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多元化社会教育目的摭探

时间:2022-08-19 10:38:54

价值多元化社会教育目的摭探

摘 要:表现现代社会变化的关键词之一就是价值观的多样化、多元化。随着社会的变革和信息化、国际化的高度发展,传统价值观、世界观与生活模式的结合逐渐减弱,人们开始获得了根据自我价值观和世界观创造富于个性的生活模式的自由。同时,不同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相互接触、碰撞、融合,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本文旨在对“价值多元化社会”的特征、价值多元化社会中教育的目的进行总括性的考察。

关键词:价值多元化社会;教育目的;特征

一、价值多元化社会的特征

(一)社会成员的价值取向发生了显著的个人化、多样化变化

典型范例就是德国的由“义务价值•包容价值”(Pflicht-und Akzeptanzwert)取向到“自我扩张价值”(Selbstentfaltungswert)取向的转变。前者主要强调规律、顺从、义务、诚实、勤奋、节制等传统美德,而后者则主要包含社会批判理念、快乐主义理念和个人主义理念这三个理念,更注重对他人的要求和自己权力、利益主张的价值观。

(二)社会成员对价值观、世界观缺乏共同的理想、价值、规范。

(三)国际化的迅速发展促进了多民族、多文化的共存共生,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相互承认、尊重各自的差异――独立性,保持维护社会在文化多样性中的统一。

价值多元化社会中,社会成员的价值取向愈加“个人化”、“主观化”,“怀疑承担义务的共同理想,关于宗教性、世界观性问题的相对主义、道德性的虚无主义广泛蔓延”,使设定教育目的具有相当大的困难性。布雷岑卡(Brezinka)指出,“价值导向的危机,无论是怎样的东西,都必然会引起教育的危机。”

所以,在对根本性价值、规范没有共同认识,不存在共同理想的社会中,如何设定国家规模的教育目的是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二、教育目的与教育目的论

教育目的根据其主题的不同和内容的差异可分为:

1.个别目的与普遍目的

2.作为aim的目的和作为purpose的目的

教育目的的概念既有每个教育主体对其教育行为的目的,也就是主观的、个别的目的的意义,同时又不是具有特定主体的目的,而是教育中一般所指的普遍性的目的的意义。

在论述教育的普遍意义时,有必要将教育基本法、教育法规中教育目的(作为purpose的目的)和教育目标(作为aim或goal的目的)概念的使用法和两者间的“层序”――教育最终目的和具体的、实践的目标――兼而考虑,论述两者的关联和统合方法。普遍的、总括性的教育目的过于抽象,为避免模糊性和随意性,明确“公共一致性的”设定规则,才是教育目的论的课题。

三、教育目的的“正当化”(justify)和“正统化”(authorize)

(一)多样性理想、价值的理解与尊重

价值多元化社会中,各个集团、组织、群体在社会的一般法律秩序之外,强制要求成员内在化其固有的理想和价值。这样就有可能通过集团、组织、群体间接地使社会的基本理想和价值内在化。因此,应该设定理解、尊重各个集团、组织、群体理想与价值观的教育目的,承认不同民族以及包含性别、职业、能力等各种差异的集团、组织、群体的文化、价值,保障其全体成员享有同等权利。

(二)共同的理想、价值框架的发现与创造

无论集团、组织、群体和个人具有如何的多样性,确保社会性统合与连带仍然非常重要。

社会性统合与连带“不仅依存于共同的外部制度,而且也依存于共有的文化财产造就的社会成员的内在共通性”。这里的共同的外部制度主要指国家法律体系和公共教育制度,内在共通性是指最小限度共同的理想及共同优点(common good)和一体化趋向。

教育学在现实中与日常具体教育实践和教育行为密切相关,存在各种各样的理论观点,构建包容多样立场和价值观、调和对立与竞争的整体框架,基于此框架设定教育目的十分必要。英国的“分析教育哲学”向“规范教育哲学”的转换就是例证。

规范教育哲学的倡导者之一怀特在1982年,提出在个人的“多样性价值观”和国家、社会、产业等的“多样性要求”之中,应该设定正当化的教育目的,设定“道德自律人格”(a morally autonomous person)乃至“道德自律性”(moral autonomy)作为共同的“框架”。

