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及路径研究

时间:2022-08-19 12:38:37

天津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及路径研究

摘 要:面对当今资源约束紧张、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的严峻形势,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显得极为紧迫和重要。本文介绍了农村生态文明的概念,客观分析了天津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天津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对于推进天津城乡生态环境一体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实施路径;天津

中图分类号:X321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4.06.010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但环境问题也随之集中表现出来。党的十七大明确地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十报告指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更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选择。近年来,天津在文明生态村基础设施“六化”、公共服务设施“六个一”建设方面取得显著成就,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基本形成,但与中央对天津的定位要求、与全面建成农村小康社会目标要求相比,也存在着很多问题亟待改善。为此,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研究对于天津建设新型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1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概念

农村生态文明是一个综合性的文明成果,是农业资源、农村经济及农民生活达到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状态,具体是指在从事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同时,注重改善自身发展与周边的环境保护,积极优化农村经济发展与周边城市和资源环境的关系,把生态环境改善与农村经济发展统筹好,塑造良好的发展态势和精神面貌。其特征主要体现在“农业生产发展、农民生活富裕和农村生态良好”。

“生态是生存之基,文明是发展之本”,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要通过这样一种载体把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组合在一起,围绕着生态产业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和生态文化建设等,努力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农业生产模式、农村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并逐步走上文明发展道路[1]。实践证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极大地影响着其所在的整个区域的文明程度,因此,必须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引起高度的重视[2]。

2 天津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成效

2.1 文明生态村建设取得显著效果

早在1995年,天津市农委、天津市环保局和天津市农林局就开展了四郊五县的生态村建设工程,建成市级生态村7个,局级生态村11个,呈现文明生态村雏形[3]。自2005年,天津市政府实施文明生态村创建工程,从2007年起,平均每年对全市100个行政村进行文明生态村建设。截至2010年底,天津7个区县被正式命名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15个乡镇(11个国家级,4个市级)建成环境优美乡镇[4],截至2011年底,天津市文明生态村已建成1 023个,占全市村庄总数的三分之一[5]。津郊农村环境面貌显著改善,有力地改善和提升了所在地农民居住环境水平。

2.2 生态文明产业体系初步形成

在农村“三区联动”带动下,天津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示范工业园区、农民居住社区协调健康发展,都市生态农业、农村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业等生态文明产业体系逐渐兴起。农业逐步从以传统种养业向设施化、集约化、标准化、组织化、产业化转变,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态势初步形成;农业从以生产物质产品为主向生态服务转型,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6-7]。以观光休闲农业为例,天津已培育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1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3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8个,旅游特色村(点)160个,星级乡村旅游经营户1 428家[8],让人们通过“吃住行、游购娱”的亲身体验,逐步形成了崇尚节约、绿色消费的良好社会风尚,走上了城乡互动、工农互促的协调发展道路,形成了以环境改善优化农村经济发展的格局。

2.3 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近几年来,天津市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在“2008―2010年生态市建设行动计划”中,共建成小城镇垃圾处理设施7座、农村污水处理设施15座,完成农业节水灌溉工程2万hm2[9],全市节水灌溉面积达到25.87万hm2,占有效灌溉面积75%。开展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的乡镇比例约为40%,行政村比例约为21.1%;实施了蓟县沼气与秸秆气混合集中供热示范工程、静海1 200 m3大型秸秆沼气集中供气示范工程[10]。开展生活污水处理的示范镇和中心镇比例为41.5%,乡镇比例约为24.3%,行政村比例约为21.1%。环外31条(段)农业骨干河道进行治理,实施了农村饮水安全与管网入户改造工程,基本解决农村饮水安全及管网入户改造问题[3],一批惠民工程有力地推动了生态文明建设。

2.4 生态文明意识明显增强

天津以创建生态宜居城市为契机,通过新闻报道、专题宣传片制作、环保电子屏展示、大型宣传组织等措施,对“乡村生态文明”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宣传。如,天津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委农工委、市农委、天津电视台2012年6月份主办了天津“美丽乡村”大型电视评选活动,目前选出的十大“天津美丽乡村”和23个“天津特色乡村”,全景展现了新农村在产业、生态、环境、文化等方面的发展特色。此外,天津市政府积极推进绿色社区和绿色学校创建,不断深化环境教育,组织大型环保宣传、公益活动,开展环境教育国际交流活动。经济发展好,农民收入高,村庄环境美,生态条件优,文化引领强的生态文明意识逐渐融入农村生活。

