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陶瓷艺术的美学意蕴探析

时间:2022-08-20 11:17:35

中国陶瓷艺术的美学意蕴探析

摘 要:陶瓷是最能够代表中国特色的艺术形式之一,自古以来就受到了中国人民的喜爱,在历史的发展和沉淀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陶瓷文化。陶瓷艺术本身不仅仅将自然之美、形式之美、造型之美和材料之美融合在一起,更因为其中蕴含的丰富的意蕴使其更加具有民族和社会价值。本文从陶瓷以及陶瓷艺术的基本概念切入话题,分析中国陶瓷艺术的美学意蕴。

关键词:陶瓷艺术;美学意蕴;艺术价值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05-0010-01

陶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是无可取代的,这从“China”作为中国的英文译名就可见一斑。当然,最早的陶瓷是最为中国人生活中必须的实用器皿使用的,在其发展过程中,人们从中发现了陶瓷蕴含的宗教意蕴和艺术之美,其开始转变为集生活属性、美学属性、文化属性为一体,成为古代中国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陶瓷在从无到有的过程中蕴含了土、水和火元素,自古以来就信奉五行的中国人在当代仍然对其具有极高的热情也就不难理解了。当然,陶瓷带给人更多的惊喜还是其中蕴含的美学意蕴。

一、绪论

现在学界和中国老百姓普遍认为中国的英文译名来源于陶瓷的英文译名,其实瓷器的英文译名最初是”chinaware”,直译过来指的是中华的器物,我们可知其实”China”表示中国其实比起表示瓷器的含义要早。而根据这个观点,有学者认为”China”一词其实是源于关中方言中对“长安”的发音。从古到今,以首都名指代国名的例子比比皆是,所以将古代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十余朝古都长安作为中国的代表是较有信服力的词源。当然,无论是“中华”先于“瓷器”还是“瓷器”先于“中华”,在今天我们普遍认为china一词既代表中国,又代表瓷器。

其实严格意义上来说陶瓷一词不是指代的同一种物品,因为陶器和瓷器其实是不同的两种器物。陶器和瓷器的区别并不在于有釉或者没有釉,而在于其使用的材料和烧成的温度是有所差别的。后者对土质的要求更高,烧成温度也更高,适用的是氧化铝含量较高的土,温度往往超过了1100摄氏度,而前者一般都在700-1000摄氏度左右。所以说瓷器是比陶器更加珍贵的器物,而陶器的烧制技术则是瓷器烧制的基础。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陶瓷不仅仅是一种重要的日用器皿,其更加是一种艺术作品,其是集生活属性和艺术属性为一体的为数不多的器物。陶瓷也因为蕴含的美学价值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陶瓷本身只是一种物质材料,但是它经过了人的智慧从根本上改变了其物理性质,其已经成为了物质与精神相结合的重要统一体,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

二、陶瓷艺术的美学意蕴

第一,陶瓷艺术具有变化多端的形式之美。我们一听到“陶瓷”一词,在脑海中很难形成一个统一的形象,这说明了陶瓷艺术是千变万化的,而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正是这种难以名状的多种多样的形式,才更让人们对艺术有极大的热情和孜孜不倦的追求。我们知道,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这种多种多样的点、线、面的结合,这种或圆润、或方正的造型恰恰体现了美的多变性。当然,其形式美不仅仅包括其造型,还在于其纹饰。同一款造型的陶瓷作品绘制不同的纹饰就成了两个截然不同的器物。除了造型和纹饰之外,陶瓷艺术之所以被认为美还因为其具有美的气质。陶瓷是静物,它就静静地立在一处,人们却能够通过观赏就获得美的愉悦。由于视觉是人最为重要的感官和感受,所以说陶瓷艺术最基本的美学意蕴就是其形式美。

第二,陶瓷艺术具有鲜明的时代之美。唏嘘感叹一去不回的时光总是人们最喜欢做的事情之一,而能够体现鲜明时代特色的器物总是更能让人欣赏和喜爱。艺术作品之所以具有美感,也往往是因为其中蕴含着时代精神和历史的痕迹。尤其是陶瓷艺术,即便是当代的陶瓷作品,我们也能够从中感受到古代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那种将朴素的土变成高雅的瓷的智慧,更遑论那些蕴含着鲜明时代精神的陶瓷作品了。距离来说,仰韶彩陶中浓重的色彩和线条就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上古先民对于自然和鬼神的敬畏与崇拜;而秦始皇兵马俑则体现出秦始皇横扫六合的自信和悍勇;至于青花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安定盛世的古代中国。陶瓷造型、色彩、技艺的不同向我们展示出了一个具有时间发展逻辑的完整的中国古代艺术发展历史。

