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国有军工企业的军民融合

时间:2022-08-19 01:50:33

论国有军工企业的军民融合

摘 要:“军民融合”是新时期的核心价值理论,而国有军工企业的军民融合是军民融合的一个重要方面。分析了国有军工企业军民融合的涵义及利弊,并提出了积极推进国有军工企业军民融合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军民融合;优势;建议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9-0060-02

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的路子”。国有军工企业的军民融合是军民融合的一个重要方面,做好国有军工企业军民融合的研究工作对于实现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同步和资源配置的匹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国有军工企业军民融合之涵义

国有军工企业的军民融合是指将国有军工企业领域的国防科技工业基础同民用国防科技工业基础有机融合,采用共同的技术、工艺、劳力、设备、材料和设施,建成统一的国家科技工业基础,满足国防和民用两种需要。改革开放以来,在军用科技工业体系内部,通过民已经初步形成了军民结合的科技工业体系。在政府的推动下,军民科技工业体系之间也展开了较低程度的合作。但是目前我国在科技创新活动组织、科技资源配置和科技工业制度供给方面缺乏有效的宏观调控及战略协同机制。研究发现,军用和民用科技工业体系之间的部分技术、制造工艺和产品等存在着军民通用特性,但无论是满足军事需求,还是满足民用需求,其产品都需要包括原材料、人力和资本等在内的各项投入。工业生产(无论军用还是民用)的最低层次是基础工业(如钢、铁、石油等),中间层次是中间产品(如半导体设备、锻件、机械工具等),最高层次则是最终产品(如飞机、车辆等),这体现出军用和民用的不同目标,美国军民一体化模式正是基于这种认识,积极推动其国防科技工业体系军民融合,从而使两者之间的融合度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2 国有军工企业军民融合之利弊

推行国有军工企业军民融合,既有明显的战略优势,同时也会产生一些现实风险,但是只要政策措施得当,军民融合将利大于弊。

2.1 军民融合的优势

降低军事装备研发风险。国防采办部门购买民用产品和服务将降低政府的开发风险,缩短开发时间,减少工装和设施费用,并减少政府的监督费用。将军民制造和维修过程融为一体,可以提高规模经济,从而降低成本。科研一体化可以促进最大限地利用民用产品和工艺,最终促进生产一体化。

更多地采用新技术。加强军民融和,可以扩大技术和信息交流,便于将民用最新技术、产品和工艺用于国防领域,确保国防科技工业基础充满活力,同时又可以更快地将军用技术转用于民用领域。

降低军事装备的全寿命周期费用(Life Cyc1e Cost,缩写为LCC)。促进军民融合,可以减少军事装备的使用和维修费用,扩大利用民用市场上现成的备用零部件,减少政府对库存的需求,并增强潜在维修部门之间的竞争。

缩短国防采办周期。购买民用产品(不论是最终产品、元器件还是零部件)和服务,将会缩短采办周期、加快和平时期的采办速度,在危机关头或者战时提高动员速度,降低动员难度。

扩大可利用的科技工业基础。建立军民融合型国防科技工业制度,既可以增加为军事装备提品和服务的企业数量,扩大军品科研生产的竞争基础,又可以扩大战时需要的潜在科技工业基础。

增强国家的经济竞争能力。促进军民融合,可以更有效地利用国家科技资源,避免重复配置,有利于增强国家科技综合竞争力。军用技术转民用将推进国防技术迅速商品化。促进军民融合可以在军、民两个方面实现规模经济;推进军民融合,将民用产品用于国防产品中,有助于那些尚未问世或者刚刚问世的民用产品得以发展。将先进的民用技术应用于国防产品中,会使这些技术和产品在全球更具有竞争力。

2.2 军民融合的风险

虽然军民融合具有明显的战略优势,但也会产生一些令人担忧的风险,如:

军队监督措施的有效性减小。由于更多的非传统军工科研生产单位承担军事装备研发活动,这些单位是动态变化的,目前承担军事装备研发活动的单位,明年或者下一阶段就有可能没有军事装备研发任务,这增加了军事装备使用部门的监督难度。

影响军事需求的满足程度。民用产品可能不会经过军用产品那样严格的试验,有可能达不到军用系统要求的耐用性和标准,民用市场采购的产品和服务,其战时反应性和可靠程度可能不够高。

增加对传统军工企业的竞争压力。实行军民融合将增加传统军工企业对民用企业的竞争压力,传统军工企业要获取竞争优势将面临许多障碍。一些军工企业有可能在竞争中失利,导致部分传统军工企业职工失业。

需要说明的是,特殊领域的军工企业是不可能绝对军民融合的,但这类企业范围毕竟有限。而且,国防所需的相当一部分科学技术、装备的许多部件和配套产品,都可以通过利用民用科技资源和采购民用产品的方法获得。虽然推进国有军工企业军民融合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风险,但国有军工企业的军民融合是势在必行的事情,这也是科技发展、战斗力需求和提高国家综合实力的必然选择。

3 国有军工企业军民融合之建议

3.1 注重发挥法律制度的监督约束作用

法律制度是约束和监督人治、克服统治者的有限理性、帮助制度变迁节约成本的有效武器。法律制度本身是最强硬的制度,它的作用是给人们的行为和活动范围制定一个框架,使人们的行为趋向于一致性,避免一方利益过度要求而对别人的利益构成侵害。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早就制定出了相关法律,如在《国防工业技术转轨、再投资和过渡法》中明确提出依法推进军民一体化。

