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贷危机引发的公允价值论战

时间:2022-08-19 04:48:09

次贷危机引发的公允价值论战

美国“次贷危机”是从2006年春季开始逐步显现的。由于利息上升,导致还款压力增大,很多本来信用不好的用户感觉还款压力大,出现违约的可能,对银行贷款的收回造成影响。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通常采用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相结合的还款方式,即购房者在购房后头几年以固定利率偿还贷款,其后以浮动利率偿还贷款。在2006年之前的5年里,由于美国住房市场持续繁荣,加上前几年美国利率水平较低,美国的次级抵押贷款市场迅速发展。随着美国住房市场的降温尤其是短期利率的提高,次级抵押贷款的还款利率也大幅上升,购房者的还贷负担大为加重。同时,住房市场的持续降温也使购房者出售住房或者通过抵押住房再融资变得困难。这种局面直接导致大批次级抵押贷款的借款人不能按期偿还贷款,进而引发“次贷危机”。美国的次贷危机在金融界和会计界之间引发了关于公允价值会计优劣和存废的论战。本文概述了争论双方的主要观点,指出了美国第157号准则需要完善的领域,提出了完善后的公允价值会计必将成为21世纪主要计量模式的观点。

一、金融界与会计界对公允价值的论争

乔治・索罗斯宣称,2007年在美国爆发且愈演愈烈并波及世界各地的次贷危机是60年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根据国际货币基金(IMF)2008年4月的《全球金融稳定报告》,次贷危机的总损失接近一万亿美元。次贷危机不仅撼动了华尔街金融巨头的生存根基,也在金融界与会计界之间掀起了一场硝烟弥漫的战争,重新点燃了公允价值会计优劣和存废的激烈论战。

金融界与会计界之间的这场战争始于今年三月。最先对会计界发难的是在次贷危机中损失惨重的金融巨头。他们指出,在次贷危机中,按公允价值对资产支持证券(ABS)、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和抵押债务债券(CDO)等次债产品进行计量,导致金融机构确认未实现(unrealized)且未涉及现金流量(non-cashflow)的巨额损失。这些天文数字般的“账面损失”,扭曲了投资者的心理,造成其恐慌性地抛售持有次债产品金融机构的股票。这种非理性的投机行为,反过来又迫使金融机构不惜代价降低次债产品的风险暴露,其结果是,本已脆弱不堪的次债产品市场濒临崩溃,金融机构不得不在账上进一步确认减值损失。并声称,公允价值会计这种独特的“反馈效应”(feedback effect),造成了极具破坏性的恶性循环,在次贷危机中推波助澜。为此,以花旗、美林、瑞银、美国国际集团、百士通为代表的金融机构,纷纷将矛头直指公允价值会计,声称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夸大了次债产品的损失,放大了次贷危机的广度和深度,要求完全废除或暂时终止公允价值会计。2008年3月份以来,美联储(FederM Reserve)、英国金融服务局(FSA)、国际货币基金(IMF)等监管当局也卷入与会计界的论战,要求重新审视公允价值会计模式。更有甚者,政治人物也加入了这场纷争。美国共和党总统候选人麦凯恩在最近的一次演讲中,呼吁美国会计界认真检讨市价标价法(Mark-to-Mar-ket,公允价值会计的通俗叫法)会计模式,因为在前所未有的危机中,银行和投资者为了给所持金融资产确定一个合理的价值而焦头烂额,一种普遍看法是,市价标价法会计模式加剧了信贷紧缩。

以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为代表的会计界不甘示弱,奋起反击,指责金融界抨击公允价值会计完全是寻找替罪羊的一种伎俩,无非是为了转移公众的视线,为自己激进的放贷政策和失败的风险管理开脱罪责。FASB主席罗伯特・赫兹(Robea Herz)在2008年4月召开的“公允价值圆桌会议”上指出,FASB完全是应投资者清楚而明确的要求才规定金融资产应当按公允价值进行计量。言下之意,金融界对公允价值会计的指责明显置投资者的信息需求于不顾。FASB负责技术部主任兼紧急问题任务小组主席卢塞尔・戈登(RussellGolden)也态度鲜明地回击金融界的指责,认为公允价值向投资者提供了衍生金融工具基础资产更加透明的信息。IASB的主卫・特迪爵士(sirDavidTweedie)最近接受《首席财务官》杂志的专访时更是毫不客气地回应,金融界只会对公允价值会计横加指责,却不能提出令人信服的替代方案。在与金融界的这场战争中,代表信息使用者的财务分析师协会(CFA Institute)旗帜鲜明地支持会计界,坚定捍卫公允价值会计模式,指出公允价值比历史成本更加透明,几乎以实时的方式高效地让投资者了解次贷危机的动态、规模和影响。

二、次贷危机的原因及公允价值的缺陷

笔者认为,金融界制造了房地产泡沫,并通过不受监管、不透明的资产证券化等金融创新手法放大金融资产泡沫,才最终酿成灾难深重的次贷危机。会计界并非次贷危机的罪人,而是揭开次贷危机面纱的功臣。会计界借助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及时、透明、公开地揭露金融资产泡沫,促使金融界、投资者和金融监管当局正视和化解金融风险。倘若没有采用公允价值会计,投资者可能永远被掩盖在金融界创设的虚幻泡沫中。金融界提出的“反馈效应”理论是彻头彻尾的本末倒置逻辑。就像烟草公司带了一个嗜烟如命的病人到医院体检,医生通过cT扫描仪发现病人癌细胞扩散,并如实告诉病人。病人因此陷入恐慌,最终抑郁而死。这时,烟草公司便将病人之死的全部责任归咎于医院和CT扫描仪,并要求医院从此不得使用扫描仪。此外,笔者还注意到,金融界对公允价值会计的指责带有明显的功利主义色彩。前两年当美国的楼市和股市一路高歌猛进,金融界通过次贷和次债赚得盆满钵满时,却从不对公允价值会计说三道四。而当楼市和股市急转直下时,公允价值会计一夜之间成为金融界千夫所指的替罪羔羊。