3 天津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存在问题

3.1 农村经济保持高速增长,资源与环境形势依然严峻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天津资源环境压力不容乐观。天津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年末实有常用耕地面积由1995年的42.61万hm2减少到2011年的39.65万hm2,减少了7%;2011年天津市水资源总量为15.4亿m3,人均水资源116 m3,仅为中国人均水资源平均水平的1/15[11-12],水资源严重短缺。基本生态用水严重短不足,全市生态用水量为1.22亿m3,缺口量达6亿m3左右[13],受保护地占全市国土面积比例由14.87%下降到11.05%,生态服务功能下降等问题较为突出[10]。受资金、技术和服务管理体制等方面的限制,目前农村地区沼气、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等清洁能源所占比重仍然较低[14]。

3.2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环境综合整治尚未全面展开

天津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与市区存在较大差距, “基于天津78个示范型和26个标准型文明生态村的调研”表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是未来村民最希望改善和投入的公共产品[15]。因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天津市农村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距国家对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考核要求仍有很大差距。畜禽养殖污染问题比较突出,全市开展污水处理的畜禽养殖场(小区)仅占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的43%,处理率仅为18%,部分农村地区环境“脏乱差”问题仍比较突出。设施农业大部分化肥、农药施用强度比全国平均水平分别高204.9,0.585 kg・hm-2,平均利用率仅30%~40%[9],对生态环境和食品安全产生不利影响,加之农村村舍建设不合理,增加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本。

3.3 农民环境意识薄弱,生态责任意识不强

近年来,天津虽然广泛开展了生态环保宣传和实践教育活动,但覆盖范围明显不足,尚不能满足生态市建设要求。目前生态文明建设行动在发展较落后的农村经济社会,传播载体相对较少,环保教育未能跟上,导致农民缺乏生态环保意识与生态文明知识。加上农民文化程度有限,致使其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意识不强,缺乏责任感,造成了一些先进科学技术无法得到普及和推广,一些先进管理理念无法贯彻执行[16]。

3.4 生态法治体制不健全,村镇生态环保政策不完善

截至目前,天津市生态保护与建设工作取得较大进展,《天津市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天津市文明生态村规划建设导则》、《天津市重点生态林管护暂行管理办法》、《天津市环境教育条例》、《生态与农村环境保护》等法律法规文件的制定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重要法律保障,但一些对污染和破坏环境行为的处理还缺乏法律依据。针对生态安全预防性的法律仍然较缺乏,部分法律法规可操作性有待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缺乏相关的鼓励、引导和惩罚措施。另外,人员、环保检测设备和经费不足及上下左右联动的工作推动机制与考核奖惩机制不完善,区县生态建设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够明显。

4 天津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实施路径选择

4.1 生态文明意识培育

政府要加大开设固定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栏,普及生态环保知识,合理开放公共文化设施,弘扬生态环保文化;定期组织机关干部、社会团体和城乡居民代表到环保先进的地区进行参观学习,充分发挥典型示范的引导推广作用。充分利用网站、报纸、电台、电视台等媒体资源,大力宣传重视环保、热心环保、积极参与环保工作。成立环保组织民间社团和建立环保公众参与网站,开办环保活动,让城乡居民主动参与,宣传日常生态理念和行为。改善环境宣传教育条件,建立生态环境教育馆,面向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开展生态环境教育课程,建设生态文明教育基地,树立生态文化教育模式。通过全社会共同参与,采用多层面、广范围的宣传教育方式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广覆盖、全民共同参与的环保宣传大格局,提高全民生态文明意识。

4.2 生态文明规划引领

坚持规划先行,充分发挥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生产功能和生态服务功能。在天津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基础上,根据各区县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需求,对村庄进行规划指导与建设,加强对百姓集中式的管理,不断优化乡村空间结构,以改善整体的农村生活条件及环境面貌。尽快研究制定现代农业和示范小城镇建设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导则和技术规范,促进农业规划和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规划重点为农业生态资源保护目标、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目标、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目标,科学优化农业发展空间,构建区域农业生态环境安全格局。

4.3 生态文明产业发展

以“现代、都市、生态、文明”为主体内容,以经济与生态双重价值取向创造良好的农村发展环境。在农业重点发展区,以绿色产业基地建设为载体,以“农业旅游与游憩服务”为特色,完成都市现代农业生产、生态、生活多功能转型[17]。大力发展绿色畜禽养殖,按照基地化建设,全面推广绿色养殖技术,提高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18]。在农业生态修复区,大力推广病虫害综合治理,推行农业安全生产方式,严格监督控制农业污染。在农业多功能综合发展区,加快推动以生态工业和生态农业为基础的绿色农产品加工服务业,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生态化,使农业生态系统成为人们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改善的重要基础。

