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名著阅读中的价值取向及其形成

时间:2022-08-20 01:15:48

初中名著阅读中的价值取向及其形成

摘 要:本文分析了初中经典名著阅读对于学生价值取向培养的重要性能,并从四个方面对阐述了如何通过名著阅读培养中学生的价值取向。

关键词:名著阅读;价值取向;形成

名著是一个民族文化与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对名著的阅读、理解、感悟,可以进一步地陶冶情感,净化灵魂,振奋精神,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初中教材中的名著阅读,其目的就是让学生形成具有个体特征和社会共性的价值取向。

所谓价值取向,就是价值标准所取的方向,也就是价值观的指向性。初中名著阅读教学的核心价值取向就是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高雅的审美情趣。这也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名著阅读中学生价值取向的重要性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理念方面突出语文教育“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的人文特点:在课程目标方面增加了“价值观”这一人文教育目标的维度。要求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所以,在名著阅读教学中正确认识和把握学生的价值取向尤为重要。

1.从阅读教学的要求和目标看

新课标对初中名著阅读提出的要求是:欣赏文学作品,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课程目标也着重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韵熏陶,从而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最终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新课标在对名著阅读的评价建议中也指出,阅读评价要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所以,学生在阅读过程绝不是单纯对名著的文本进行正确解读,也不仅限于对文本的语言和写法的学习与运用。核心的内容就是让学生在解读、学习和运用中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新课标的阐释,无疑将形成学生的正确价值取向确定为名著阅读教学的目标和任务。

2.从与名著的价值取向关系看

每部文学名著都蕴含着特定的价值取向。在文学名著价值取向中,包含了作者、文本和作品三个阶梯性的价值取向。

作者的价值取向是指作者在作品中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我们要传达名著的价值取向当然离不开对作者创作本意价值取向的探求。但是,作者的价值取向会不可避免地受到时空局限。特别在一日千里的今天,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在随之发生激剧的变化。学生阅读名著。对于作者的价值取向,既有认同、接受、赞赏的一面,也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异义,甚至与学生固有的价值取向发生碰撞。这是很正常的现象,也体现了阅读的本质。文本价值取向就是指名著文本所蕴含的意蕴,往往会超越了作者的本意,产生远比作者更为丰富的价值取向。这种超越作者的价值取向就是学生生成的属于自我创造的价值观。作品的价值取向,在解读过程中无疑可以大大超越文本的价值取向。如果我们只是拘泥于文本的价值取向而忽视学生生成的价值取向。这就不符合阅读教学的要求。蒋成璃在论述阅读教学时就认为“文本的意义不应该是先在的、确定的,更不应该把它当成一个永恒的结论传递给学生。意义在阅读的过程中生成,在不同时空,由不同的读者来阅读,意义就会有所不同”。学生也正是通过对作品的阅读来不断理解、拓展、延伸与创造,形成自己的价值取向。

无论是作者、文本或是作品的价值取向,无疑都是作为学生在阅读中形成价值取向的模本和基础。这些都是影响价值取向形成的重要因素,也体现着学生价值取向形成的重要载体。

3.从学生的主体特征与发展看

我们都知道,学生作为阅读的主体,他的价值取向不仅与名著本身有关,也离不开自身的个性特征。名著是固定不变的,阅读主体却具有主观能动性,具有积极的理解和创造力。由于学生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和认识水平存在着个体差异,因而对名著的阅读理解水平也不尽相同,从而使学生生成的价值取向也不相同。所以学生的主体特征和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价值取向。另外,学生的发展目标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以指引学生的健康成长。而在学生的价值取向形成的过程与学生的成长过程是相伴相随的。学生的价值取向在认知过程中逐步形成,它也不断地影响学生的成长方向与质态。因而学生阅读价值取向的形成过程受主体特征的影响,并不间断的制约着学生价值观的形成。

我们不难看出,在名著阅读教学中,学生的价值取向与名著的价值取向、自我主体特征发展有着密切关系。这就不能使学生仅仅局限于对名著作者与文本价值取向的认知。学生不仅可以接受、赏析,也可以质疑、批判。只有充分调动起学生阅读作品的主体意识。启发学生尽可能多维、多向、多层面地去揣摩感受作品的内涵,去发现作品中新的意义,才能使教材在促进学生的发展中发挥出更大的价值。在名著阅读过程中应当宽容学生的心灵感悟与自由表述,使之而成为学生终生难忘的记忆和无法重复的生命体验。这远比简单的僵守所谓作品的中心思想或价值取向要有益得多。

二、如何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1.阅读时要联系作品反映的历史和社会背景

不同时代,不同社会的作品,都在很大程度上带有时代与社会的特征。而放置与阅读主体的具体环境中,名著的价值观就出现相对的局限性。这就要求学生能充分了解与作品相关的历史与社会。只有知其弊,才能去其糟粕。例如武松在景阳冈打死老虎,是人们敬佩的英雄,但放置于今日,则是伤害野生动物的罪犯,其冒险行为也不足取。学生在阅读名著时,不能只阅读名著的文本内容,更要了解作者的相关情况,比如作者的生平经历、思想情怀,精神品质,还要知道作者写作时的社会背景。这样不仅能正确解读名著本身的内容和价值观,更是让学生作为阅读主体在阅读过程中准确的进行分析、比较、综合,进行思辨,从而生成正确的主体阅读体验,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2.名著阅读教学要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因材施教

我们都知道。学生的认识水平不同,理解分析能力也不同,进行自我创造的能力就存在差异。面对同一个名著,不同的认识水平决定了对文本的解读正确程度和理解深度也不一样,形成的价值取向也会发生差异。我们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特别要注重学生的认识差异,因材施教。根据学生不同的认知水平进行分层教学。使学生形成与自我主体相匹配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3.阅读名著要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社会现实

每一个学生具有各自不相同的生活体验,这种生活体验的差异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同时学生作为一个社会人,会以自我的价值取向在社会或团体中生活和进行社会活动。学生会把在阅读中形成的价值取向在社会活动中进行实践和检验,并根据反馈结果不断进行调整。从而逐步形成最终的价值取向。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孤立地进行文本阅读,应引导学生进行阅读的拓展与延伸。将名著的思想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与社会现实进行比对,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价值取向就会较为客观,不易发生偏向。

4.阅读名著要进行对比,辩证思考问题

众所周知。各种文学名著所表达的内容和主旨都不同。即使是同一话题,或同一时代的作品,所蕴含的价值取向也是不一样。面对纷繁复杂的文学名著,作为阅读主体的学生应如何理解和取舍。这就要求学生将所阅读的名著进行比对,通过对比、分析、综合的思维过程,形成自己的认识和价值取向。我们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运用辩证统一的方法进行思考和分析问题,从而更准确更科学地捕捉名著的内涵与价值。

总之,在初中名著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把学生的价值取向作为阅读教学的核心目标和重点内容。既要让学生阅读、欣赏文学名著,更要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使他们健康成长成为社会所需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翁丽雯,试析中学生名著阅读现状及其对策[J],中国教育之窗,2007(4),

[2]蒋成禹,走出阅读的封闭[J],语文学习,2002c7),翻邹峰,开展名著阅读应把握四个度[J],语文教学与研究(教师版),2005(16),

[4]刘承强,中学生文学名著阅读指导策略[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8004

[5]何郁,我们怎样阅读经典[J]语文教学与研究(教师版),20050

上一篇:初中数学趣味性教学的尝试 下一篇:听障儿童听觉意识的开发与言语能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