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蔬菜生产企业质量安全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时间:2022-08-20 02:14:35

我国蔬菜生产企业质量安全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摘 要:本文通过对影响蔬菜生产企业质量安全的所有因素即蔬菜供应链中所有环节即生产过程、加工流通过程进行研究,找出影响蔬菜质量安全问题的关键因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保证蔬菜生产企业健康发展的改善措施和策略。

关键词:蔬菜;质量安全;供应链;关键因素

中图分类号:F326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1.09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01-24-02

就食品安全来说,人们越来越关注,随着诸多食品安全事故诸如三聚氰胺事件、瘦肉精事件、青岛毒韭菜事件、海南毒豆角、大头娃娃奶粉事件等的出现,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担心远远超过了对价位以及产品供应的担心。而蔬菜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缺少的食品,引起了消费者以及商界的关注。因此,找出蔬菜质量安全问题的根源所在,保证和提高蔬菜质量,不仅是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关键,也是促进农产品产业发展尤其是蔬菜产业发展,进一步提高国民收入的重要措施。

一、影响我国蔬菜生产企业质量安全问题的原因

(一)生产过程中的原因

1、蔬菜生产企业本身相关标准体系不完善。这主要表现在:一是企业的生产过程缺乏相关的标准化制度,使得组织蔬菜标准化生产以及监督过程缺乏依据。二是标准化的层次性差,在生产集约化和规模化程度较差的情况下,生产企业很难步入规范化和标准化生产,使生产环节的控制难度加大,容易出现质量安全问题。

2、蔬菜病虫害严重。菜农素质低,技术不成熟导致了农产品投入品的不合理投入,尤其是高度高残留农药的使用是造成蔬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突出原因。

蔬菜作为一种人工培育型植物,具有固定的繁殖期和生命周期,在菜农缺乏关于蔬菜知识的情况下不能不根据蔬菜生产的特点(季节性、地域差异性决定的气候特点,土壤类型,水资源状况等)例如保证蔬菜生长所需的特殊环境,尤其是针对蔬菜的种类和结构在不同的季节组织种植。而在蔬菜成长的过程中每个环节都可能受到生产者的生产方式、投入品以及生产环境的影响而使其中任何一个因素发生变动,从而对蔬菜的安全和品质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气候变化可能对导致虫害的数量以及种类的改变,从而进一步导致蔬菜产品的农药残留超标。而我国大部分蔬菜种植企业种植户文化素质不高,专业技术低,对蔬菜生产安全质量问题的认知度不高,迫于经济利益驱使,滥用化肥、农药,甚至使用激素、禁用农药及禁用添加剂等达到增产增效或其他目的。结果造成残存的有害物质严重超标,成为人们健康问题的一大隐患。

(二)加工流通过程的原因

我国在蔬菜的加工、流通和社会化服务等方面的体系已经初步建立,但尚未建立起合理的蔬菜加工、贮藏与流通质量安全控制体系,发展水平仍然较低。

1、蔬菜加工过程也会出现一系列的质量安全问题,如使用禁用添加剂、化学添加剂,再如微生物污染以及物理污染等。尤其是在清洗的过程中,清洗的方法多种多样,对于农药残留较多的蔬菜以及制取菜汁、酱菜等制品的原料,洗涤时常在水中加化学洗涤剂。常见的有盐酸、醋酸,有时用氢氧化钠等强碱以及漂白粉、高锰酸钾等强氧化剂,可除去虫卵,降低耐热菌芽孢。近年来,更有一些脂肪酸系的洗涤剂如单甘油酸酯、磷酸盐、糖脂肪酸酯、柠檬酸钠等应用于生产。这些都会严重危害消费者的健康。

2、蔬菜产品流通领域是指蔬菜从生产者到消费者所经过的包括中间商、运输、贮存等在内的所有环节。蔬菜产品本身具有易腐败变质、保鲜难的自然属性,而我国蔬菜生产主体和蔬菜经营主体都呈“小规模、大群体”的特点:流通渠道多,流通规模小,流通路线有长有短,市场准入门槛低,参加流通的人员复杂及流动性强等特点。蔬菜流通的这些特点不利于市场信息传递和质量的监控,导致机会主义行为增加,蔬菜流通效率低。而在流通过程的每个环节蔬菜都有可能被某些有害物质进入,从而使蔬菜制品的营养价值和卫生质量降低或对人体产生不同程度的危害。例如1996年发生的一起蔬菜中毒事件,导致人们食用后出现恶心、头晕、乏力、出汗、腹痛、呕吐等症状。类似事件屡见不鲜,对人们的生活起居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二、解决我国蔬菜质量安全的对策和措施

