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文传道,春风化雨润无声

时间:2022-08-19 10:04:03

语文课堂文传道,春风化雨润无声

摘要:语文教学活动是一种以认知活动为载体的情感活动。语文的这种情感和道德因素的天然结合,使语文成为了德育的一个有效载体。“以文悟道,因道学文”,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立足课本,准确把握教学目标,积极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情感因素与心理教育因素,找准语文思想教育中的切入点,充分发挥语言文字的表现力,加强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使文道统一落到实处,使学生的人格修养达到“真”、“善”、“美”的和谐统一。

关键词:初中语文;语文教学;德育渗透;以道育人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进行思想教育。思想教育要依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在语文训练中进行。要着重于思想感情的陶冶、道德品质的培养,使学生提高社会主义觉悟,初步具有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而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所以,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健全的人格,是教师教书的最高境界。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潜移默化的德育工作,以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结合笔者的教育教学实践提出几点建议。

一、立足课本、钻研教材,发挥语文育人功能,提高学生思想素质。

初中语文教材包含着丰富的优秀传统思想和哲理,它们或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或寓理于情,形成一种浓厚的情感气氛,使学生在潜意识中受到了美的教育与启迪。如北魏郦道元的《三峡》、唐代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宋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等这些古今山川景物记,能让学生领略到中华河山的壮美,激发他们身为炎黄子孙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因此,教师应抓住这些特征教会学生睹物思情,触景生情,因事激情,知理明情。又如《紫藤萝瀑布》、《敬畏自然》、《生命生命》、《谈生命》、《热爱生命》等课文能让学生意识到善待生命、敬畏生命,感恩生命,对待生命要有奋斗不息的意志和豁达乐观的精神。在课文中我们可以了解孔子以“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入世思想以及孟子的民本思想;可以认识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国忧民的抱负。其次,让学生钻研教材,整体感知课文中蕴含的思想内容,有所悟而有所“德”。如在学习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针对学生中存在的在生活上讲攀比、图虚荣的现象,可以让学生联系实际讨论:类似菲利普夫妇的小市民在我们的生活环境中存在吗?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确这样一个道理:我们要正确对待金钱,养成勤俭节约的品质,在校要努力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争取幸福的生活。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立足课文,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善于挖掘教材蕴含中的情感因素与心理教育因素,把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点化出来,以打动学生的心弦,对其情操进行“陶冶”与“熏陶”,实现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实现语文教学“三维目标”的统一。

二、抓好语文课堂,注重诱导点拨,重在自然渗透。

加强德育渗透要重视语文课堂,教师在授课中要适时诱导点拨,使学生产生共鸣,从而升华为自己的内心体验,最终转化为自身修养、道德情操的形成,实现我们的育人目的。

(一)反复朗读课文,品味文章内容,体验文中情感。我们要引导学生从“读文”入手,进而达到“悟道”的目的。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反复的朗读吟诵之中,学生可以感受语言的优美,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更容易领会文章的主旨、神韵、风格,从而受到熏陶、感染。如《出师表》一课,文中大多为对称短句,且长短句结合,读起来朗朗上口,或语气恳切、语重心长,或声音低缓,表情沉重。学生只有通过反复朗读,才能更好地了解、接受、感触、欣赏诸葛亮的忧国忧民之心。朗诵优美的作品,可以让学生发现美,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学习古文《三峡》时,师生共同反复朗读,并熟读成诵。许多学生被三峡的优美景致所吸引,感受到雄奇旖旎的自然美,并为其磅礴气势所折服,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二)创设情景,营造气氛,熏陶渐染。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地创设情境,展示一种以景传情的情景,就可以很好地打动学生的心灵情弦,感染他们的情绪,达到情景交融,以景化情的境界。创设情景教学,可以让学生表演展示文学艺术中的典型形象。因为它不仅是教学内容的外观形象,而且展现了人物内心世界。在教《变色龙》一课时,我就运用了表演课本剧的形式。把课文中的精彩情节在课堂上再现,能让学生更深刻体会课文所表达的内容,使文章更富感染力。如分角色扮演《皇帝的新装》可以让学生明白做人要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不要贪慕虚荣。其次,教师要善于采取多种方法,如运用插图、挂图、幻灯、录音、录像、演示和语言描绘等方式,启发学生积极展开想象和联想,再现作者刻意追求的意境,让他们自然而然地受到感染与熏陶。如在教授朱自清的散文《春》时,我先后出示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五幅图画,用轻快、优美的音乐伴奏进行配乐朗诵。同学们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伴着联想,仿佛走出了教室,陶醉于迷人的春景之中,领略了大自然的无限美好,产生了一种热爱大自然、珍爱生活、珍惜生命的美好情感。再次,教师可通过问题设置创设情境来引发学生的思考,让他们体会作者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内化为自己的高尚品格。如在教授《背影》一文时,为了让学生悟透文章蕴涵的深情,我设计一组问题引导学生:“‘背影’是什么时候出现的?‘背影’是在一个怎样的家庭背景下产生的?这样的背景与主题有怎样的联系?”学生置身于情境当中,细心体会朴实语言中蕴涵的深情。又如在讲述《心声》一课时,我设置了一下几个问题:

