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体育与心理健康的协调发展

时间:2022-08-19 04:01:04

论体育与心理健康的协调发展

摘 要: 人的身体与心理有密切的关系,健康的心理有利于健康的身体,心理不健康会导致异常甚至患病。作者通过实施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和体育锻炼,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针对问题进行合理的心理治疗,从而保障学生健康和谐地发展。

关键词: 心理健康 体育锻炼 和谐发展

一、关于心理健康

1.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我国学生大多心理健康,但也有约占20%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据统计,重庆市10万大学生中约16%以上的学生分别患有恐惧症、焦虑症、多疑症、强迫症、抑郁症、情感危险等。从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对500名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调查的结果来看,19%的学生存在心理障碍,70%的学生有心理问题。

2.心理健康定义。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心理和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的范围内,所能达到的良好功能状态。也就是说,个体心理具有平稳的、良好的状态,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及身内环境有良好的适应性,并具有良好的功能状态。

二、体育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1.体育与智力。正常的智力水平是指人们从事各种活动最基本的心理条件。人要有正常的智力,就必须有健康的神经系统和身体。学生的学习效率是由大脑的高级神经系统决定的,经常从事体育活动和身体锻炼,可促进肌体的新陈代谢,提供神经系统的活动能力,增强呼吸和循环系统的功能,使大脑供养充分,进而使记忆力增强,思维更敏捷灵活。学生恰恰相反,体育锻炼可使学生紧张的大脑得到休息,学习效率提高。

2.体育与情绪。情绪是人的自然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一种体验,情绪几乎参与人的所有活动,对人的行为活动起着很大的调节作用。良好的情绪对人的行为具有增力作用,消极的情绪会影响人的正常学习工作,还会对人的身体心理产生许多不良影响,长期的情绪压抑、忧虑和紧张,还会导致疾病。因此,保持良好的心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经常参加体体育锻炼,可使机体产生极大的舒适感,在各种运动项目中感受运动的美感、力量感、韵律感,陶冶情操,开阔心胸,激发生活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形成豁达、乐观、开朗的良好心境。

3.体育与人格。人格,也称个性。体育教学的功能之一就是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目标及健康、积极、进取向上的人格。体育竞赛中的取胜催人奋发向上,有利于个性形成。但失败也是对人格的考验,挖掘失败中的有利因素,使学生看到成功的希望。体育运动能提高学生的心理耐挫水平,使学生正确地面对和处理各种挫折和困难,形成高尚的人格和独立的个性。

4.体育与心理适应。人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友好的交往不仅是维持心理健康必不可少的条件,而且是获得心理健康的主要方法。所以要让学生善于与他人相处,建立互敬、互爱、相互理解的良好人际关系。

体育活动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交往机会。体育游戏、教学比赛等各种项目都能增进学生的友谊,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由此可见,体育运动在加强人际关系,促进心理相容,培养心理适应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5.体育与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主要是自信心、勇敢精神、竞争意识、意志力、自制力及自我心理调节能力等。相对体育而言,意志顽强十分重要。参加体育活动既是锻炼身体,更是考验意志。锲而不舍、勇于拼搏是体育精神的充分体现。让学生通过参加体育活动,体验运动的乐趣,展示自己的风采,自信地加入各项活动中,使学生初步了解人类意志和精神力量是不可战胜的。

三、心理缺陷与体育锻炼

体育锻炼对克服心理缺陷,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有特殊的作用。

1.急躁、易怒的体育疗法。学生遇事容易急躁,容易冲动,针对可引导学生参加下棋、慢跑、长距离步行及游泳等缓慢持久的运动项目。这些体育活动加上教师有针对的引导教育,能帮助学生调节神经活动,增强自我控制能力,稳定情绪,使容易急躁冲动的情绪得到改善。

2.遇事紧张的体育疗法。遇到重要事情容易紧张、失常的学生,引导他们参加公开激烈的体育竞赛,如篮球或竞技性强的游戏。因为运动场上形式多变,比赛紧张激烈,只有冷静沉着地应对,才能取得优势。如能经常在这种场合中接受考验,久经沙场,那么学生遇事就不会那么紧张,更不会惊慌失措,学生在学习、工作、生活中会更加愉悦。

