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政治教学生命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时间:2022-08-19 09:53:47

初中政治教学生命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生命教育,顾名思义,就是关于生命的教育。狭义的生命教育指的是对生命本身的关注,包括个人与他人的生命,进而扩展到一切自然生命;而广义的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对生命的关注,而且包括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1]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加强学生生命教育,十分重要,非常必要。只有加强学生生命教育,他们才会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享受生命,超越生命。无疑地,教师在加强学生生命教育方面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高兴地看到,包括初中政治教师在内的广大教师在加强学生生命教育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生命教育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收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因此,初中政治教师必须深刻反思其中的原因,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与对策,着力加强对初中生的生命教育。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一)教师思想认识不到位

思想认识是行动的先导,只有教师思想认识到位了,才能在意识到生命教育重要性的基础上,采取积极有效的对策,实施多方面的措施,对学生进行多层次的生命教育,从而提高生命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但是大多数教师思想认识不到位,认为生命教育可有可无,甚至有的教师认为,生命是学生自己的,何需教育。有的教师虽然意识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他们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时却缺乏耐心,更没有作长远规划,从而影响生命教育的效果。

导致教师思想认识不到位的原因无疑是多方面的,教育评价体系的缺失以及实际操作的难为性则是其主要原因。一方面,虽然现在学校评价教师有一套完整的评价体系,但大多数学校只是侧重学生的考试成绩,特别是升学率来评价教师,因而大部分教师关心的是学生的考试成绩。“分数是最可爱的”,这句话淋漓尽致地道出了这一现实。另一方面,与考试成绩相比,生命教育的效果如何,则相对难以测评,而且容易变化。由于教师评价与教师的专业发展、职称评聘、职务晋升、经济收入等切身利益直接挂钩,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弃难就易,关心考试成绩不关心生命教育。

(二)教师教学方法简单化

生命教育的针对性较强,在我们思想政治课加强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的系统工作中,只是其中的一个小小的方面。初中政治课程涉及生命教育的内容相对少,资料较为缺乏,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创新教学方法方式,着力提高生命教育的效果。但是,有些教师教学方法单一,只是简单地对学生灌输生命教育的一点点理论,只是轻描淡写地说说生命的重要性,但对生命为什么重要,如何珍惜生命等实质性问题,却只字不提,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生命教育的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导致教师教学方法简单化的主要原因是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在传统教学观念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和权威,他们大多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把学生的大脑当作储存知识的容器,忽视了学生自身的体验和感悟,学生自然对生命的重要性体会不深,难以达到心灵深处的震撼,学生或昏昏欲睡,老师您讲您的,我做我的,甚至产生心理逆抗,生命教育的效果不可避免地受到大大的影响。

(三)教师没有充分利用地方课程资源

地方课程资源是指国家内部的各地方具有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组织等方面的独特资源。[2]从广义上说,老师、学生、家长、学校、家庭、社区、我们身边的事、学生身边的事都是地方课程资源,都是重要教育课程资源。初中政治课程涉及生命教育的内容相对少,资料较为缺乏,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充分利用其他课程资源尤其是地方课程资源,着力提高生命教育的效果。但是大多数教师却对地方课程资源置之不理,弃之不用,从而影响生命教育的效果。

导致这一问题出现的原因,一是教师对地方课程资源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未能够认识到在生命教育中充分利用地方课程资源,不仅能够激活学生思维,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也使教学内容更加具体、丰富与亲切,增强了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力,更有助于提高生命教育效果。二是运用地方课程资源开展生命教育的方法与能力的欠缺。虽然有些教师注意地方课程资源对开展生命教育的重要性,但是,这一认识是肤浅的,停留在表面上的,而由于缺乏科学理论的引领与指导,没有深入探索并有效应用科学的方法,难以把地方课程资源和生命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生命教育的效果微之又微。

(四)教学内容单一,脱离社会生活和学生思想实际

教师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这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而科学的教学理念之一。然而,新课程改革已过了十几年,仍有相当部分教师停留在旧的教材观,无法拓展教材,老是照本宣科,在生命教育方面更是缩手缩脚,轻描淡写,没有把活生生的社会生活与学生思想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更没有有的放矢地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进行有效的生命教育,大大影响了生命教育的效果。

导致这一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一是大部分教师对社会现实和学生思想实际缺乏深入了解。由于教师承担着繁重的教育教学任务,受时间、条件、能力和经验等多种因素的限制,对社会生活较少关注,对学生思想实际也没有作深入的调查研究。二是有的教师受旧的教材观的束缚,未能把生命教育内容与社会生活实现有机地结合,三是部分教师收集、整合与利用课外教育教学资源能力的欠缺。

