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特自由观视角下的大学生自杀现象分析

时间:2022-08-31 04:29:35

萨特自由观视角下的大学生自杀现象分析

摘 要:大学生自杀现象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十分严重,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大学生自杀对各方都造成了不良影响。对于大学生自杀,有人认为这是寻求解脱的勇者之为,有人认为这是逃避现实的懦夫行径。萨特认为人的自由是在处境中的自由,人必须为自己的自由选择承担责任,所以大学生自杀是逃避自由的自欺行为、不负责任的懦夫行径,故而大学生应树立选择意识、责任意识,发挥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不断挑战困境,扫除障碍,尊重生命,提升生命意义,创造生命价值,用一颗从容的心应对不如意之事。

关键词:萨特;自由;大学生自杀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1-0087-02

一、大学生自杀及其主要成因

近年来,大学生自杀现象频发,有统计表明,在15 岁至34 岁的人群中,自杀是首位的死因。目前我国大学生的自杀率已经达到万分之四。这个惊心动魄的数据背后隐藏着什么?本是风华正茂、书生意气、充满憧憬的大学生,为什么选择否定、反抗和结束自己的生命,给自己的生命如此仓促的画上句号呢?

笔者认为,对自身现实状态的否定和精神的空虚、无所依托成为大学生自杀的首要原因。对自身现实状态的否定主要包括自身与社会固有的关系被破坏、丧失主体性以及对自己的各方面情况不满等。表现在社会关系(亲人、情侣、朋友等)的变故;受到外在因素(家庭和社会环境:如学业压力,就业压力,经济压力,家庭氛围、学校教育环境以及社会生活环境)过分的压制与操控;受到自身身体缺陷的长期困扰或疾病;得不到众人的尊重与肯定;家庭和学校缺乏必要的挫折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患有心理障碍、自我调节和适应、承受能力差等;而部分大学生也因找不到情感的寄托,心灵空虚,心灵脆弱,精神缺失引发了厌世情绪或因所受消极文化或哲学影响而引起的悲观厌世情绪。

由此可以看出,造成大学生自杀的缘由主要在于无法把握或享有与自身或与社会的关系,丧失对生活的希望,无法正确调节现实与理想的巨大心理落差,在现实的生活中找不到与理想交融的契合点,找不到摆脱“苦难”处境的现实道路,欲对现实反抗,却又无法找到反抗的路径,以至试图通过其他方式寻求“苦难”的解脱,摆脱束缚,达至理想的彼岸。这种对现实的不满与厌恶的情感发展到极致,便会令个体产生对生命的否定意识,萌发出轻生念头,最后付诸行动,做出极端行为。

二、萨特的自由观

1.人是自由的

萨特认为,意识是自由的,那么作为意识的主体—人也是自由的,即人的存在是自由的。萨特的著名命题“存在先于本质”讲的就是这个意思。“人类的自由先于人的本质,并且使人的本质成为可能;人的存在的本质悬置于人的自由之中,因此我们称为自由的东西是不可能区别于‘人的实在’之存在的。”[1]他还说:“我是被判定在我的本质之外、永远在我行为的原因和动机之外的存在。我被判定为自由,这意味着,除了自由本身外,不可能找到我自身的限制;或者意味着,我不能自由地终止自由的存在。”[1]可见,自由是人的存在方式,是与生俱来的本质属性,是不可逃避不可抗拒的。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设计、谋划自己人生的蓝图,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自由行事,决定自己的行动,塑造自己的人生。人不是既成之物,而是按照自己的意愿不断造就自己。人的自由是绝对的,是主体性得以确证的本质属性。人不外是由自己造成的东西,这就是存在主义的第一原理。

2.人的自由是在处境中的自由

萨特说:“只有在境况中才有自由,只有通过自由才能有境况。人的实在处处遇到非他所创造的抵抗和阻碍,但是,这种抵抗和阻碍只有通过并在人的实在所处的自由选择中才有意义。”[1]所以在萨特看来,尽管我的自由是绝对的无限的,但却不是抽象存在的。自由是在某一特定境况下的自由,人的自由在具体的情景中才得以体现,自由必须应对面前一些已经确定的事实。但是“处境既不是主观的也不是客观的,因为它是人自己自由选择的对象,所以它是‘为我’的处境,人的超越性往往可以突境的限制。”[2]也就是说,既成的事实是自由必须应对的,即使不能改变过去,但是人仍然有自由选择现在的行动,改变过去在未来中将会有的意义或将产生的作用。

3.人的自由体现在选择中

萨特的自由是与选择和行动密切相关的。人是自由的主体,那么主体则通过选择使自由得到体现,使自身价值得以体现和确证。“自由是选择的自由,而不是不选择的自由。事实上,不选择是选择了不选择。”[1]所以,自由选择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只要是人,就无法逃避选择。人在自己的一生中不断地进行自由选择,设计自己的人生,谋划自己的未来,成就自己。选择没有特定的标准,是完全主观随意的,只要你愿意,你可以毫无理由地选择任何一种行为。

