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育必须市场化

时间:2022-08-19 04:10:29

艺术教育必须市场化

近年来,许多学校都下大气力对艺术教育进行了改革,但实事求是地讲,改革的成效不大。目前在小学和初中,艺术教育依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艺术课程仍然处于整个课程体系的次要地位,甚至变成了一些学校提高知名度、美化“门面”的点缀品:在高中,越来越多的学生将学习艺术作为进入高等院校的捷径,越来越多的学校也将多设置艺术班作为提高升学率的重要手段,而不是把艺术教育作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必要途径。与此同时,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却越来越大,艺术专业就业率低已是教育界人所共知的事实,实际就业率远远低于一些基础学科的毕业生,甚至不及普通大学毕业生就业率的一半。绝大多数艺术类专业的学生毕业后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工作。众多艺术类毕业生为了谋生不得彻底放弃专业转行,对于在艺术道路上跋涉了数年甚至十几年的艺术生来说,绝对是一个痛苦的选择:对于中国这个教育尚不发达的国家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极大的教育资源浪费。旅法艺术家高远在其Blog中指出:中国艺术教育已经泡沫化,这将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因此如何适应新形势,改变落后的艺术教育观念和方法,建立和发展新的艺术教育体系和教育模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笔者认为。若要使中国的艺术教育有较大改观,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必须走市场化的道路。

一、以市场为引导,大力发展职业艺术教育,调整艺术教育格局。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语境下,艺术教育首先应该是一种职业教育,其次才是素质教育。因此应及时检查或调整专业目录,根据学科和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专业布局,在发展普通高等教育的同时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艺术专业大部分应该是在应用性的层面上发展,当然有的专业方向需要更高一些。总之要在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坚持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这两端,保持必要的张力,谋求合理的艺术教育格局和艺术人才培养布局。

二、树立适应市场经济的成材观念。改革现有招生和考试制度。

消除“成绩不好改学艺”的观点,建立新的考试模式和教育模式。首先,要以市场为引导,摒弃临时组织“艺术班”的做法,改革现有招生和考试制度。纯粹为了高考而临时组织的“艺术班”、“特长班”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特长发展,与高等艺术院校的教育目标也是相悖的,必须摒弃。中学在招收艺术班学生时可采取新的办法,在初中毕业生中选拔艺术尖子生,经教育主管部门批准,实行专业加试,择优录取。高等艺术院校可以参与中考艺术招生,在招生方向和专业考核上提供建议和支持,帮助中学根据高校和社会艺术人才培养的需要来选拔好的苗子。高校在招生时,必须加大文化课的考核力度,考核内容要与艺术专业有较强的关联度,与一般考生的文化课考试区别开来,并注意选拔有艺术天赋的学生。高校对在校艺术生的日常考核应该以考察学生的艺术创新能力为主,而创造性艺术思维的培养需要文化为基础、艺术为表现、技能为根本。以市场作为引导的艺术教育应该是既坚持“人”的教育,又坚持“艺”的教育,它应该体现美学、文学、历史、哲学、文艺理论、艺术史、艺术鉴赏、技法理论、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的和谐统一,表现技法、表现内容、表现形式等的和谐统一。还要确立“合格+特长”的教育模式。所谓“合格”,即每个艺术毕业生要达到普通高中合格毕业生应具备的文化知识的要求,因为文化基础知识合格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前提,扎实的文化知识也为学生今后的艺术专业学习和艺术技能的提高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围绕市场需要,革新艺术教育模式和教学体系。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艺术教育模式应该充分体现艺术教育的针对性原则、实用性原则、生活化原则以及教育一社会一体化原则,它是一种以提高艺术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方式,其课程设置以服务社会为核心,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

首先,课程体系应该突出实践性、应用性,注重学生技能的培养。艺术教育的目的分两个层次,直接目的是培养具有艺术素养的艺术专业人才,以满足人民大众的精神文化需要:艺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全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的整体素质,使人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以往我们过多地注意了最终目的,而相对忽视了直接目的。因此要树立“市场需要什么样的艺术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艺术人才”的观念。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对艺术类的应用型人才需求也随之增加。市场经济的语境决定了艺术教育不可避免地带有实践性追求,必然要求艺术教育者要具有强烈的市场意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校的招生对象与教学培养目标应该按市场需求规律定位,其实践性与技能性的原则应该是培养人才的重要标准之一。正如有的学者所说:“我们应当尤其重视‘教育产品’的实际使用或‘社会效益’,将这作为评价教育得失的重要依据以及教育行为全过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来看待。”我们不仅要在艺术教学中穿插大量的实践或实际操作,更重要的是要强化对艺术产品和商品性质的实践因素及其社会因素的认识。艺术教育的实践不仅仅是理论与实践层面的实践,更多的应该是与社会生活与产品加工对应的实践体验。也就是说,市场经济背景下的艺术教育的社会特点决定了它的实践性要求。

其次,艺术教学要突出生活化。“艺术并非少数人的事业,也非纯粹的精神生产,她就是生活实践的一部分”,因此艺术教育本来就是现实生活的一部分。文化生活化、大众化,这是现代化进程的内在要求。

目前的中国艺术教育正处于一种极为尴尬的境地,一方面审美大众化、艺术生活化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主要的文化特征:另一方面,我们的艺术教育却依然精英化,教学模式依然是传统的封闭模式。教学内容依然是经典作品(20世纪90年代,“流行音乐不能进课堂”的观点曾一度盛行),教学方法依然是让学生在狭小的空间(画室、排练厅、琴房等)里进行专门的训练。而且这种精英化艺术教育离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越来越远,真正能够接受正规高等艺术教育的往往限于那些家庭比较富裕的学生。在艺术教育领域,强调深入生活的呼声似乎也越来越弱。这种教育体制带来的直接结果是,真正反映老百姓真实情感和现实生活的艺术作品越来越少,矫揉造作、情感虚假的作品充斥着我们的艺术市场。所以笔者认为,不仅艺术要生活化,艺术教育也必须生活化。只强调艺术生活化,而忽视艺术教育的生活化。势必会影响艺术工作者的艺术根底和创作水平。我们主张艺术教育应该突出生活化的理念,艺术教育必须走出高校封闭的课堂,走向日常生活,贴近老百姓,着眼于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艺术问题。也就是说,让艺术教育真正回归到大众中间,以适应市场经济大背景下普通老百姓的需求。一句话,要“生活化”地开展艺术教学和教育,做到“生活”、“艺术”和“教育”的和谐统一。

再次,应突出教育一社会一体化。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的艺术教育方式已经很难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目前个别院校实行的“工作室制”走的就是一条很有特色的市场化道路,充分体现了教育一社会一体化原则,很值得推广。“工作室制”注意将艺术教育同社会发展、文化消费紧密相连,工作室在完成专业教学任务的同时,也承担一些社会发展性项目的研究开发任务。使艺术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生产力和经济效益,使产、学、研紧密结合起来。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与实际的结合,给艺术教学注入了活力,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技能。

总之,艺术教育的出路在于市场化。必须以市场为引导,改革和完善艺术教学体系。才能真正繁荣中国艺术事业。当然这方面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作进一步的探讨,还有很多工作需要我们去做,我们任重而道远。

上一篇:天开异想墨华新 下一篇:从文人画到世俗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