二、加强学生生命教育的主要对策

对策一,提高思想认识,明确职责和使命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强调,要“以加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3]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4];培养学生“热爱生命”[5];“知道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认识自己生命的独特性,体会生命的可贵”[6],“知道应该从日常的点滴做起实现人生的意义,体会生命的价值”[7]。这就科学地揭示了生命教育的历史地位、时代意义和文化价值,指明了生命教育的方法、途径。广大初中政治教师必须深入学习领会课程标准精神,深刻认识到生命教育是当代教育的本质要求和重要课题,对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从事初中政治教学的教师来说,加强学生的生命教育是政治教学的内在要求,题中之义,是政治教师必须肩负的历史重任。因此,初中政治教师必须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认真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和使命,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生为本,采取积极有效措施,着力加强学生生命教育。

对策二,努力创新教学方法方式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强调:“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通过调查、讨论、访谈等活动,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不断激发道德学习的愿望,提升自我成长的需求。”[8]为此,初中政治教师必须根据《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要求,深入发掘课程资源,积极探索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加强学生生命教育。

有道是,“教学无定法”。加强学生生命教育的教学方法无疑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必须大胆探索,灵活运用。在众多的教学方法中,笔者比较欣赏启发式教学法,因为这种方法在加强对学生生命教育方面比较有效。

总之,启发式教学法能较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有助于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

对策三,充分利用地方课程资源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强调,“应鼓励教师和学生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积极创造和利用课程资源”。[9]“思想品德课程的资源是极为丰富的,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发生于每时每刻”。[10]对于教师来说,最重要的是如何以思想品德课程的眼光去挖掘典型事件和案例,如何以思想品德课程的视角去赋予它们课程资源的意义。作为课程资源重要组成部分的地方课程资源,涉及生命教育的内容相对较少,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充分利用感恩教育、生活教育、挫折教育、关爱教育等地方课程资源,运用到加强学生生命教育中,着力提高生命教育的效果。

笔者所在的的潮汕地区,历史上一直受人多地少这一社会衣站问题的困扰,大部分人因生活所迫,走投无路,为了养家糊口,不得不冒着葬身大海或抛尸异域的风险远渡重洋。海外潮人忍受离乡背井的悲哀和异地环境所造成的种种压力,辛勤劳动,求生存,谋发展。当他们稍有一点收入,立即想到的是家乡的父母妻儿。他们节衣缩食,把省下的一点收入,寄回家乡,以尽自己的孝心和责任,同时免去家乡亲人对自己的担心和牵挂。这种由海外潮人通过民间渠道及后来的金融邮政机构寄回国内、连带家书或简单附言的汇款凭证就是潮汕侨批。[11]每一封侨批的背后都有一个既悲怆又辛劳的生动故事。鉴此,教师可以把侨批作为一种重要的地方课程资源,运用到加强学生生命教育中。

对策四,将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结合

课堂教学是加强学生生命教育的主渠道,但是我们不能忽视第二课堂教学的作用,我们更需要将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丰富生命教育的内容。对于理论性相对较强、课本知识相对枯燥的思想政治课来说,教师更必须将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避免说教式。

对策五,运用反面教材

加强生命教育必须坚持正面教育,但同时也需要利用反面教材进行教育。教师在生命教育中适当地运用反面教材,以丰富生命教育课程资源,帮助学生明辨是非,深化认识,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甚至受到震撼,从而实现生命教育的目的。

感悟到生命的可贵,从而更好地珍爱自己的生命。运用反面教材进行生命教育,教师一定要掌握语言分寸,把握好情感投入的尺度,一定要避免给学生造成负面影响。

总之,生命教育是当代教育的最主要的本质使命。是政治教学的内在要求,是政治教师必须肩负的历史重任。初中政治教师必须着力探索新方法,积极创新途径,努力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生命教育,培养他们的健全人格。

参考文献

[1]汪基德.新课程对生命价值的关注[J].课程•教材•教法,2004,(5):P78.

[2]周琼华.选题:开发利用《汕头的变迁》课程资源的首要步骤[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9:(6).

[3][4][5][6][7][8][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P4.P4.P4.P7.P7.P16.P21.

[10]韩震.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P237.

[11]杜桂芳.侨批文化[M].广州:花城出版社,1999,P7.

上一篇:高中地理实践活动教学探究 下一篇:唤起学生情感共鸣开启主动学习心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