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课本 强化变式

时间:2022-08-19 01:28:41

在我们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在新授课还是复习课,经常要用到变式训练。变式训练在学习新知、巩固旧知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课标教材中,书上的例题相对来说难度并不是很大,很多有经验的老师可以对一些基础题目进行改编,形成一系列的变式。这对于年轻老师来说难度比较大,怎样对学生进行这样的变式训练呢?下面以一个例题的教学为例谈谈笔者的做法。

学习了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后,教师出示了这样一道题:已知长方形的周长为了16cm,它的两邻边长a,b是整数,且满足a-b-a2+2ab-b2+12=0,求长方形的面积。

学生做此题时,脑子里的第一反应是:只要求出了a,b,那么长方形的面积就可以求出来。自然会想到2a+2b=16(①式)和a-b-a2+2ab-b2+12=0(②式),现在问题的关键是怎样利用②式。大部分学生可以由①式得a=8-b,代入②式,用最基础的办法求出a,b,从而求出长方形的面积。思维敏捷的学生可能会注意到-a2+2ab-b2=-(a-b)2,于是②式可变为:a-b-(a-b)2

+12=0?圳(a-b)2-(a-b)-12=0。

但大多数学生在分析②式时会感到困难,老师可引导学生设x=a-b(这里涉及到换元法的思想,可以不告诉学生这种思想,但通过打比方,学生是可以理解的),于是②式可变形为x2-x-12=0(③式)。虽然现在课标不要求学生掌握“十字相乘法”,但它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考试有可能考到,所以还是要教会学生解决这类问题。

教师首先告诉学生x2-x-12=0(③式)的左端是可以分解因式的,一个二次式通常可以写成两个一次因式的乘积,然后引导学生利用填空反推的方法,得到(x+3)(x-4)=0,解得x=-3或x=4,从而得到a-b=-3或a-b=4,并分别与①式联立可求得a,b的值,进而求出长方形的面积。

至此,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结:此题主要运用了长方形的相关知识和一元二次方程、分解因式、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知识。接着引导学生讨论此题目的条件和要求的结论,鼓励他们对题目进行变形并解答。

1.对条件中的长方形进行变形

①变成正方形,如:已知正方形的周长为C,且满足C2-8C+16=0,求正方形的面积。

②变成平行四边形,如:已知平行四边形周长为16cm,它的两边分别为a,b,满足a-b-a2+2ab-b2+12=0,它的一个内角为45°,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③变成三角形,如:已知等腰三角形周长为16cm,它的腰长为x,底边长为y,且满足x-y-x2+2xy-y2+12=0,求等腰三角形的面积。

2.对条件中的代数方程式进行变形

①变形为一次方程,如:已知长方形的周长为16cm,它的两边分别为a,b,且满足2a-b-10=0,求长方形的面积。

②变形为二次方程,如:已知长方形的周长为16cm,它的两邻边长a,b是整数,且满足a-b-a2+2ab-b2+6=0,求长方形的面积。

3.对要求的结果进行变形,如:已知长方形的周长为16cm,它的两邻边长a,b是整数,且满足a-b-a2+2ab-b2+12=0,求长方形的对角线的长。

4.条件和结论都变,如:已知长方形的面积是15cm2,边长为a,b,且满足a-b-a2+2ab-b2+2=0,求长方形的周长。

随着学生知识的增加,这种变化可供选择的余地会更多、更复杂,它对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创造性地思考问题大有裨益。

在进行变式练习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按照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先易后难的原则,把习题(尤其是课本上的典型习题)作为学生思维的载体,引导学生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解进行发散思维训练。或者改变题目的条件或结论,把一道题变成一类题,使知识连成串、结成块。学生经历这样的过程,不仅巩固了知识、训练了思维,还明白了数学题是无穷的,做题不在多,贵在精。只有掌握好基础知识,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才能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玉龙初级中学)

上一篇:提问·发问·探究·对话 下一篇:请叫我老师,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