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之于写作

时间:2022-08-19 05:28:50

童年之于写作

一个作家的灵气,大半来自于童年的生命体验。东北边陲小镇的幼年记忆,呼兰河的风土人情,祖父的后花园,给了萧红写《呼兰河传》的源泉;病弱的孩子远离人群,一个人赶着羊羔在荒滩上放羊,天上的飞鸟,草丛里跳出来的红狐狸,给了莫言关于生命的孤独最初始的认识……

我想,对于文学创作而言,自小拥有一颗敏感的心就是最大的天赋。我小的时候并不比别人聪明,读的书也很少,但是我喜欢观察,喜欢想象。每当在创作中感到才思枯竭、无处下手的时候,那些深藏在脑海里的童年影像,总能给我提供一点灵光。或者说,我的写作的缘起就是对这些生命体验一种表达的欲望。

我小的时候,父母都是忙碌的小商人,早出晚归,对我的功课很少过问。可以说,我是在镇子里被“放养”着长大的。我多数时候住在祖母家。祖母家的后面有一块废弃的地基,常年散乱地堆放着破旧的竹筐和柴火。春天一到,沙堆上就长出高高的狗尾草,还有一种形状像小太阳的花。我那时候不爱说话,没有多少玩伴,就常常一个人走到那里去捉蚱蜢、堆石头。有时放学了,就端着小凳子,呆呆地坐在那里写作业。等到天晚了,虫草也睡去了,祖母就站在门口远远地喊我回去吃饭。

时光打马而过,多年后的一天,当我再次面对这块地方,我竟忽地发觉这里是如此的肮脏、陌生,我第一次意识到我童年种种行为的幼稚——我长大了!不久这块地基也被人开发,上面的花草被厚实的楼房埋压了。但是那些狗尾草、沙堆、蚱蜢我却永远地记着。在以后的写作中,每当涉及童年,也许记不起什么别的事,但是这样一块地基、一片草地却是永远鲜明、形象的。我想,每个写作的人都要找到一块自己的“地基”,每当有需要的时候就可以在这里捡拾回忆,这是灵感的起点。

静静的小河流过祖母家所在的村庄,一棵高大的榕树下面,常常有女人在那里浣洗衣裳。我记得有一个夏天的黄昏,我骑着自行车从榕树下面经过,看见树下的草丛里躺着两条张着腮喘气的鲤鱼。我看了看四周,不见什么人,便连忙跳下车把那两条鱼捧起来,放回了河里。回到家以后,村里的一个叔叔怒气冲冲地找上门,跟祖母说我放走了他捕了一下午才捕到的鱼。祖母打了我一顿,但是我没哭。后来,每当我路那棵榕树,路过那条河的时候,我就会想到我救起来的那两条鱼。我时常站在河滩上遐想,也许那两条鱼正在一处我看不见的水面上探头看着我,对我微笑呢。后来,我写了大量关于鱼的童话故事,灵感多半来源于这里。

祖母家的隔壁住着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太太,她晚上睡不着觉,常常深夜还在听鼓词。我躺在床上,总能听到她家隐隐约约传出鼓词声。她的老伴早早地就去世了,儿女也不常来看她,那种鼓词声里的苍凉和孤寂我至今记忆犹新。后来,当我学写话剧以后,我不自主地想起了这个隔壁的孤苦老人,深夜的鼓词声似乎还在耳畔萦绕,于是我就写了一个名叫《后事》的大戏剧本。

有人可能因为读了某本书,遇到某个老师,而产生了写作的冲动。但是对于我而言,喜欢上写作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有了童年的积累之后,再加上文字表达的基本功,自然而然就进入文学创作了。所谓有感而发,这便是我写作的缘起。

【主持人语】

协克是金鳌文学社十几年来最大的收获之一,做事稳重,兢兢业业,有感恩之心。从一开始的懵懂少年,到成长为文学社的核心,最后成功地为文学社探索出一条通向影视编导的路,他的发展,一步一个脚印,让人感到很放心,很期待。和他在一起奋斗,很快乐。

作者简介:倪协克,1994年生,浙江乐清人。乐清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学生天地》杂志签约作者,第九届叶圣陶杯大赛“全国十佳小作家”,首届“温州市小文学家”高中组第一名。作品散见于《意林》《视野》等四十余种刊物,《中学生百科》《新课程报》等报刊曾多次刊出其个人专辑。现就读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影视文学专业。

对自己最有影响的一句话:人就像一棵树,它愈想伸向高处和明亮处,它的根就要向下。向泥土,向黑暗,向深处。

上一篇:融化于掌心的爱 下一篇:高考备考语句修改类语用题解题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