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新区与天津中心城区的发展关系研究

时间:2022-10-15 11:29:21

滨海新区与天津中心城区的发展关系研究

天津滨海新区的发展离不开对中心城区的依托,而中心城区的发展要借滨海之势。正确处理滨海新区与中心城区的关系,推进二者的联动发展是加快滨海新区发展,发挥天津在环渤海区域作用的必然选择。

一、滨海新区与中心城区发展关系分析

根据国务院关于《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的批复,天津中心城区将发展成为城市的主中心,滨海新区核心区为城市的副中心。在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的条件下。滨海新区与天津中心城区面临着全新的发展关系模式,

(一)对滨海新区与中心城区发展关系的总体判断

滨海新区自建立以来,逐步与中心城区形成了两大关系:其一是子城区与母城区的关系。滨海新区发源于天津的城市经济,是在全市经济发展基础上建立和成长起来的,与具有600年发展历史的中心城区之间可以归结为子城区与母城区的关系。这一关系决定了中心城区要支持滨海新区的发展,而滨海新区要回馈于中心城区。滨海新区与中心城区在子城与母城的关系下,应进行明确的区域分工,相互支持、服务和带动,实现整体性发展。其二是联动伙伴关系。滨海新区被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不仅仅是滨海新区自身发展的历史机遇,同样也为天津中心城区的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未来的滨海新区将发展成为京津冀、环渤海乃至中国北方地区的核心区、带动区和综合实验区,滨海新区和天津中心城区是环渤海和北方地区的综合引擎。滨海新区和中心城区要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形成发展的合力。滨海新区要发挥现代制造业与物流优势,中心城区要发挥商贸、金融、会展、科技服务等优势,共同服务于北方。

(二)滨海新区与中心城区的具体关系

1,滨海新区对中心城区的作用

(1)滨海新区有效带动中心城区的结构调整。适应天津城市布局的需要,近年来中心城区始终在加紧进行结构调整。随着工业东移战略的实施,中心城区的大型工业、高耗能工业逐步转移到了滨海新区,中心城区初步实现了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借助滨海新区产业链的延伸,中心城区逐步形成了适合自身发展的都市型工业,既发挥了中心城区的科技优势,又有效地吸纳了城市就业,从而在结构调整中促成了中心城区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

(2)滨海新区是中心城区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场所。经过多年的发展,滨海新区制造业的高度聚集化和高端化,为中心城区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创造了巨大的市场,提供了高效运作的舞台。未来的滨海新区将依靠支柱产业,瞄准市场需求,着眼成果转化,逐步构建以市场为导向,以大学、研究机构为支撑,以企业为主体,政府创造环境,教育支持科研,科研带动产业的自主创新体系。天津中心城区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较为集中,智力资源相对密集,从这一角度看,滨海新区为中心城区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3)滨海新区为中心城区注入了全新的文化精神。天津中心城区有600年的发展历史。自明清以来,尤其是20世纪30年代前后,天津发展成为中国北方的商贸中心、金融中心、工业基地以及最大的贸易口岸。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天津也形成了敢为人先、兼收包容的文化氛围。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天津文化也面临着创新发展的任务。在滨海新区发展的十几年间,以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核心的滨海文化正在逐步形成,鼓励创新、善待挫折、激励成功、宽容失误的滨海精神无疑为中心城区注入了全新的文化精神。

2,中心城区对滨海新区的作用

(1)中心城区是滨海新区的基础消费市场。从城市经济发展的实践看,中心城区始终是一个城市的人口密集区和集中的消费市场。天津中心城区现有人口420万,接近天津市总人口的一半。这些人口与郊县人口相比,有着更为强劲的消费能力和旺盛的消费需求。作为现代制造业基地,滨海新区的产品流向中心城区是最为便捷的,中心城区无疑成为吸纳滨海新区产品的理想市场。