不过,怀特根据19世纪80年代以来英国社会的急剧变化,将比之“自律性”更看重宗教、传统权威的伊斯兰裔居民等少数人种者纳入考虑范围,对自律性的优先权进行了修正,重新研究了在与其他价值的关联中,作为教育目的的自律性的正当化问题。90年代之后,他开始探究能够给孩子和社会双方都带来实质性“幸福”(well-being)的教育目的,从而实现自律性和道德性的正当化。他认为,这种幸福“不是每个人的价值追求得到无限制的解放就能获得的,而是在与他人价值追求之间共有某种框架的时候,才能获得的”。教育哲学的主题成为了严格划分“价值与诸价值框架的审定级别的区别”,探究“个人的自由价值追求本身之上的,追求不同价值的共有的框架”。

在设定价值多元化社会的教育目的时,首先应该讨论现行法规规定的教育目的。因为国家公共教育制度的教育目的表达了取得国民广泛一致的基本共同理想,它不仅是对学生和教师的法律规范,同时也是社会全体的标准。

其次,“共同的同一性教育目的”并不只是设定单一的最终目的,同时也可以考虑多样“目的”,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第三,在设定教育目的时,有必要考虑国民的特性。

第四,设定教育目的时,不能缺少实现教育目的的手段。约翰•杜威(John Dewey)也特别要求教育目的“必须能转化为与受教育者的活动进行合作的方法。”,不能过于“一般性、终极性”,不可以是“不直接和现在的活动发生联系,……和用以达到目的手段没有关系”的目的。

最后,基于上述原则,经由合理的法律手续,实现“共同的统一性教育目的”的正统化。

四、价值多元化社会的教育目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研究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详细阐述了面向未来的教育目的。一是走向科学的人道主义。寻求一个新的教育秩序,是以科学的与技术的训练为基础的,从当前劳动的需要和控制现实的需要,到控制自己的需要和科学方法与伦理训练的需要,都充分说明科学训练和培养科学精神是任何国家国民素养教育的主要目的。二是培养创造性。具体任务有:保持一个人的首批精神和创造力量而不放弃把他放在真实生活中的需要;传递文化而不用现成的模式去压抑他;鼓励他发挥他的天才、能力和个人的表达方式,而不助长他的个人主义;密切注意每个人的独特性,而不忽视创造也是一种集体活动。三是培养承担社会义务的态度。促使年轻一代进入一个道德、智慧和感情融洽一致的世界,引导他们通过参加社会活动进行学习,必要时在改造社会的活动中承担个人责任并在其中实现他自己在社会各方面的潜力。同时,帮助人们在各个不同的民族中找出共同的人性。四是培养完美人才。把一个人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使他成为一个完美的人,这就是对教育基本目的的一个广义的界说。要帮助一个人以一切可能的形式去实现他自己,使他成为发展与变化的主体、民主主义的促进者、世界的公民、实现他自己潜能的人,同样,帮助他通过现实去寻求走向完美理想的道路。报告中包含了许多能成为今天及今后教育实践具体导向的内容。各教育部门和学校有必要必须按照价值多元化社会的特征,考虑学生的个性、兴趣,成长阶段和地域社会的实态等,探讨并完善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的各项规定,使之成为关于价值、理想、信念更加具体化的“共同的统一性教育目的”。在不断充实顺应时代变化更加适合内容的基础上,作为学校课程的目的、目标进行主体性、创造性具体化,以教育形式实现有意义的实践。

参考文献:

[1]W. Brezinka. Glaube, Moral und Erziehung[M].München:E. Reinhardt, 1992: 30.

[2]W. Brezinka. a.a.O., S. 14.

[3]W. Brezinka. a.a.O., S. 12.

[4]新井保幸.教育目的的概念与教育目的论的课题[J].近代教育论坛第4号,1995:132.

[5]J.D.W?chter. Vom Zweck der Erziehung. Das Teleologieproblem in Der Erzichungs-und Bildungstheorie[M].Hildesheim-Zürich-New York, 1991:37.

[6]Jean-Jacques?Rousseau.李常山译.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M].北京:法律出版社, 1958:97.

[7]J.J.Rousseau.爱弥儿[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8]森昭.现代教育学原论[M].国土社,1968:101.

上一篇: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下一篇:当前高校人才流动特点与利弊探析及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