第三,陶瓷艺术具有兼容并蓄的民族性。无论china最初到底指的是中国还是瓷器,毋庸置疑的是在全世界范围内,一提到陶瓷,首先想到的一定是中国。陶瓷艺术的发展其实就是一部中国历史的缩影。在古代,中国一直在世界范围内都是最为强大和昌盛的国家之一,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中的兼容并蓄也让中国文化能够得到更大的发展。举例来说,陶瓷装饰中大量采用了莲花、佛像等等元素就脱胎于佛教文化。而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朝代,陶瓷本身的特点也是不同的,其中所蕴含的民族特点和民族精神也是有所差异的。元朝的陶瓷造型厚重、体积较大,金代则出现了体现游牧民族特征的皮囊壶等等,这都表现出了古代中国海纳百川的博襟,也反映出了中国、中国人所特有的民族气质和民族风骨,这一点也正是陶瓷能够屹立在世界艺术之林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四,陶瓷艺术具有其他艺术形式都无法比拟的人性之美。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陶瓷艺术作品中最多的瓶子,其造型就是以少女的身姿为蓝本进行的艺术加工,其本身就是对人的一种赞叹和思考。陶瓷艺术作品是艺术领域极少的能够将朴素的生活属性和高雅的艺术属性融合得如此契合的作品,其以最简单的造型和鲜明的日用性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其又以复杂的工艺、繁复的线条和色彩勾勒出了一种禅意。生活气息和禅意的有机融合,向我们展示了其他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无法做到的人性之美,而陶瓷艺术所包含的哲学意味也不是其他任何艺术形式能够比拟的。我们知道,陶瓷艺术本身包含有陶瓷的烧制、中国古代的绘画书法以及诗词艺术、创造着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等等于一体,这种三位一体的美学精神正是对人性的最简单的展示,也透露着最深厚的人性意识。

第五,陶瓷艺术具有绝妙的意象之美。意象一直是中国艺术家最为推崇和追求的目标之一,这在中国传统书法和绘画作品中较为多见。而陶瓷艺术同样具有意象之美。陶瓷艺术的意象之美主要是通过其质感来做到的。中国古代陶瓷并不像现代陶瓷器那样过分地追求透亮、细白的视觉效果,其更加追求的是一种深邃的意蕴。温润匀和、如冰似玉是对陶瓷的最基本的要求。冰的洁白无暇,玉的冰清玉洁一直以来就是古人最喜爱的元素,人们在制造瓷器的过程中也开始形成了仿玉之风,这在唐代最为明显。茶圣陆羽就有“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窑类雪,越窑类冰,邢不如越二也”的感叹。在后世中,仿玉之风一直成为陶瓷烧制者非常钟爱的一种风潮。

三、结语

在古代中国,陶瓷绝不仅仅是一种器皿,其更是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精髓融为一体的文化载体,也是带着历史厚重感向我们讲述过去故事的重要依据。但是相较于诸如字画等等纯艺术作品,陶瓷作为日常所用的器皿也更加“接地气”,更加带有中国人的生活气息。传统文化中儒、释、道三家思想都在探寻对于日常生活的超越,陶瓷恰恰能够显露出古代朴素的思想下中国美学的精髓。陶瓷艺术中所蕴含的美学意蕴至今仍然让我们津津乐道,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审美眼光的不断变化,陶瓷艺术的美学意蕴也将得到不断的拓展,中国的陶瓷艺术必将在世界的舞台上占据着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基金项目:南京晓庄学院科研处项目:中国原始彩陶纹饰构成形式研究(项目编号:2013NXY14)。

参考文献:

[1]熊廖.陶瓷美学与中国陶瓷审美的民族特征[M].杭州: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89.

[2]周思忠.景德镇:艺术家的涌入与新契机的形成――中外艺术家涌入景德镇内外部因素考察[J].中国陶瓷(艺术版),2010(10).

[3]邓维明.陶瓷绘画艺术与中国传统书画美学探缘[D].景德镇:景德镇陶瓷学院,2010.

上一篇:后现代视野下的道德教育 下一篇:物理教学应注重思想方法的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