”研究先河、开创词汇概念范畴化研究。最后,作者在术语问题、各种意义分析工具和面临的理论问题等方面对认知语义学进行了建构反思性批评,分析了其存在的困境。

第九章“意象图式理论反思性批评”,阐述了意象图式理论的理论基础、提出、本质及其独特理论贡献。作为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理论框架之一,对意象图式理论的建构性反思批评有利于更好地反观认知语言学面临的问题和挑战,特别是在词义研究方面面临的普遍问题。在肯定图式化词义表征法优势的前提下,作者指出了图式化词义表征法的三个理论局限性:“直观”陷阱、词义描述精度问题及其对抽象概念的表征乏力。

第十章“认知隐喻学反思性批评”对认知隐喻学理论,特别是Lakoff & Johnson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进行了建构性反思批评③。首先,作者论述了认知隐喻学的兴起、发展、最大理论贡献及其应用研究。接着,作者通过反思性批评,指出认知隐喻学面临的五个理论挑战:指认―推理模式质疑、Haser对概念隐喻理论的解构性批评、“跨域概念映射”的局限性、隐喻机制普遍性假设面临的理论挑战和学界对概念隐喻理论合法性的质疑。最后,作者指出概念隐喻理论发展和挑战并存的现状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认知语言学的整体发展状况,概念隐喻理论面临的主要理论问题实质反映了认知语言学范式遭遇的主要理论挑战。

第十一章“当代认知语言学发展新动态”主要从研究历史、研究特色和研究趋势三方面介绍了国内外认知语言学发展新动态,并论述了当代认知语言学发展的六个新动态:夯实哲学基础、夯实理论基础、追求理论简明性、触发哲学革命、语法神经理论趋势和量子神经计算语言研究趋势。此章中作者提出了认知语言学应正视的三个主要理论问题:进一步平衡语言维度和认知维度之间的研究、正视形式和意义之间的任意性、正视语言的客体性。在讨论部分,作者指出认知语言学作为一种强有力的理论分析工具,对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

3.简要评价

3.1本书的主要理论贡献如下

3.1.1填补了国内外认知语言学界关于认知语言学系统性理论批评研究的空白。在本书出版前,国内外只有针对认知语言学的某一或某些特定理论或实践进行的一般性研究,未有认知语言学系统性理论批评专著或类似的著作出版。本书作为一本系统性的认知语言学理论批评开山之作,系统地对认知语言学主要理论和实践整体进行了建构性批评和反思,化零为整,归纳总结了认知语言学40年来的研究成果、理论挑战和发展前景,脉络清晰有序,极大地丰富了认知语言学学科的理论研究。其次,本书采用的反思性整体批评法是对认知语言学理论研究方法的创新,它以认知语言学理论的“建构性裁决”为核心,以认知语言学理论完善为目标,属于内部批评视角的“批判建构论”。该方法“最大限度地契合了认知语言学所采取的‘整体性’语言研究法”,是“在赞同认知语言学基本观点和原理的前提下,通过证据考察和分析、理性思辨、综合分析和评判,对认知语言学的基本原理和重要理论框架进行较为全面的理论考察、评判、反思和再反思”。并且该研究方法摈弃了传统二分论思维的“批判终结论”视角,代之以动态、流状、现实体验思维的“批判建构论”视角,有益于“认知语言学未来螺旋形理论上升和发展”。

3.1.2对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动因和哲学基础的全面、深刻阐述及其对体验现实主义面临的外部批评和理论挑战的“公允评判”,较好地解答了国内外学界对认知语言学哲学基础的诸多质疑。更重要的是哲学基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认知语言学未来的发展方向和道路,此问题应引起学界的足够重视。本书首次深度追溯了认知语言学哲学基础的渊源,探讨了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持有的“语言(道)说”与体验现实主义哲学的本源关系。作者在分析经验主义和认知主义对立的基础上,提出不完全认同和接受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思想是体验哲学兴起的主要理论动因。作者明确表明体验现实主义并非经验主义的复兴,经验主义否定认知的先天因素,而体验现实主义承认先天认知成分的存在、肯定人类思维的主动性。另一方面,体验现实主义也不完全赞成理性主义,“体验现实主义在理智的来源问题上所提供的是跳出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两分对立的第三种哲学立场”,它强调身体与物理环境的互动构成人们认知世界的基础。作者在对体验现实主义进行反思性建构批评的基础上,指出其未来有可能朝着“模型依赖现实主义”发展。

