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策略运用该有个“度”

时间:2022-08-19 05:51:24

语文教学策略运用该有个“度”

课程改革的深度推进促使了语文教学更趋于人文特点。但是,我们应该透过这一变化冷静地思考:要使得课堂呈现真正意义上的人文,还必须思考一些课堂教学中教学策略使用的过度现象。

问一问:学习兴趣的激发过度了吗?

兴趣始终是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动力之源,教师们都有这样的共识。于是,在教学中,教师们总会想方设法地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成为作者的知音,成为文本主人公的知己。但是,教师不能将“尊重学生,培养学生兴趣”演绎到危险的边缘。我们都有这样的一个印象:在课堂上点名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为了有效地关注各个层次的学生,让全体学生都能感兴趣地朗读,会要求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节,练习一下;然后,全班点名读书,而且只读自己喜欢的一小节。这样的现象,在一些公开课教学中,更是明显。我们不禁要思考:这样就能培养学生朗读兴趣了吗?这样的朗读有没有值得可以商榷的地方?

笔者以为,尊重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式和研究资源,这样的观点非常正确。但是在激发兴趣的时候,我们需要考虑其科学性,不能为了过度的兴趣激发而违背科学的规律。在这一教学案例中,教师让学生自由选择朗读内容,就存在亟待商量的地方。首先,学生的年龄小,对文本的理解和选择有很大的片面性,有的学生会选择简单的容易读的小节展示,有的学生仅仅凭借着自己的个人看法选择朗读的内容。这样一来,学生学习兴趣的随意性、短暂性和盲目性就出现了。而当这种现象出现的时候,我们应该思考一下:如此的兴趣激发,其效度怎么样呢?再则,一篇文章本来就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如果教师一味地将教材割裂开来,会影响作品的整体美感,对引导学生对话文本、感悟文本有百害而无一利。这样,学生朗读水平何来提高呢?

问一问:课堂评价运用过度了吗?

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评价作为营造课堂学习气氛、调节课堂教学节奏、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策略,已经被教师运用得炉火纯青。事实上,自从教师开始关注评价以来,课堂教学的效果的确因此得到了有效提高。从正面的表扬激励,到反向的否定性评价,教师都在研究,都在运用。

但是,不论是正面的评价,还是反面的评价,还是发展性的评价,都存在着令人深思的地方。有位教师在教学《月光启蒙》一文的时候,刚开始上课,为了让教学能从问题开始,他要求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同时,提出几个问题,然后由问题引发,让学生走进文本,解决提出的问题。开始几个孩子提出的问题很普通,一般孩子都能提出来,这时有个孩子提出一个问题:“月光下,母亲到底给了我什么样的启蒙教育?”这时候,教师眼睛一亮:“这个问题提得真妙呀,是老师听到的提出的最好的问题了。大家给他掌声。”

诚然,这一问题的思维含量是非常高的,需要学生真正走进文本,而且在文章字里行间走上好几个来回,才能真正回答出来。但是,即便这样的问题提得再好,最好也不要用“最”字当头呀!要知道,教师如此的评价,其他的同学呢?他们也提出了问题呀!或许正因为教师这样一个“最”字当头的评价,其他孩子会悄悄地放下已经举起的小手,从此不敢轻易发表的自己的看法了。

类似的过度评价还有很多,比如:“你读得真好,连老师都不如你了!”咱们且不谈学生读书是不是真的超过了老师的水平,即便有了超过的可能,也不能因此用这样的评价,让其他期待展示的孩子望而却步。这样的超过度的评价,可能激发的只是个别学生内驱力和积极性,更多的学生则会因此而难举小手。

问一问:合作学习运用过度了吗?

笔者曾经听过一节习作指导课,课堂上,教师为了体现合作学习的理念,在学生自己经过构思编好故事以后,准备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于是,教师这样对学生说:“同学们,刚才大家想得都非常认真,现在,该是将自己的故事与大家分享的时候了。你可以与你周围的同学分享,也可以离开自己的位置,找到你好朋友,与好朋友分享你的收获。”教师话音刚落,学生纷纷离开自己的位置,顿时教室里开始热闹起来。但是,还有一些同学孤单地坐在座位上,显然,他们没有找到自己的朋友,或者压根就没有自己的好朋友。如此的合作学习显然不合理,这样的合作显然成了朋友多的学生交流的好机会,而对于一些性格孤单、少有朋友的学生,他们会因此显得更加孤僻。这里,他们就显然成了被“以人为本”遗忘的角落。

因此,笔者以为,恰当的合作学习,会促进学生合作精神的形成,降低问题的研究难度,提高学生的探究水平,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但是不合理的过度的合作学习,往往使得学生不能静心思考研究,降低了合作效果。甚至,会让合作学习成为少数学生展示的平台,而其他的学生则成了合作小组中的观众,因为他们失去了动脑、动口和动手的机会。如此的合作,其价值在哪里呢?

当然,课堂上的教学策略运用过度的现象还有很多,比如过度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等。笔者以为:我们需要不断反思优化教学策略,这样才能为学生,也为自己呈现出简简单单而扎扎实实的语文课堂。

(扬州市江都区渌洋小学)

上一篇:开启思路 放飞想象 激活课堂 下一篇:导学案模式下的初中思品教学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