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敷治疗小儿秋季腹泻

时间:2022-08-20 05:51:41

中药敷治疗小儿秋季腹泻

小儿秋季腹泻多因轮状病毒感染所致,5岁以下小儿最为常见,危害也大。该病发病初期表现为流涕、咳嗽、发热、咽部疼痛等感冒症状,大便每日数次,且伴有呕吐、腹痛,容易被误诊为胃肠型感冒。本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起病急骤,体温较高(一般为38~40℃),胃肠道症状较重,甚至每日大便次数达数十次,多为水样或蛋花样,较大幼儿大便呈喷射状,无特殊腥味及黏液脓血。大便化验正常或有少许的白细胞。由于频繁腹泻与呕吐,食欲又低下,患儿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脱水现象,严重者可出现电解质紊乱,更甚者还可合并脑炎、肠出血或肠套叠等而危及生命。

目前,西医治疗本病尚无特异性抗病毒药物,多以补充体液,纠正脱水及电解质紊乱等对症治疗为主。本病属中医“泄泻”范畴。认为小儿脾胃功能发育尚未完善,消化功能较弱,无论内伤乳食,或外感六淫,均可引起脾胃功能失调,而致泄泻。古人有“无湿不成泻”,“湿成五泄”之说。因脾喜燥而恶湿,湿邪最易困阻脾阳,使脾失健运,水湿相杂而下,而发生泄泻。中医治疗原则是以调理脾胃为主,助以利湿。笔者采用自拟“健脾止泻散”敷脐治疗多例患儿,效果颇佳,同时又易为患儿接受。其治疗方法介绍如下,以供参考。

方药组成:藿香、木香、车前子、六一散、白术、黄连、山楂炭、神曲各10克,干姜、肉桂、吴茱萸各5克。

使用方法:上药共研细末装瓶备用,用时取药末3克,用米醋适量调成糊状;患儿脐部按常规消毒后,把药糊填塞脐部,上面盖上消毒纱布敷料,胶布固定(注意:外用胶布固定要注意皮肤过敏,不宜长久使用),每日更换一次,用至大便恢复正常。用药期间不需禁食。有脱水情况者给予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口服补液盐(ORS)或静脉补液及纠正酸中毒等对症处理。

方解:方中藿香、木香芳香化浊,理气止痛;干姜、肉桂、吴茱萸、白术温中散寒健脾;山楂炭、神曲消食化滞和胃;六一散、车前子、黄连清热利湿止泻。全方共奏健脾和胃,理气止痛,祛湿止泻之效。药物敷脐后可通过脐部丰富的毛细血管网吸收,而进入体内血液循环发挥其药理作用。

本法具有简单、价廉、安全、方便、小儿易于接受等优点,同时又可避免抗生素滥用而致的不良后果。但为安全起见,请家长带孩子到医院确诊后,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此药。

(上海中医药大学刘平教授对此稿进行了审读,他另外提供了一则效方:淮山药粉。方法是将淮山药研粉,每日3~9克,以开水调成奶糕样,分3次服。)

上一篇:宫腔镜在女性不孕诊疗中的作用 下一篇:抑郁症,老年人的心理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