3.孤独、怪癖的体育疗法。有的学生不合群,不习惯与同伴交往,教师应该引导他们选择篮球、足球、接力跑、拔河等集体项目,坚持参加这些体育项目的锻炼,接受更多与学生在一起的集体运动机会,对帮助学生慢慢地改变孤僻习性,逐步适应于同伴交往,慢慢养成开朗的性格。

4.腼腆、胆怯的体育疗法。有的学生胆子小,做事害怕,容易脸红,易难为情,教师应多引导他们参加溜冰、单双杠、攀岩等翻越障碍的活动,这些运动要求学生不得不克服害怕摔倒、跌疼等各种胆怯的心理,以勇敢无畏的精神战胜困难,扫除障碍。

5.自负、逞强的体育疗法。有的学生好强、自负,教师可选择一些难度较大、多种复杂的活动,如长跑、技巧等体育项目。对于喜欢下棋、打球的学生,教师可以找些实力水平超过他们的学生与他们进行比赛,甚至亲自上阵,不断提醒学生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不能骄傲自满。

体育锻炼作为心理纠正的治疗方法,教师要注意一定的强度、质量和时间的要求。每次锻炼的时间在30分钟左右,运动量从小到大,循序渐进,连续的同时注意防止发生意外事故。

四、体育对培育学生健康心理的作用

1.体育运动能促进身体发展,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坚定的物质基础。心理健康发展必须以身体的正常发展,尤其以正常健康发展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为物质基础。通过体育运动,促使身体正常、健康地发展,为心理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

2.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有水平的矛盾,成为推动心理发展的一种动力。原有的心理水平往往不能满足学习运动项目的需要。例如:篮球比赛中带球上篮,因为要了解队员位置,要求较大的注意范围,既要带球前进,又要防止对方拦截,还要善于分配注意。这种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就一个人的自然发展水平来说,并不能满足运动学习和运动精神的需要。但是,在学生不断提高自己运动水平或战胜对手而进行的活动中,原有心理水平慢慢提高。也就是说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推动了心理的发展。

3.推动自我意识的发展。体育运动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体育运动大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自己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都会明显表现出来,通过运动使自己对自我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体育运动还有助于自我教育。在比较正确认识自我的基础上,自觉或不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培养和提高社会所需的心理品质和各种能力,使自己成为更符合社会需要、更适应的人。

4.体育运动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体育运动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相对抗及竞争性强的特点。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通过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精神,有助于培养学生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的意志品质,使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

五、关于体育与心理健康和谐发展的建议

1.针对高校的特点,要求对普通教师和医务工作人员等进行心理卫生知识教育的同时,对体育教师也要进行心理卫生知识的教育,让每位体育教师都认识到身心健康是紧密联系的,应结合体育的特点,给学生心理卫生教育,使学生在进行体育运动时身心受益,做一名身心全面发展的合格的大学生。

2.针对心理障碍的变化过程和大学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状况,应不失时机地在新生入学教育周进行心理卫生教育,帮助学生逐步认识到他们将会遇到的各种困难和可能产生的心理困扰,使他们接受现实和幻想冲击的心理准备,认识到产生这些障碍的必然性。还要有机划、有步骤地开展“大学生生理和心理的特征”、“科学用脑”、“应急与健康”、“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等讲座,让学生掌握抵消心理压力、释放心理能力及自我心理保健的科学知识和锻炼方法。

3.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活动,充分发挥体育在健身、健心、娱乐和文化传递等方面的作用,组织许多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体育活动,如院、系、班级的球类比赛、拔河比赛、登山比赛和越野跑等集体活动,充实大学生的业余生活,陶冶学生的情操,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4.针对体育竞赛与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高校体育活动组织应把体育竞赛视为一种业余体育文化,有意识地安排,并及时配以赛前班级动员、组织观看、赛后总结讲座等。

5.健全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机构。各高校应成立“学生健康教育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专业人员应该是精神医学专家与教育工作者的结合,制定出衡量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找出影响心理的内因和外因,采取有效的防止措施。在体育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时,应考虑到如何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促使学生成为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人才。

上一篇:苏北地区城镇小学英语语音教学现状及对策 下一篇:大学体育教育中的德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