4.人必须为自己的自由选择承担责任

上文已经说过,人的自由是在处境中的自由,因此自由的选择也是在处境下的选择,既然如此,人是处于特定境况之中,也就涉及与他人或他物的关系,必然要与其所处的状况下的一切发生关系。人完全是按照自主意志进行选择,而不是由外在的一切条件所决定所左右,所以,人不仅应对他们所选择的生活方式和行动负责,还要对他们生活在其中的世界负责。也即是说人必须对自己所选择的行为负责,承担着由自己选择所产生的一切结果。“人肩负着世界的全部重担:他为世界负责,也为作为一定存在方式的自己本人负责。”[1]

所以,个体处在一定境况下可以通过自由选择决定自己的行为,并要为自己所做的一切承担相应的责任。“人在为自己作出选择时,也为所有的人作出选择……所以我这样既对自己负责,也对所有的人负责。”[1]

三、萨特自由观视角下的大学生自杀现象分析

对于大学生自杀,有人认为这是寻求解脱的勇者之为,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去反抗丑陋的现实,用生命捍卫自由的权利,用鲜血唤醒他人的觉知,是寻求自我解脱,追求自由,达至理想状态的道路,这同时也需要极大的勇气,因此自杀是一种勇者之为;有人却认为这是逃避现实的懦夫行径。自杀源于对现实的不满与厌恶,他们选择使用结束自己生命这种残酷的方式来摆脱现实的束缚,殊不知,这种自戕的行为对人对己都造成了极大的伤害。自杀不是解脱,而是无力的反抗,对现实的屈服,同时也给家人、朋友、学校造成了伤害。自杀者是悲剧的制造者,而他人却成了悲剧的承受者。这是极不负责任的逃避现实的做法,是懦夫行径。

对待大学生自杀的现象,双方都言之成理,见仁见智,孰是孰非暂不评论,笔者将从萨特的自由观视角对自杀现象进行分析。

通过对萨特的自由观的分析可以看出,萨特认为人虽然处于特定的处境中,但在其中是绝对自由的,这种自由是人之为人的确证,是生而自由,无条件地享有,通过意识的自由和选择的自由得以体现。正因人的自由选择是出于人的主观意识和处于境况中的自由,所以人必须为自己的选择承担一切责任,对自己所处的世界负责。

由此出发看待大学生自杀行为,则可以看出大学生有选择生死的自由。但是生死只有一次,失而不复返。如果选择了死亡,那他就是失去了主体性,不成其为人,而纯粹是一具尸体,变成了一种物,一种客体,而且没有自由选择抗拒客体意义的赋予。相反,如果选择了生,则人处于一种未完成的状态,由人的意志和由此驱动的行为赋予人生的意义,通过不断努力,造就自己,在追求圆满的过程实现自我。

由此可以看出,萨特是反对自杀行为的。笔者认为,生活的挫折与不幸正是萨特所说的“处境”。大学生所面临的各种压力,遭遇的各种不幸等等正是大学生所处的境况,无论是痛苦还是不满,大学生总是生活在其中。这是既定的事实。大学生纵使无法改变既定的事实,但也可以改变对既定事实的看法和态度,改变既定事实对未来造成的影响和作用。就如人或许不能改变世界,但至少能改变对世界的看法和态度,这是人的自由选择,是不受约束的。

主体的自由选择并不是随心所欲、为所欲为的自由,他必须与自然、社会与他人发生关系,所以必须为自己的行为选择承担责任。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既然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他必然要受到社会关系的影响,同时他也会影响到这个社会关系的正常维持。要使社会关系得到维系,促使其正常发展,人必然要承受某些义务、责任。如果我们试图摆脱社会关系的束缚,摆脱社会赋予我们的义务和责任,那么,受伤害的只会是与自己结成社会关系网的所有成员,因为,他们跟自己其实是“同一条绳子上的蚂蚱”,牵一发而动全身。

四、结语

大学生正处于花季年代,是家庭的希望,国家的未来,并且已经消费了家庭和社会的资源,如果因一时的挫折和困惑而选择轻生,那将是对家人、朋友、学校以及社会、国家的不负责任,造成负面影响,给家人带来不幸与痛苦,把自己的痛苦扩大化,这是对爱自己的人的伤害,是极不负责任的做法。再者,反对把自杀行为完全归咎于不幸的现实状况,认为自杀行为是被决定了的,是命定,以此推脱责任。因为,主体完全有自由选择其他方式来面对不幸,用积极的态度应对缺憾、挫折和失败。

选择了自杀不代表奔向了自由,自杀并不能改变现状,恰恰体现了对现实的屈服,是一种受到现实限制而又不敢与之抗争的逃避自由逃避现实的懦夫行为,是一种自欺行为,享有自由却又放弃自由,这是自欺欺人的不负责任的行为。

萨特的自由观实际上告诫我们不应放弃自由,而应在人生路途中不断地行使自由选择的权利,树立选择意识,增强选择能力,培养责任意识,发挥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不断挑战困境,扫除障碍,尊重生命,提升生命意义,创造生命价值,树立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用一颗从容的心应对不如意的事,做出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都有利的抉择。

参考文献:

[1]萨特.存在与虚无[M].陈宣良,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

[2]崔子修.萨特的自由伦理观从选择到责任[J].中共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08,(21).

上一篇:浅析《子夜》更名所蕴含的文字学意义 下一篇:影视文化对大学生的负面作用和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