3.1.3对认知语义学基础及其两个重要的理论框架所遭遇的理论挑战进行的反思和建构性批评,有利于更好地反观认知语言学范式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从而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认知语言学理论的未来走势和发展。基于“认知语义学是认知语言学的基础和核心、意义研究对人类自身的发展意义重大、认知语义学研究是认知语言学发展得最好的两个领域④之一”三个因素的考虑,同时兼顾到意象图式理论和认知隐喻学是认知语义学中的两个关键理论框架,是认知语言学中重要的意义分析工具,作者将它们作为全书即认知语言学反思、构建性批评的重点。如在批评建构图式表征法对抽象概念的表征无力等问题时,作者以兰盖克(2009)形容词smart的词义图解为例,提出图解存在对比维度单一、否定主观标准、缺乏“隐性地标”和主体间性分析等缺陷。基于以上问题,作者巧妙地引入了X标尺和隐性地标,对兰盖克给出的有关smart的语义图式表征进行了修正,大大增强了图式表征法的语义表现力和语义复杂性。正如作者所言,认知语义学及其两个重要的理论框架所面临的主要理论问题正是认知语言学所面临的主要理论挑战,明晰认知语言学所面临的主要理论挑战,认知语言学家及其研究者们才能有的放矢,对现有认知语言学理论框架扬弃或完善,推动“认知语言学未来螺旋形理论上升和发展”。

3.2本书的局限性

在对认知语言学范式的相关问题提出质疑和批判的时候,本书提供的多是思辨性理据,提供的实证性证据不多。有鉴于认知语言学的跨学科本质,若作者能从认知心理学、脑科学、神经学等领域借鉴吸收一些最新成果,该书的理性说服力会更大。

4.结语

本书结构清晰、研究缜密,以独特的整体建构视角对认知语言学理论进行了反思和再反思,动态、立体、公允地阐述和评判了认知语言学的主要理论和实践。与持微观视角的研究者相比,本书作者是从认知语言学现状出发,在肯定该学科蓬勃生机的基础上,指出了认知语言学各方面所面临的挑战、质疑和发展困境,用整体批评建构视角指明了认知语言学发展应正视的必要问题。全书不仅让人深刻感知认知语言学学科的成长,更让人深刻感受语言的力量,作为相信“言思同构”,即相信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构的语言学者,王馥芳教授驾驭语言的能力和逻辑思维的灵动让人对认知语言学的基本假设―语言是认知能力深信不疑。她的文字向人们展示,语言不仅仅是表述或者表达,更是思想实践和行动,她试图以理论反思这一思想行动推动认知语言学学科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注释:

①学界一般认为语言学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认知语言学反思性批评》一书提出了三个证据显示,认知语言学的诞生指向1975年。三个证据为Lakoff & Thompson(1975)对其所提出的“认知语法”的介绍、Fillmore(1975)的框架语义学研究、Rosch(1975)对语义范畴的认知表征研究。

②王馥芳.认知语言学反思性批评[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4:15.

③George Lakoff & Mark 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Second Edition)[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3.

④另一领域是语法的认知研究。

参考文献:

[1]George Lakoff & Mark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Second Edition)[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3.

[2]王馥芳.认知语言学反思性批评[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5.

[3]王馥芳.认知语义学演变为语义学研究的“新正统”[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2-9.

[4]王馥芳.“人性善骸蔽侍馐歉鋈现问题[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8-5.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青年项目“基于构式语法理论的‘打+N’结构研究”(项目编号: YY1544)阶段性成果。

上一篇:探讨教育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下一篇:对外汉语综合课教材惯用语考察及选用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