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 谈 对 “灰 色 儿 童” 的 教 育

时间:2022-08-19 09:29:39

摘 要: “灰色儿童”是一个在中小学及学龄前儿童中普遍存在的群体,受外界因素、儿童自身特点和家庭因素影响,表现为行为 “孤独”,性格内向、孤僻、胆怯,交往能力差。对于“灰色儿童”,必须通过培养自信心、交往能力和家园同步教育,使他们步入正常成长轨道。

关键词: “灰色儿童” 自信心 交往能力 同步教育

“灰色儿童”,是一个在中小学及学龄前儿童中普遍存在的群体。他们的行为特征是“孤独”,性格内向、孤僻、胆怯、交往能力差、易被教师忽略。笔者多年来从事幼儿教育教学与研究工作,对“灰色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所了解,这些儿童并不是天生孤独,他们的行为特征大都是在成长过程中,在多方面因素影响下形成的。比如,外界因素。儿童在学习或游戏中感到困难时有些老师不加以正确引导,总是不分场合、不讲情面地加以训斥、挖苦、讽刺,以否定的态度对待,久而久之儿童就会产生消极心理,而且会产生对立情绪;儿童自身特点。有些儿童胆小、身体弱、四肢能力差,所以在参加活动时与其他儿童有差距,时间长了就不爱参加活动,甚至不参加;家庭因素。现在有些儿童家长对自己的孩子过分宠爱,不注意对儿童自我服务能力的培养,一切事情都包办代替,使得儿童入园后各方面的能力都低于其他儿童,造成儿童自我封闭的心理。

那么,如何帮助学龄前儿童克服心理障碍,走出“灰色”的角落呢?

一、培养“灰色儿童”的自信心

有位哲人说:“自信心是每个人事业成功的支点,一个人若没有自信心,就不可能大有作为,有了信心,就能把阻力化为动力,战胜各种困难,敢于夺取胜利。”因此,教师应多体贴帮助他们,注意培养他们各方面的能力,多给他们锻炼的机会,让他们回答问题、表演等,并在活动中发现他们有点滴的进步,就及时表扬、鼓励,增强自信心,使他们也同其他幼儿一样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教师首先要培养“灰色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让他们做简单的自己能做的事情。如果他们连最简单的事情都不试一试,就谈不上培养自信心了。在锻炼他们的同时,要注意好幼儿的安全,但我们不能因为怕危险而限制他们的活动,对幼儿的保护要适度。

其次,要为“灰色儿童”创造轻松无压力的环境,这样的环境有助于调动幼儿积极性、主动性。教师在与幼儿相处时,应该成为他们的朋友,尊重他们,并为他们创造自主表达的与自我表现的机会。教师的平等参与是调动幼儿有话愿意说的外部因素,可使幼儿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爱,增强幼儿相互间的情感,激活和强化幼儿说的愿望。同时,教师应该成为倾听者,在倾听中了解幼儿,适时地给予积极回答与适当指导。

二、培养“灰色儿童”的交往能力

人要生存发展,就必须与他人联系与交往。从某种意义上讲,幼儿生活的社会空间主要是幼儿园。在幼儿园里儿童接触最多的对象是教师和同龄伙伴。幼儿教师要热爱、尊重儿童,多一些爱心、细心、耐心和童心。对待那些内向、胆小、交往能力较弱的儿童要理解和鼓励,以亲切的语言与和蔼的态度等调动他们参加活动和交往的积极性,营造友好和谐的氛围是使儿童转变的关键。

教师和家长的教养态度与方式直接影响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培养“灰色儿童”的交往能力,家长的榜样作用是很重要的。家长通过各种形式引导幼儿,适度的表扬与惩罚结合使用,培养幼儿自觉遵守有关准则。家长还可以采用“信息反馈法”,即把孩子在交往中的表现和别人的评价告诉他,使他认识到什么正确什么不正确,并调整自己的行为。

三、家园同步教育

教师应注重家园联系,使家庭和幼儿园形成教育培养的合力,并向儿童家长宣传正确教育儿童的观点、方法,使家长重视对儿童的正面教育,在家也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尤其是对自我服务能力的培养。家长应多创造条件,使幼儿有锻炼的机会。

幼儿园的教育是在有准备的环境中,通过主题活动、游戏活动、生活活动进行的,然而家长害怕孩子在交往中吃亏,往往干涉过多,一旦孩子受点挫折,就不允许他与同伴交往。这种做法是极不利于幼儿发展的。

家长对幼儿的发展影响巨大,只有家园双方共同努力,幼儿教育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家长应大胆鼓励孩子交往,不要总是希望而不实施,相信孩子会以积极的态度接触周围的人和事,不要一味地不敢尝试。培养孩子敢于与外界交往,家长的榜样的作用是很重要的,父母的行为方式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示范和榜样作用,家长应注意自身的行为。“灰色儿童”的经验是有限的,并且自我认识模糊,易受暗示,他们是通过别人的眼睛认识自己的。在幼儿园里最直接教育方法是通过老师的鼓励与表扬,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这对改变他们的灰色心理是十分重要的。

信任是合作的基础,加强家园配合,教师必须与家长建立互相信任的、互相尊重、互相支持的新型家园关系,只有家长对教师有了信任感,家园之间才架起了情感的桥梁,“灰色儿童”也会很快有所改变。

随着社会的发展,家长的工作节奏不断加快,接送孩子时都是“来去匆匆”,无暇顾及宣传栏,因不懂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组织特点,回到家不巩固新知,这些“灰色儿童”的认知方面就会落后,导致他们的心理压力加大,家长却不知缘由。为了提高家长对幼儿教育的认识,我们将学前教育、幼儿教育等杂志摆放到班级门口,家长可随时借阅。

家长来自各行各业,从事不同的工作。幼儿园鼓励家长参与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家长通过亲身体会,不仅了解了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目的、内容、途径、方法,更加深了对幼儿教师工作的理解,有利于家园合作,能间接减轻“灰色儿童”的心理障碍,逐渐打开他们的心房。

总之,“灰色儿童”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教师应根据儿童的特点,进行启发诱导和帮助,使幼儿增强信心,克服畏惧心理和自卑心理,积极参加幼儿园各项活动,增强各方面的能力。家长也是幼儿园教育工作不可忽视的教育资源,在共同教育“灰色儿童”的过程中,幼儿园和家庭对幼儿的教育必须采取协调一致的行动,提出共同的要求,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促进幼儿全面的发展,提高幼儿整体素质是幼儿园和家庭共同的责任。

参考文献:

[1]潘健,李锦辉.“灰色儿童”:不该忽略的特殊群体与教育回应——基于个案调查与思考.当代教育论坛,2004,(6).

[2]王琼.关于“灰色儿童”的调查报告.少年儿童研究,1994,(1).

[3]万兰花.建构师生有效互动 促进幼儿良性发展.甘肃教育,2009,(8).

[4]蔡志华.家园互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现代阅读(教育版), 2012,(4).

上一篇:班主任工作中的教育艺术 下一篇:腾讯公司企业盈利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