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在于“做强”

时间:2022-08-19 10:11:48

中小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在于“做强”

摘 要:当前我国中小企业经营不振,举步为艰,究其原因是实力不强。过去在中小企业界常听到是“做大做强”,似乎只有“做大”,而后才能“做强”,更多的中小企业也把做大作为企业发展的理想目标。在全球经济形势不确定因素日益增多的今天,中小企业在讲求规模效应、多元化经营的同时,更要在技术创新、产品升级上做文章,力求产品“精、特、深、新”,在做强企业上下功夫。

关键词:中小企业;发展;做强

中图分类号:F279.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8.20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08-44-03

2012年7月9日,美国《财富》杂志了2012年世界500强排行榜,美国上榜企业数量依然雄踞榜首,中国上榜企业数量首次超过日本,位居全球第二,而成为今年榜单的主要亮点。追溯这一杂志以往的统计,在1995年的《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上,中国只有3家企业上榜,2000年增加到了10家。2010年达到了54家,达到了世界第三,仅次于美国和日本。如今,中国企业在榜单中的数量超过日本,成为了世界第二。但这一骄人成绩的背后同样也存在不少隐患甚至是忧虑。一方面,在全球化经济浪潮中,中国企业异军突起,交出了一份靓丽的成绩单;但另一方面,与日、美来自制药、软件、计算机等技术密集型企业相比,中国入选世界500强的企业绝大部分来自石油、金融等垄断企业,中国企业“大”而不“强”的弊端也日益凸显。

企业何为“强”,拥有同行业高精尖技术和自主品牌优势,能经得住各种风险考验才是真正强。我国企业如何做强,真正成为强者,是今后政府和企业自身共同面临且需要迫切解决、应对的问题。

一、我国中小企业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建设成就世人瞩目,其中中小企业功劳卓著。它不仅为我国经济发展,解决社会就业问题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以其灵活的经营机制和旺盛的创新活力,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最基本的原动力。据有关部门统计,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中小企业的年产值增长率一直保持在30%左右,远远高于总的经济增长速度,90年代以来,我国工业新增产值的76.6%是中小企业创造的。就行业而言,目前,我国食品、造纸和印刷行业的70%以上,木材、家具等行业产值的90%以上来自于中小企业。正如经济学家吴敬琏所说:几十万个国有和乡镇政府所有的中小企业的放开和搞活,将是近期国民经济的主要增长点。但是我们必须看到,我国的中小企业发展无论从量上还是质上,还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发展空间。特别是中小企业总体上质量不高,技术不精,缺乏应有的抗风险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究其原因主要有:

1、政府对中小企业监管不到位。由于我国针对中小企业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使得中小企业的利益得不到法律确认和有效保障,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中小企业的经营积极性。同时,政府对中小企业的监管不得力、不到位,对中小企业的经营行为缺乏法律层面的规范和约束。监管不到位不仅表现在缺失上,也有有法不依、上项目一窝风等问题,也影响了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

2、政府对中小企业扶持力度不够。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观念的影响和束缚,我国的经济政策比较容易向大企业倾斜,一味“抓大放小”,注重大型企业集团的组建和发展,在财政支持、税收优惠、科技投入等方面偏好于考虑大企业,中小企业很难或根本得不到政策上的支持和帮助;同时,中小企业在市场准入、税费等方面也不能享有与大企业同等的待遇。待遇不公、资金短缺、技术匮乏,已成为制约一些中小企业生存、发展的瓶颈。

3、中小企业服务机构不健全。这直接导致对中小企业服务不到位,信息沟通不畅,使得中小企从创业起步到成长再到发展壮大的各个阶段中遇问题、有疑惑不知道咨询哪里,谁会给出有效的答案,有的事倍功半、走了不少弯路甚至付出很大代价。

4、中小企业经营理念及价值取向亟待转变。一些地方政府及中小企业自身经营发展理念存在误区,看重横向求“大”,而不注重纵向做“强”,把成为“世界500强”作为经营梦想,甚至不惜巨大代价进行多元化扩张,但其最终结果是“大而不强”,竞争实力并没有得到有效提升,还与经营初衷、追求目标相去甚远,有的更是历经惨痛的教训。

二、我国中小企业如何‘做强”

(一)制定并完善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

美国早在1890年通过的《谢尔曼法》,奠定了其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基础和保障;1953年通过的《小企业法案》成为保护中小企业的基本法,此外还有《小企业创新发展法》等配套法律;日本1963年制定了《中小企业基本法》,以后相继出台了《中小企业指导法》、《中小企业现代化促进法》、《中小企业信用保险公库法》、《中小企业现代资金助成法》等30多种专项法规,形成了一整套保护中小企业的法律体系;德国针对中小企业也制定了《中小企业组织原则》、《反对限制竞争法》、《反垄断法》等;英国政府则围绕支持、保护中小企业发展,先后出台了110多个法案。他们各自较早完成了针对中小企业的完整、成熟的法律体系建设,内容涵盖金融、技术创新、税收、公平竞争、调整、破产保护等。其结果是一方面以法律形式确立中小企业的地位和作用,规范了政府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行为并使其制度化法制化。显示了政府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力度。另一方面,也使得中小企业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抑制了中小企业的不正当经营行为,避免了无序竞争。法律是一把双刃箭,对于政府监管和中小企业经营行为有双重规范和约束作用。因此,我国应加快制定、配套完善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和制度建设,真正解政府管理之疑,排中小企业之忧。