(一)推进标准化生产

蔬菜生产企业的经济规模和经营范围直接影响到产出产品的质量控制能力,影响到有关蔬菜安全管理政策如蔬菜标识管理、蔬菜安全的追溯和承诺制度的实施效率。为此当前需要做好:第一,促进蔬菜生产区域化、供货组织化。我国由于农业人口不会在短期内大量减少,菜农分散生产的状况不会有大的改变,蔬菜生产企业需按照市场需求调整蔬菜产品品种布局和结构,提高蔬菜产品生产规模化和组织化程度,提升蔬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第二,建立蔬菜市场准入制度。促进市场信息传递,减少零散经营者的流动性和机会主义行为。多渠道增加蔬菜生产投入,强化蔬菜病虫无害化综合治理技术推广,加快推进标准化生产发展无公害蔬菜,从根本上解决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二)完善检验检测体系

结合实施《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 年)》,加强生产基地自检,指导安全期采收,严把基地产出关。建立蔬菜质量安全检测点,加大批发市场自检力度,严把市场准入关。在企业自检的同时,充分利用社会检测资源,发挥第三方检测机构的作用,加快形成标准统一、职能明确、上下贯通、运行高效、参数齐全和支撑有力的蔬菜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

(三)健全质量追溯体系

建立国家级“菜篮子”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平台,地方根据属地管理职责建立省市县各级“菜篮子”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分中心(站),从蔬菜龙头企业和菜农专业合作组织入手,探索建立覆盖蔬菜生产和流通环节的全程质量追溯体系,实现生产档案可查询、流向可追踪、产品可召回、责任可界定。按照“统一标准、分工协作、资源共享”的原则,统一质量安全信息采集指标、统一产品与产地编码规则、统一传输格式、统一接口规范,完善并督促落实生产档案、包装标识、索证索票、购销台账、信息传送与查询等管理制度,实现生产、加工、流通各环节有效衔接。制定《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办法》,明确蔬菜生产主体的质量安全责任。推广使用产地证明或质量认证等合格证明,建立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机制。

(四)建立风险预警和应急反应处置体系

建立 “菜篮子”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预警信息平台,实现监测数据的及时采集、分类查询、信息共享。建立反应快速的蔬菜质量安全应急反应体系,及时实施突发事件情况调查、形势分析、影响评估,加强应急监测和管理。开展蔬菜产地环境监测与适宜性评价,依法、科学、及时划定蔬菜禁止生产区域。对产地环境、投入品和蔬菜产品中风险隐患大的危害因素,加强风险评估,科学划定风险等级,实现风险及时预警、及早防范和重点控制。完善应急预案,健全快速反应机制,加强应急管理人员、应急处理专家等队伍建设,搞好应急物资储备,开展风险防控与应急处理知识培训及演练,不断提高蔬菜质量安全风险防控和应急处置能力。

(五)加强质量安全监管

认真落实《食品安全法》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加强农药使用监管,蔬菜生产上依法禁止使用高毒农药。继续深化蔬菜农药及农药残留专项整治,加大农业投入品和蔬菜产品例行监测和监督抽查力度,完善蔬菜生产机制,将质量安全措施和责任落实到各环节和各参与主体,逐步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 陈君石.国外食品安全状况对我国的启示[J] .中国卫生法制,2002,(01).

[2] 张德纯.浅析我国蔬菜产品安全质量标准[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2.

[3] 杨信亭.蔬菜安全生产管理及质量追溯系统涉及与实现[J] .农业工程学报,2008.

[4] 黄阳成.浅谈柳州市蔬菜极大地标准化建设与质量安全监控规范[EB/OL] .考试吧论文网.

上一篇:我国纺织品安全标准及检测方法的探讨 下一篇:创业板公司高管离职潮对公司影响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