当然,次贷危机也暴露出美国第157号准则《公允价值计量》(以下简称FASl57)的一些缺陷。FASB2006年9月颁布了FASl57,并要求企业从2007年11月开始实施。该准则的最大贡献包括:(1)给公允价值下了一个全新的、更加严谨的定义;(2)按客观性(Objectivity)和可观察性(Observability),将公允价值分为三个层次(按公开报价计量的公允价值、按可观察信息计量的公允价值、按不可观察信息计量的公允价值);(3)统一了不同层次公允价值的计量方法(第一和第二层次的公允价值采用市场法确定,第三层次的公允价值采用收益现值法或重置成本法计量);(4)对不同层次的公允价值提出差别性信息披露要求(第三层次的公允价值要求详细披露)。FASl57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的有序交易中,假设将一项资产出售可收到或将一项负债转让应支付的价格”。FASB给公允价值下的最新定义,假设所计量的资产或负债存在着一个习以为常的交易市场。但次贷危机表明,这一假设并非永远成立。如因为投资者过度恐慌和信贷极度萎缩,抵押债务债券(CDO)的市

场交易已经名存实亡。同样地,FASl57也没有考虑流动性缺失的资产(illiquid assets)对公允价值计量的影响问题。不幸的是,次贷危机中的ABS,MBS和CDO由于信贷萎缩大都变成了流动性缺失的金融资产。更为严重的是,当市场剧变和信贷萎缩导致次债相关产品从第一或第二层次掉落至第三层次时,FASl57却未能为这种情形下如何确定公允价值及时提供技术指引,导致第三层次的公允价值计量具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美国国际集团(AIG)持有的信用违约互换(Credit Defauh Swap)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根据AIG自己的估值模型,这类金融衍生产品的损失约9亿美元,但摩根斯丹利测算的估值损失介于30至130亿美元。在其审计师普华(PwC)指出AIG对信用违约互换财务报告的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后,AIG不得不在2007年度确认了110亿美元的损失。可见,对于需要利用复杂的数学模型进行估值的第三层次公允价值而言,由于要求管理层对市场情况做出大量的假设、估计和判断,按模型估算出的结果,其可靠性确实令人生疑。这也是会计界面对金融界指责时有时显得底气不足的主要原因。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2008年4至5月所做的一次问卷调查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FASl57存在的缺陷。在接受调查的1559名具有CPA资格的财务高管中,17%同意公允价值会计是引发次贷危机的诱因时,83%不同意;35%认为公允价值会计有助于投资者了解银行激进的信贷决策,65%认为无助于了解;33%主张在表内确认第一层次公允价值,37%主张在附注披露而不应在表内确认第一层次公允价值,6%认为既不应表内确认,也不应表外披露,21%对应否确认或披露第一层次公允价值没有把握;当被问及第一层次公允价值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时,34%的回答是波动性太大,24%的回答是市价并不能代表其经济价值,19%的回答是第一层次公允价值的计量没有考虑流动性的影响,另有18%受调查者没有回答这一问题。至于第二层次公允价值应否确认,只有15%主张确认,高达49%主张表外披露,12%认为第二层次公允价值既不应确认,也不应披露,24%对此问题没有把握;支持确认第三层次公允价值的就更少,只有7%赞成在表内确认,33%主张表外披露,33%既反对表内确认,也反对表外披露,27%对此没有把握。此外,FASl57明确要求以脱手价格(exitprice)作为公允价值的唯一确定标准,对此,接受调查的财务高管中,只有48%表示赞同,高达52%表示反对。

三、公允价值计量仍是主流

应当承认,会计界关于公允价值的准则远非完美。IASB承认第39号国际会计准则过于复杂和繁琐,并在2008年3月了一份旨在简化该准则的咨询文件。同月,美国证券交易管理委员会(SEC)也提出了更加严厉的披露标准,要求上市公司充分披露第三层次公允价值计量所依据的前提假设。SEC甚至考虑要求上市公司以估值区间而不是单一金额的方式披露第三层次的公允价值,以彰显第三层次公允价值高度依赖估计和判断的特性。但不论如何,公允价值准则存在的缺陷不应成为废止公允价值会计的理由。诚如IASB主卫・特迪爵士指出的,退回历史成本会计解决不了金融工具的计量问题。在他看来,公允价值是所有金融工具唯一合适的计量方法。笔者坚信,公允价值会计绝不会因为金融界的指责而夭折,退回历史成本模式将成为会计史上因噎废食的大倒退。金融界对公允价值的指责,只会让会计界痛下决心,不断完善公允价值的确认标准、计量方法和披露要求。完善后的公允价值会计,必将成为21世纪会计计量模式的主流。

上一篇:准确定位 突出特色 下一篇:玉壶存冰心 朱笔写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