具体而言,国家应在以下几方面积极制订相关的法律法规:在国防科技工业领域,完善准入许可法律制度、保密法律制度、投资法律制度、计量、标准化法律制度、产品认证法律制度、军代表验收法律制度,以及技术状态、产品定型、生产定型等法律制度。尽快给予民营企业参与军品科研和生产的合法身份,制订《国防采购法》和《国防科研生产法》;制订与《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实施办法》相配套的具体标准、具体规范,如武器装备研制合同、生产合同、质量监督及管理程序;制订“利用民用高技术提升国防科技工业基础能力”的相关法规;修改现有的军品知识产权保护法规,允许涉及军品的知识产权所有权和使用权适当分离;修改税法等。

3.2 进一步拓宽军工资产的融资渠道

虽然政府对利用军工技术和能力发展的,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具有良好市场前景和效益的军民结合项目,将区分不同项目类型,采取资本金注入、投资补助或贷款贴息等投入方式。但是政府的工作主要是引导性的,大量投入还是需要军工单位依靠自身、依靠市场筹资解决。国有军工企业应通过资本市场融资发展军民融合产业。在具体措施上,一是军工集团公司可以利用整体优势,发行企业债券,筹集产业发展资金。二是国有军工企业可以通过股份制改造、上市等渠道融资。国家已经出台了《关于推进军工企业股份制改造的指导意见》等文件,国有军工企业应充分利用现行国家鼓励非公有经济参与军工经济的政策,加快股份制改造和上市的步伐,进一步拓宽军工资产的融资渠道,大胆吸收非公资本,积极引进民间资本和外国投资,实现军工资本的投资主体多元化,提高军工企业的市场融资水平及证券化率,加快军工企业的规模化、集中化、跨越式发展的步伐。

3.3 鼓励军工企业发展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军民两用高新技术及产业

未来重点发展的领域,将围绕着民用核能、民用航天、民用飞机、高技术船舶等四大领域,开展以三代核电技术、新一代运载火箭、大型民用卫星、新支线飞机、大型液化天然气船等为代表的重大产品和关键技术开发。国家应通过立法、制定具体措施和成立专项基金等方式,加大对信息技术等军民两用高新技术创新的鼓励力度。在我国现有条件下,应重点鼓励各大军工企业通过军民两用高新技术的创新,提高武器系统集成能力、军事系统服务能力,以增强国家军队各军种、各武器的联合作战能力。军工企业在集中化、规模化的发展过程中,要重点加强对网络、通信、微电子、计算机、雷达等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专业技术的引进,以适应世界信息战、网络战、空间战等高科技战对军工企业的要求。另外,还应鼓励军工企业在管理、生产、研制等环节,通过信息化提高管理水平,降低生产成本,并鼓励军工企业加强对传统武器的信息化改造,以适应军品、民品两个市场的竞争。

我国军工企业加强军民两用高新技术研制创新的同时,还应重视军民两用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努力扩大军民两用高新技术产业规模,提高军民两用高新技术收入在企业总收入中的比重。政府应支持军工技术开发民用产品、民用技术为军品服务和建设军民结合技术开发中心。在军民两用高新技术产业中,我国军工企业应重点提高信息安全、自然灾害应急、安全检查、边界安全、反恐防护等非传统安全领域的收入比重,因为这些技术领域集中体现了军民两用高新技术的优势,是典型的平时能够为国家提供安全应急服务,战时能为军队提供安全防护及武器系统等服务,易于实现平战快速转产的产业领域。军工企业加速非传统安全产业的发展,可以大大降低军品任务缩减给企业带来的风险,并可以巩固和提高国防工业基础能力。

3.4 牢固树立“军民融合”的观念

观念事实上就是一种意识形态。“军民融合”的改革是一个需要付出时间、努力及费用的过程,其在本质上属于一种制度的变迁。以最少的费用获得最佳的制度安排是合乎理想的制度变迁,但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得到观念上也就是公众意识形态上的认同,它是一个团体(社会)关于世界的一套信念,是一个团体中所有成员共同具有的认识、思想、信仰、价值、伦理、道德、习俗、精神状态等所组成的非正式制度安排,反映了团体的利益取向和价值取向,也可以理解为所有人在解释他们周围世界时所拥有的主观观念。观念上的认同能够有效地整合和凝聚社会成员,并使他们确信对这种制度的支持具有价值应当。观念上的认同对国防与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我们所处的时代,对于“军民融合”等新事物的出现需要更大的理解力和心理承受能力,但是一些陈腐观念却已经或正在严重制约变革,这无疑要求我们无论在改革的什么阶段都要摒弃陈腐观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我们可以通过在军地多方位地组织学习、教育、宣传、大众传播媒介报道等手段,整合社会成员对“军民融合”制度合法性和合理性的信仰。特别是在初期,新制度所能带来的实际净收益并不一定及时显现出来,尚难以形成对旧制度的比较优势,此时通过意识形态的作用使人们形成一定的利益预期,并相信新制度比旧制度优越,从而赢得对它的支持,因此而降低“军民融合”制度创新中的交易费用,起到保护新制度的作用。除此之外,我们还应充分学习、吸收国外军工企业“军民一体化”、“以军带民”等进步思想,减少改革摩擦。对于国有军工企业,一方面要牢固树立“军民融合”的思想,克服“等、靠、要”的习惯,积极进取开发民品,开拓市场;要牢固树立少投入、多产出、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思想;培养其尽快将开发的新品转换成商品,尽快形成规模效益的思维;对那些三线调迁企业而言,要一边搬迁一边教育、一边改革一边生产,做到搬迁、改革、生产都不误。

参考文献

[1]梁木生,彭伟.论强制性制度变迁的弊端及其应对[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5,(6):92.

[2]禹红霞,甘瑶.美国大型军工企业军民融合现状分析[J].中国民,2008,(7):80.

上一篇:论“服务与货物之争” 下一篇:内控规范与ISO质量体系在企业管理中的结合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