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何倡议临高学研究

时间:2022-08-20 03:06:55

我为何倡议临高学研究

何谓临高学?

本文所说的“临高学”,作为民族学的分支,是以海南省临高语族群(泛指海南省西北部以“临高语”为母语的人)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综合性学科,以临高语族群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内涵、特征、发展规律为研究范畴,创建于2007年。

20世纪以来,随着民族学的发展,对单一民族(族群)的研究趋势方兴未艾,我国藏学、壮学、瑶学乃至汉学、徽学、潮学、客家学纷纷成为独立学科。2007年,作为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民族研究所采纳了我的倡议,批准设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临高学研究中心”,重点研究临高语族群的历史文化和现代化,组织研究团队开展工作,开创临高学研究的先河。而后得到在穗临高乡亲,特别是叶显恩教授和何巨峰博士的鼎力支持,临高学研究学术会议先后在广州和海南临高召开,临高语族群研究成果结集出版,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和学术影响。

为什么要创建“临高学”?

古代岭南是“化外”之地,生活着与中原汉民族不同的百越民族,但随着历史的发展进程,古百越族发生了分化,迁徙各地形成现代侗台诸族,诸如中国大陆的壮族、傣族、侗族、水族等。海南岛上的黎族以及归附汉族下的临高语族群、哥隆语族群、来语族群也是与百越族有着密切渊源关系的族群。作为海南岛的百越族后裔,新中国成立后除黎族被独立列为民族外,临高语族群等民族成分则被定为汉族。历史上,临高语族群时记为汉民,时记为黎人(熟黎)、俚人,长期游离于汉族与黎苗族之间,临高语族群文化具有自己的特色、自成体系,又是海南本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历史久远,影响深刻。

综观海南岛的历史,目前公认最早的居民是黎族,但黎族之后、闽南人之前,海南岛还有哪些族群加入开疆辟土的行列,发挥了什么历史作用?由于百越民族没有与自己语言相应的文字,所以没有有关本族群的历史文献传世,加上海南岛偏居海隅交通不便,汉文历史典籍也鲜有详细记载,导致人们对海南岛历史文化缺乏完整、系统的认识和研究。

另一方面,海南岛西北部由于自身较为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在历史上首先得到开发,而琼山、儋州也一直成为海南岛文化中心。从地名学角度来看,西北部包括东北角的文昌、琼海这一片肥沃土地遍布着以临高语命名的地名,说明这一带是或者曾经是临高语族群繁衍生息的传统地域,临高语族群曾是这个地区的主角,占有举足轻重的分量。发掘、研究海南本土文化,特别是海南岛民族文化,临高语族群的历史文化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个世纪30年代,法国传教士萨维那神甫来到海南,把“翁贝(临高语)”作为“异文化”展开调查并对外公布研究成果,引起了世人的关注,由此拉开学界对临高语族群调查研究的序幕。新中国成立后进行民族识别时,虽然临高语族群的语言文化与汉语族群不同,但大部分临高语族群认同汉文化,20世纪80年代初临高县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决议维持汉人身份,临高语族群最终被认定为汉人。

但因为临高语族群语言文化本身的独特性以及其与古百越民族同源同宗的关系,一直被学界作为独立文化现象加以关注。多学科的综合研究表明,临高语族群世居海南长达两千多年,是继黎族之后的第二批大规模迁居海南岛的百越民族后裔,上岛后在海南岛北部以南渡江流域垦荒造田种植水稻等,繁衍生息。可能因为其与黎族本是同一种族的关系(语言学研究已证明了两者间的亲缘关系),得以与黎族人民相安而居。

汉武帝元封元年在海南岛设儋耳、珠崖两郡,临高语族群归附汉王朝纳粮贡赋,被纳入珠崖、儋耳编户齐民,视与汉民同类。儋耳、珠崖郡治所在地实际上都是操临高语的先民的居住地域(《琼山县志》载珠崖于东都城,即琼山区东村;《琼州府志》载儋耳城在儋州高麻都南睢,今儋州市南滩村)。

另有研究表明,临高语族群先民早在我国春秋、战国之际(约公元前500年)就从广西东南部和雷州半岛一带迁往海南岛北部了,也就是说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ll0年)设立儋耳、珠崖两个郡的时候,“临高语族群”早就定居在海南岛北部一带,而且农业、手工业的生产已具相当水平了。《汉书》记载当地“民皆服布,穿中央为贯头,男子耕农,种稻禾麻,女子桑蚕织绩,亡虎与马。民有五畜,山多麋鹿,兵则矛、盾、刀、木弓弩、竹矢,或骨为镞”,这段话所描述的就是临高语族群当时的生活状况。因为“桑蚕织绩”是临高语族群先民的传统副业,而黎族人民直到本世纪50年代还没有人从事种桑养蚕的。临高语族群的先民从大陆迁到海南岛时就带来了侗台诸族较先进的织染技术,织出深受汉王朝赏识的广幅布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至少从秦汉时期至唐末宋初这一千多年间,占据海南岛主流文化地位的不是黎族文化,而是临高语族群文化。临高语族群在适应恶劣自然环境中形成敢于冒险、勇于开拓、崇文重教、开放包容、崇商重利、富有创新的临高语族群精神,对开发海南岛、维护南海,以及开辟海上丝绸之路等方面,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时至今日,曾主宰海南文化上千年的临高语族群文化被湮没在历史长河中罕为人知,亟需发掘传承、发扬光大。创建临高学,就是将在海南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地位并发挥重要影响的临高语族群作为研究对象,主要在下面几方面着重做些研究工作:

其一,临高人进入海南岛时期的古代史研究。现在很多人只知黎族是进入海南岛最早族群,后来是闽南人,却很少有人知道临高语族群是继黎族之后、闽南人之前第二个进入海南岛的族群,这段历史需要还原补充。

其二,临高语族群在海南历史上发挥的作用。对此,古籍、今人都很少论及,可谓“只知有黎,无论‘村人’”。

其三,临高语族群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两千多年以来,临高语族群创造了区别于海南岛其他族群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独具特色、自成体系,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传承与创新成为重要的课题。

其四,临高学的理论体系。在如今学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梳理,创建完善的研究体系。

临高学体系的建立,对于还原海南历史进程,实现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临高学体系的建立,有助于祖国各兄弟民族对临高语族群的了解,增强民族团结,特别有助于临高语族群增强凝聚力。临高学体系的建立,有助于壮侗诸民族透过临高学体系更好地了解壮侗语各族的历史和文化,促进壮侗语各族历史和文化的研究。临高学体系的建立,有助于世界各民族、特别是东南亚与临高语族群有亲缘关系的各民族对临高语族群的了解,有利于临高语族群对外文化、经济交流合作。 (此文本刊有删节)

作者简介:

符昌忠,生于1963年3月,海南省东方市人,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民族学院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南方民族语言文化。

上一篇:微软达人的职场心里话 下一篇:“中国梦”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