(二)国家在制度层面给予足够重视

基于中小企业的相关法律,美国于1953年成立了中小企业管理局、日本也设立中小企业厅,以其作为各自中小企业的代言人,反映中小企业的诉求,维护中小企业的利益,行使为中小企业服务的职能。不仅如此,他们还重视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职能效应及职能带动作用,其主要做法:美国是由小企业局、州政府会同教育界三方共同建立小企业发展中心,并在57个州设立了960个分中心和地区办公室,自上而下组成一个全方位的立体服务网络;日本则在全国47个都道府县和12个大城市设立了中小企业指导所,每年诊断和指导工作案例超过3万件,政府还建立了中小企业贷款保护公司,贷款担保公司,为中小企业提供完整的金融服务[6]

(三)强化政府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

一国经济乃至一个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取决于它的科技创新能力。政府要树立并践行科技立国、科技强国的理念,力求高起点,坚持用科学发展观引领企业的创立和发展,政府相关部门,要研究国内外经济现状和走势,适时出台应对办法,通过制定国家产业技术政策等措施,加强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引导和指导,做到政策先行,从而起到政府的引领作用。当前要倡导节能环保,循环再生、清洁能源等围绕绿色经济企业的创建。进而做到创建一个成熟一个,努力提高政策扶持的质量。

要充分利用财税等政策,加大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扶持力度,帮助中小企业解决税负、融资、知识产权等外部发展环境。通过设立中小企业科技进步奖项、给予舍得在科研上投入的中小企业相应的减免税赋等,鼓励引导更多的中小企业主动进行技术研究开发,在科技创新上下功夫。把发展注意力放在提升自己的技术实力上,放在科技创新上,用技术引领经营,带动经济效益的增长。

(四)加快结构调整,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当前全球经济及我国经济整体下行,经济格局处于变革、调整之中,复杂性、不确定性增加,这正是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时机。我们要利用好这次机会,大力推行技术革新,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和建立高新产业集群等措施,激发民间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换代,调整经济增长方式。促使技术尽快转化为生产力,提升经济增长质量。

(五)完善面向中小企业的社会服务功能,营造适宜中小企创建、经营、成长的社会氛围

要设立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机构,加强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管理模式创新,进一步增强服务功能,开辟更多交流渠道、努力创造中小企业得以发展的社会环境。针对中小企业在人才、技术、信息等方面势单力薄的实际,建立产学研联盟组织,借助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研实力,联合攻关,共享科研成果;当前要进一步加大共性技术的开发与扩散。这样不但使大学、研究所的科研有的放矢,加快大学、科研机构的技术成果转移,也为中小企业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持。要组织高校、科研所科技力量或已退休专门人员,设立“中小企业事务所”等中介机构,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生产、经营、信息、科技创新等咨询,提供具有实际价值和可操作性强的解决方案;要进一步加强与国际组织、各国政府和民间机构的合作交流,拓展合作领域和渠道,为中小企业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提供更多信息和支持。

(六)实行政策实施后的评价反馈制度

日本政府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到位。他们有一整套政策制定、实施评价、监督反馈制度,有效提高了政策的执行效率。针对中小企业的扶持政策不是制定后就算完成任务,还要在实施后,对政策的执行情况进行跟踪和评价。围绕政策预期目的是否达成、政策的实际受益者是否是应受益对象等问题进行讨论和评价,并将讨论结果通过《中小企业白皮书》等予以公开,向政策实施机关进行必要的意见反馈,以提高政策实施的效率和有效性。

(七)中小企业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中小企业“做强”,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企业整体素质的体现,是长期努力的结果。当前中小企业应当抓住制约自身发展的核心问题、关键问题和瓶颈问题,找准突破口和切入点,力求“精、特、深、新”。要利用这一经济大转型契机,站在行业发展前沿,规划企业发展战略,调整产品发展方向,加速产品升级和换代。

要确立企业的主导技术。特别是在技术引进和开发方面,不是单纯照搬别人,而是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不断研究改进和创新。从研究开发某项专门技术入手,根据技术的发展和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以主导技术为核心,不断完善改进,加快技术升级,这样,一方面优化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一方面开发新产品,开拓新领域。

要利用好社会资源,积极参与国内外举办的各种科技博览会、产品交易会等,寻求交流和合作机会。交流本身更是难得的学习、提升机会,能够开阔眼界,获取行业信息,做到知己知彼。

要提升自身管理水平。企业管理水平最终取决于管理者的水平,企业竞争最终是人才竞争。正如西奥多·舒尔茨所说:“人力资本是人的知识、能力、健康等质量的提高对经济成长的贡献远比物质资本和劳动力数量的增加重要”。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建立科学合理的用人制度,建立适合自己企业的人才培育、成长路径,真正做到任人唯贤,人尽其才。从而最大限度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和潜能发挥,为企业贡献聪明才智。

总而言之,我国中小企业成长、做强,任重道远,需要政府主导、社会辅助的外部环境培育,更离不开自身科技创新,勇于实践的自觉行动。只要有各方的良性互动,协调运作,我国中小企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就一定能够不断提高,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就一定能真正屹立于世界经济之林。

参考文献:

[1]陈学君.国内外发展中小企业的经验及启示[J]. 经济学家,2006,(07).

[2]王虎.日本中小企业发展和技术创新措施及借鉴[EB/OL].中国创新网,2003-12-17.

上一篇:江苏省城市居民自来水业规制分析 下一篇:房地产企业融资渠道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