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有效实验教学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2-08-20 04:49:16

初中化学有效实验教学的几点思考

摘 要:从根据实验现象有效地提出问题,指导学生明确实验目的,理解实验原理,创造机会让学生进行实验探究,重视实验中的异常现象,做好自主家庭实验等几个角度进行思考,以期实现化学实验教学的高效益。

关键词:思考;初中化学实验;有效教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教学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形成化学概念与原理,还可以提升学生操作、观察、分析、思维、合作等多种能力,实现这些目标的关键在于实验教学的有效性。通过研究化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力求改变教师只需按教材“照方抓药”,学生则“依葫芦画瓢做实验”的状况,让学生真正参与实验,不仅知道怎么做,还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更多地用“脑”做实验,从而获得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化学实验教学呢?

一、根据实验现象有效地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所以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重视兴趣在智力开发中的作用。因此,教师在设计实验教学活动时,需要花大力气研究如何根据实验现象提出问题和提出怎样的问题,以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年龄特征,维持学习活动的适当难度,不断向学生指出讨论中有争议的部分,以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例如,做完用浓氨水与酚酞作试剂探究微粒的运动实验后,教师可以这样问:水不能使酚酞变成红色;氨水呈碱性,能使酚酞变成红色,但是在实验过程中没有将氨水加入酚酞试液中,那是什么原因使酚酞试液变成红色呢?师生交流讨论后教师接着进一步提出问题:为什么酚酞微粒不会运动到浓氨水中使浓氨水变红呢?问题提出后,学生就会很自然地进入思考的状态,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有效指导学生明确实验目的,理解实验原理

任何一个实验教学都应该有它的主要目的。没有目的,实验就没有指向性,实验就毫无意义,更谈不上实验的有效性。所以教师在进行实验教学设计时,对实验的目的必须认真分析研究,找出实验的主要目的所在,并且在课堂实施过程中始终围绕实验主要目的来开展实验教学。例如,除去粗盐中不溶性杂质的实验的主要实验目的是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学会溶解、过滤、蒸发等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初步学会用过滤、蒸发的方法对混合物进行分离。

实验原理的理解是进行化学实验操作和实验设计的基础。没有理解实验原理,就不知道怎样做实验,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对实验进行评价、改进和设计就更谈不上了。化学实验原理包括化学反应原理和方法,仪器选择和使用原理,操作先后顺序原理以及尾气处理原理等。例如,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应该让学生多思考以下问题:该实验怎样做?为什么要这样做?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可以做?如何控制实验条件等?

三、创造机会,让学生动手做实验,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更是化学实验中的主角,作为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动手机会,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或用眼睛看科学。”只有体验和实践,才能有所感悟和创新。基于这种思考,在实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课堂演示实验,教师可根据实验类型与难度挑选学生,既可以作为对学习上有明显进步学生的奖励,也可以作为对成绩欠佳而动手能力较强学生的鼓励,更可以推选优秀学生作为同学们学习的榜样。此方法的优点是比较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能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有利于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尤其是后进生,课堂气氛变得宽松、活跃,学生观察实验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同时也关心着同伴实验成功与否,哪些学生能荣幸上台演示?当他们被鼓舞、被信任、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时,他们才有更大的积极性,才有可能学得更好。

另外,课堂上也可将部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实验。例如,“微粒之间有空隙”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这一节的内容,关于“酒精和红墨水两种液体的混合实验”与“压缩注射器中的水与空气的实验”,大部分教师可能作为演示实验,但是学生对实验的体验不深,更别说对学生进行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针对这种情况,我采取了学生分组实验。几个学生互相配合,小心翼翼地操作,由于效果明显,学生兴趣很高,其中有些学生提出不用酒精和红墨水,用同一种液体行不行?我就让学生用水与水混合做实验,最后对实验现象进行讨论分析,有效地落实了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提高了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四、学会探究实验的有效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化学实验教学中的探究实验是指在开放的化学问题情境下,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形式。下面举一例探究实验加以说明。

【提出问题】

氢氧化钾溶液中存在着(H2O、K+、OH-)三种粒子,哪一种粒子能使无色酚酞变红色?

【猜想与假设】

_____使无色酚酞变红色。

【设计和实验】

实验1:在第一支试管中加入约2毫升蒸馏水,滴入几滴无色酚酞溶液,观察现象。

实验2:在第二支试管中加入约2毫升氯化钾溶液(pH=7),滴入几滴无色酚酞溶液,观察现象。

实验3:在第三支试管中加入约2毫升氢氧化钾溶液,滴入几滴酚酞溶液,观察现象。

通过上述实验的探究,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1看到的现象是______,你得出的结论是______。

实验2看到的现象是______,说明K+_________。

实验3看到的现象是______,你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

【得出结论】

猜想________。(填“成立”或“不成立”)

【反思与评价】

以上三个实验中,你认为实验______是多余的,原因是______。

【表达与交流】

实验台上还有四种试剂(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硝酸钾溶液、氯化钙溶液),你认为第二支试管中的试剂还可以加入以上四种试剂中的_____来替换氯化钾溶液。

五、重视实验中的异常现象,拓宽实验的深度和广度

实验中的异常现象指的是在实验者的预见范围之外出现的实验现象。特别是一些验证性实验,经常会有意想不到(根据已有知识预测不见的)或“教师不希望出现的”现象产生。事实上,实验中的“异常现象”是十分重要的,历史上许多重大发现、发明就是受到实验中“异常现象”的启示而诞生的,它是培养学生好奇心、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例如,镁带与稀酸反应的实验,试管口有时会出现白雾现象;铜片在空气中加热,表面有时不是黑色等。当有学生提出这些实验中的“异常现象”时必须正确对待,认真进行分析,绝不能采取“视而不见”的态度,更不能对学生敷衍了事或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应该引导学生认真分析产生“异常现象”的原因,鼓励学生进行探究,保护学生好奇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做好自主家庭实验,使化学实验联系社会生活实际

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学生常常会碰到各种各样的东西,脑子里会出现许许多多的问题。自主家庭实验能使学生养成探究欲望,乐于实验,使化学实验延伸到课外,伴随着学生生活。例如,讲了溶液的酸碱性之后,指导学生去测定本地土壤溶液、水样的酸碱性;讲了有机物的知识后,指导学生鉴别羊毛衫的真与假;讲了几种重要的盐后,指导学生鉴别厨房里的食盐与小苏打以及用食醋除水垢等。这些问题的提出,可以帮助学生将陌生的化学世界同学生所熟悉所关心的生产、生活问题联系起来。这就是告诉学生,化学其实并不是那样神秘莫测,而是研究我们身边的物质的一门科学。

总之,有效化学实验教学的开展,学生要立足于实验前预习实验内容,实验过程中要仔细观察发生的现象,联系学习的知识进行分析判断,认真做好记录,实验后如实写出实验报告。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生产生活中的素材,精心备好课,在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式方法上下功夫,最终实现化学实验教学的高效益。

参考文献:

[1]王祖浩.化学教师教学指导书[M].1版.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

[2]龙琪.中学化学课程与教学论[M].1版.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上一篇:校长如何让自己的讲话有魄力 下一篇:长春世界雕塑大会的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