(1)“写的是谁的心声?”

(2)“他的心声是什么?”

(3)“为什么以‘心声’为题”

(4)“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情况?”

(5)“如果你遇到了和李京京类似的情况,你会怎样做?”

最后学生得出结论:通过写李京京渴望朗读课文、倾诉思念之情,却遭拒绝,最后勇于争取、表达心声的故事,告诉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当美好的愿望遭到他人拒绝或嘲讽时,不要灰心沮丧,更不要轻言放弃,而是要执著追求,努力为自己争取成功的机会。李京京的执着、不屈不挠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三)指导学生理解记忆名言警句,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在初中教材中,有许多历久不衰、文情并茂、意味隽永的格言或名句,它们涵盖了德育教育思想的许多方面。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鲁迅的“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等。作品中的名言警句具有言简意赅的特点,学生易记、易背。语文老师应紧紧抓住这些闪烁着思想光芒的句子,把它抽出来重点分析和讲解,并指导学生归纳整理,摘录成册,作好读书笔记。每天记一句两句,日积月累,会受益终身。

三、上好口语交际课,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口语交际教学一直是被中学语文教师忽视的一个比较重要的教学内容。其实,由于口语交际课加强了师生间的交流与沟通,口语交际课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语言组织能力、思维能力,还能让学生的不良情感得到解脱,从而不断地完善自己,形成良好的个性,使自己健康成长。如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的口语交际课《我爱我家》,通过学生的讲述,教师除了分享他们的故事,还应该让学生明白:在世界时上的多种爱中,至深至纯的是父爱和母爱,这种爱是无私的爱,永恒的爱,不求回报的爱。家,是我们的情感栖息地。我们在家中享受亲情和温暖,我们热爱自己的家。又如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口语交际课《让世界充满爱》,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口语交际课《笑着面对生活》、《青春随想》、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口语交际课《岁月如歌――我的初中生活》都能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乐观豁达、团结合作的精神。通过这些口语交际课,学生不仅可以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还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从而有意识地完善自己。

在语文教学中,对语文课文讲解的过程,必是“文”与“道”相结合,寓教于练,渗透德育的过程。陶行知先生一生始终把德育放在重要地位。他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找准语文思想教育中的切入点,充分发挥语言文字的表现力,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把德育渗透在听、说、读、写的各个环节,使之和谐统一。让学生在接受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体会作品的内在蕴涵,使学生的人格修养达到“真”、“善”、“美”的统一,达到以道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魏书生《语文教学与道德教育》,《语文教学与研究》2001年第5期

[2]秦训刚、晏渝生《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上海: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杨成章、谷生华主编《语文教育心理学》,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4]刘兵《语文教学与思维》,《语文学习》[J],1995,(6)

[5]《陶行知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上一篇:携生活同行与高效相约 下一篇:《白鲸》中叙事艺术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