(2)中心城区是滨海新区的技术来源和人才储备库。中心城区有密集的智力资源。这里高校云集,科研院所林立,可产生大量的专业人才和科技成果。这些人才与技术源源不断地流入滨海新区,为其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使滨海新区的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3)中心城区是滨海新区产业链和供应链的构成环节。滨海新区定位于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这一定位的落实离不开中心城区作用的发挥。一方面作为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滨海新区的产业链要对外延伸。中心城区能够承接产业延伸,最终有利于实现天津市相关产业的结构性调整,为滨海新区现代制造业基地的发展创造条件;另一方面,滨海新区国际物流中心的形成依赖于完善的物流体系,必须要有效统筹滨海新区、中心城区以及郊县的物流要素,因此,其发展离不开中心城区提供的供应链环节。

二、滨海新区与中心城区联动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滨海新区与中心城区产业结构存在“同质化”问题

经过几年的发展,天津已经初步显示出产业新布局的特点,特别是中心城区的产业结构已经明显呈“轻型化”,这也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在天津中心城区“退二进三”的实施过程中,服务业的转型与提升步伐相对较慢,商贸、餐饮、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仍占相当大的比重,而本应借助中心城区优势得以更好更快发展的现代服务业却起步较晚,发展相对滞后。滨海新区在制造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服务业也有了一定发展,与中心城区在服务业的发展上有趋同的倾向。这就容易出现自相竞争的局面。

(二)滨海新区对中心城区发展产生了负面的“空吸效应”

随着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深入,其“增长极”效应日益明显,滨海新区对于各类生产要素的吸引力远远大于中心城区。如在发展现代服务业方面,中心城区的内部要素部分流向了滨海新区,同时所需的外部要素也被滨海新区所吸引。滨海新区在集聚了大量现代制造业项目的同时,生产、生活型服务业也都有了较快发展。在这种“空吸效应”的作用下,资源更多地向滨海新区集中已成为了一种趋势,影响中心城区的发展。

三、对滨海新区与中心城区联动发展的思考

(一)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增强滨海新区与中心城区之间的互补性

按照北方经济中心的目标定位,天津一方面要提升自身经济实力,另一方面要强化集聚和辐射能力,在全力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进程中,要站在促进环渤海乃至北方经济振兴的高度来通盘谋划全市产业布局,使中心城区与滨海新区进一步优化产业分工与布局,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形成产业互补、各具特色的局面。

(二)打造滨海新区“增长极”,为中心城区借势发展创造条件

要重视滨海新区增长极的培育,一方面形成聚集效应,使滨海新区继续成为吸引全球各类生产要素的“洼地”,另一方面要尽快形成扩散效应,使滨海新区的要素更多的向外辐射,为滨海新区与中心城区的联动发展创造条件。滨海新区要积极介入中心城区的提升、改造,加快中心城区基础设施及大型项目的建设,为中心城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硬件条件,努力把自身产业向中心城区延伸,积极延长产业链,提高中心城区的产业配套能力。带动都市型工业的发展。

(三)加强滨海新区与中心城区联动发展的制度建设

制度建设是滨海新区与中心城区联动发展的保障,需要从制度层面上明确滨海新区与中心城区联动发展的原则与形式。全面构建合作的利益协调机制。要形成一整套联动体系,包括科技和自主创新联动制度、人才合作联动制度、产业对接制度、联合招商制度等,使滨海新区和中心城区的联动发展走向制度化,具有长效性和高效性。

(四)探索滨海新区与中心城区联动的有效途径

滨海新区与中心城区联动关系的建立有赖于适当的合作途径,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实施规划对接。有效防止产业同构、资源分散;二是进行产业对接,有效实现要素配置、产业链接与配套服务;三是实现招商引资对接,在发挥各自优势的基础上实施品牌共享、优势互补、联合招商策略,引导外资利用天津的禀赋条件进行合理的区位选择。

上一篇:内蒙古中小企业集群发展战略研究 下一篇:青海省民族地区劳动力迁移行为模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