4.4 生态文明投入保障

采取多方面、多层次、多渠道筹措资金方式,健全以政府投入为导向、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和外资投入为重要渠道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19-20]。增加政府财政支出中的环境保护投入,加大对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环保监管能力建设及环保应用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建立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统筹安排好、建设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及福利事业场所设施资金投入,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价格、税收、信贷等经济杠杆的作用,推动污染治理市场化,鼓励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农村环保基础设施投资,特别要引导工商资本、社会资本、民间资本积极投身农村环境保护建设,努力打造天津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格局。

4.5 生态文明示范带动

坚持和把握好美丽乡村建设的方向和原则,加快建设文明生态中心村和新型农村社区,利用广播、讲座、发放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以点带面、循序渐进,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日益提高农村环境质量,不断缩小城乡差距。加强农村文体设施建设,加大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力度、拓展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机制,积极培养新型农民,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通过美丽乡村宣传教育引导、主题活动培育、节日活动展示等,把改善生态环境、美化人居环境与培育文明风尚密切结合起来,因地制宜树典型,充分发掘各村镇的特色和内涵,发展一村一品,打造各具特色的新农村亮点[21-24]。

4.6 生态文明政策法规

首先,加强落实国家及地方各项环境保护目标的环境标准和有关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条例等基础政策建设;出台相关条例,如《天津农村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条例》、《天津市农村环境保护条例》等。结合天津农村环境污染特征和生态环境建设要求,补充和完善相关法规,如《天津市生态补偿条例》、《天津市土壤污染防治条例》等。其次,建立自然资源生态补偿税,开征以化肥税、农药税为主的环境税;制定金融支持政策,绿色信贷政策向农村和农业领域倾斜,运用利率优惠等手段引导资金流向生态农业、可再生能源、农村污水及垃圾设施建设的技术项目和具有高附加值、污染程度小的工业企业[25];再次,建立有效的绿色征集考核评估机制,把生态文明建设和良好的薪酬及晋升制度相结合,健全农村环境监管体制和制度,加大环境信息公开力度,建立无公害农产品信息披露制度等。

参考文献:

[1] 王如松,林顺坤,欧阳志云,等.海南生态省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2] 北京林业大学生态文明研究中心,生态文明评价课题组.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3] 天津农业环保信息.天津市生态村建设[EB/OL].(1999-01-01)..

[6] 天津市农村工作委员会.天津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EB/OL].(2012-11-02)..

[10] 天津市环境保护局.天津市生态市建设“十二五”规划[EB/OL].(2012-10-15)..

[14] 马永芬.农村环境治理与生态保护[J].山西农业科学,2010(12): 47-49.

[15] 毕宏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愿望和诉求调查报告-以天津市文明生态村为例[J].未来与发展,2008(6):55-59.

[16] 杨海蛟,张翠翠.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提高农民素质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探讨[J].河南农业科学,2013(8):209-212.

[17] 杜瑞芬,苗红英,福忠,等.依靠区域优势,发展生态农业,建立产业化模式,走可持续绿色食品发展道路[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2 (3): 7-8.

[18] 张丽娟.推进健康养殖 发展生态畜牧[J].山西农业科学,2011(7): 772-774.

[19] 张慕,贺庆棠,严耕.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0] 孟志兴,孟会生, 王广斌.基于新农村建设的财政支农经济效应分析――以山西省为例[J].山西农业科学, 2012(6):682-685.

[21] 天津日报.天津投资20多亿累计创建文明生态村915个[EB/OL].(2011-04-21). http:///web/yqjjw/2011-04/21/content_22578494.htm.

[22] 杜艳,刘强.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村[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9(1): 1-2.

[23] 陈明.转型视角下一个生态村的社会、经济与政治面貌――上海市第一生态村前卫村调研报告[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0(2):91-94,98.

[24] 陈奕猛,林敏莉,梅明清.浅析建设新农村的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3(2):9-10.

[25] 孙丽欣,刘云,于振英,等.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政策支撑体系研究[J].农村经济,2012(3):34-36.

上一篇:两种经营方式下桉树林与椰林的土壤物理性状比... 下一篇:辽宁农产品出口贸易及其发展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