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研究

时间:2022-08-05 01:32:03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研究

摘 要:分析了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含义和意义;详细阐述了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国内外文献;提出从完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环境和加强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制度建设两大方面入手,进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规范化管理,以提高内部控制信息透明度质量,从而维护证券市场稳定与发展。

关键词: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制度环境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9-0047-02

1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含义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是企业管理当局自愿或按照既定的披露要求将企业内部控制完整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评价的信息以公开报告的形式提供给利益相关者,供市场理性判断投资价值,以满足利益相关者合法权益的一种行为。李明辉等(2003)认为,从会计管制的角度看,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内容可分为强制性披露和自愿性披露。强制性披露是按照公认会计原则和其他法律、法规的要求,必须在财务报告中披露的内容。自愿性披露是企业自愿披露在公认会计原则和其他法律、法规所作的最低要求之外的内容。对于投资者而言,强制披露的信息与自愿披露的信息是相互补充的信息来源,内部控制信息的自愿性披露和强制性披露都是必须的,二者缺一不可。

2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意义研究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可以提高企业管理当局内部控制的意识,促进管理当局完善内部控制,同时可以为外部信息使用者提供附加信息。具体意义如下:

2.1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是披露履行受托责任的一种信号传递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管理当局承担了合理、有效管理与运营委托方所交付的资源的责任,必须保证企业资产的安全、完整,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并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委托方可以根据管理者的经营业绩做出继续原有契约,还是终止契约的决策。因此,管理当局有职责建立完善并有效执行的内部控制制度,通过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可以表明企业的内部控制是否有效。而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评估并披露评估结果,可以向证券市场投资者传递管理当局履行了受托责任这一信号。

2.2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可以提高企业财务报告的可靠性

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够及时地发现舞弊,从而有效降低财务报告舞弊的负面影响。Hermanson(2000)以问卷调查的方式,考察了美国银行家、机构投资者、个人投资者、证券经纪人、公司董事、公司主管、分析师、注册会计师和内部审计师9类财务报表使用者对内部控制信息的需求,其调查结论为:(1)强烈肯定内部控制对企业管理和减少错弊的作用;(2)认为提供内部控制信息可以促使管理层改进内部控制、加强监督,审计师的验证则可进一步强化这一作用。

2.3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可以向外部使用者提供增量信息

内部控制报告,提供了额外的与决策有用的信息。通过内部控制报告,用户可以一定程度上了解企业管理控制是否有效。如果企业有着良好的控制制度,则企业的经营有序而有效,能够防范经营活动中的风险。反之,如果企业的内部控制混乱,则风险较大,用户在做出投资决策时就必须谨慎,因此,信息的外部使用者在进行决策时,除了根据反映公司财务状况、盈利状况等数量指标外,还较为关注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健全性。

2.4 披露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可以降低成本

由于管理者行为导致的企业价值下降部分会以分红和其他报酬降低的形式强加给管理者,也就是成本最终将由管理者承担。为自身利益考虑,管理当局就有使监督成本保持最低的动机。因此,管理当局处于自身利益的考虑,需要设置内部控制制度,让委托人充分了解经理人员的努力程度,以降低委托人对管理报酬做出逆向调整的风险。因此,管理当局会定期对本企业的内部控制的设计和执行的有效性进行评估,并将结果提供给外部信息使用者。

3 国内外关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研究成果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可以提高企业管理当局内部控制的意识,促进管理当局完善内部控制,同时可以为外部信息使用者提供附加信息。因此国内外对此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和研究。

3.1 国外研究成果

Fama等(1983)发现了独立董事对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的促进作用。Krishnan (2005)将SOX法案实施以前更换外部审计并披露了内部控制问题的公司样本与对比样本进行比较,发现审计委员会独立性强、具有财务会计专业人士的公司存在内部控制问题的可能性非常小。Ashbaugh-Skaife,Collins & Kinney(2007)研究了SOX强制审计之前的内部控制缺陷披露,发现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经营的业务更加复杂、近期有组织变革、会计风险更高、审计师辞聘现象更多,可用于内部控制的资源更少。

3.2 国内研究成果

李明辉、何海和马夕奎(2003)对我国2001年1147家A股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状况进行了研究,发现除了4家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因中国证监会的特殊披露要求披露得较为详尽外,其它880家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上市公司中,大多数披露流于形式,且上市公司自愿性披露动机不强。王文华等(2006)认为,应该通过法律法规规定上市公司必须实行强制性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作为上市公司定期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随同公司年度报告一起披露。吴曙霞(2007)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尚缺乏自愿披露内部控制状况以向外部投资者传递企业质量信号的动力。方红星、孙、金韵韵(2009)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自愿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总体水平较差,但在2003-2005年间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上市公司是否自愿披露内部控制信息与是否在海外交叉上市、是否聘请“四大”进行外部审计、资产总规模、资产净利率、独立董事人数占董事总人数的百分比显著正相关,与外部审计意见类型显著负相关,与监事会规模、是否设立审计委员会以及样本年度正相关。

综合以上文献可以看出:国外对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研究已经由自愿性披露演化为强制性披露,重点关注信息披露与上市公司经营状况和财务报告质量的关系。国内对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研究起步较晚,现阶段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状况的研究,分析其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关改进措施。

4 完善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制度性建议

根据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国际比较,本文认为应该从完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环境和加强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制度建设两大方面入手,进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规范化管理。因此本文建议:

4.1 完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制度环境

4.1.1 树立投资者法律保护观

在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中,不仅考虑大股东利益,而且应特别考虑中小投资者利益,树立保护中小投资者理念。首先,将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相关规定,上升到法律层次,可以增补到《公司法》、《证券法》和《会计法》的有关章节中,也可以借鉴美国模式,单独立法。其次,启动证券市场的民事赔偿机制,借鉴美国《SOX法案》经验,结合我国证券市场特点,加大违规披露内部控制信息处罚力度,以增加信息披露违规成本。第三,将目前分别由上交所和深交所分别颁布并实施的《内部控制指引》,整合后由中国证监会统一制定并监督实施。

4.1.2 发挥声誉机制对法律机制的补充与替代功能

声誉机制是一种成本更低的维持交易秩序的机制,对法律机制具有一定的替代性。目前声誉机制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具有一定的约束力,特别是,在许多情况下,法律是无能为力的,只有声誉能起作用。资本市场是一个信息不对称的市场,声誉机制是维持证券交易和公司治理结构的一种不可或缺的机制。因此应该给上市公司一定的发挥空间,即内部控制信息应该以“强制性披露为主、自愿性披露为辅”的政府监管新思维。

4.1.3 强化市场机制的激励和约束作用

市场机制包括资本市场、控制权市场、经理市场、产品和要素市场和债权市场。在竞争性的产品市场上,公司为了获得相对于其竞争对手的比较优势,有充分动力通过信息披露向投资者传递公司未来前景看好的“信号”,以改善公司形象,突出公司的竞争优势来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因此,产品市场竞争力对公司是否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概率有正向影响。

4.2 完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制度

4.2.1 规范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形式和格式

从内部控制报告的披露位置来看,上市公司或者在年报“公司治理结构”一节中予以披露;或者单独形成文件披露;或者以“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和执行情况”的形式在公司治理结构章节中披露,冠以“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标题;或者在监事会报告中披露。

4.2.2 规范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内容

借鉴美国SEC规定,建议中国证监会统一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内容,具体包括:(1)内部控制评价的目的和责任主体。明确内部控制的建立与实施的责任,可促使管理当局对内部控制的关注和重视;(2)内部控制评价的内容和所依据的标准。公司管理当局应该说明内部控制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内容和标准;(3)内部控制存在固有缺陷的声明。管理当局应该说明内部控制的存在固有缺陷;衡量重大缺陷严重偏离的定义,以及确定严重偏离的方法及相关责任人。(4)改进措施。披露所有在评估过程中发现的控制缺陷,以及针对这些缺陷的补救措施及补救措施的实施计划等。

4.2.3 规范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责任主体

应将内部控制的责任落到实际掌握公司权力的人身上,即董事会或管理当局。董事会负责披露,监事会负责监督,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负责评估审核,董事长做为第一责任人,进一步强化上市公司董事会、监事会、高管人员以及董事会下设各个委员会、独立董事等对公司内部控制方面相关信息披露的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公平性等方面的责任,对虚假记载、重大遗漏以及误导性陈述等行为形成有效的法律约束机制。

4.2.4 规范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审议程序和评价核实机构

研究发现,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审议程序和评价核实主体比较混乱。部分公司的内部控制报告仅由董事会审议后就予以披露,而未按沪深两市交易所《编制年报通知》的要求由监事会、独立董事对内部控制报告发表意见;个别公司的内部控制报告甚至由审计委员会提出,董事会对其持何种意见也未见披露。建议上市公司董事会下设的专业委员会―审计委员会负责审查企业内部控制,监督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情况,提交董事会、监事会表决,独立董事发表意见,并协调内部控制审计及披露等相关事宜。

4.2.5 规范内部控制的评价标准,建立统一的评价方法体系

目前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效率低下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科学、有效的评价标准和方法体系。事实上企业实施内部控制评价,主要包括对内部控制设计有效性和运行有效性的评价。具体包括:第一,是否评估了企业内部所面临风险;第二,内部控制设计的方法是否适当;第三,内部控制建设的时间进度安排是否科学、阶段性工作要求是否合理:第四,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的组织是否有效;第五,人员配备、职责分工和授权是否合理;第六,是否有内部控制自查计划并有效实施自查;第七,是否建立纠错与整改的机制;第八,评价期内是否出现过重大风险事故等。

参考文献

[1]Fama,E.and K.French.Industry Cost of Equity[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97,(43).

[2]方红星,孙,金韵韵.公司特征、外部审计与内部控制信息的自愿披露―――基于沪市上市公司2003―2005年年报的经验研究[J].会计研究2009,(10),44-52.

[3]李明辉,何海,马夕奎.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状况的分析[J].审计研究,2003,(1):38-43.

上一篇:我国高等教育地区发展水平评估分析 下一篇:医院顾客满意度测评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