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及转化对策

时间:2022-08-18 10:33:36

农村初中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及转化对策

在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以及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过程中,农村初中大多数优等生流入城市,留下的大多是学习上需要帮助的学生。由于农村的父母文化水平低,并且大多数长期外出打工,根本谈不上对子女学习的辅导,造成学困生数量增加,如何使学困生提高成绩,是农村教育教学的当务之急。结合本人多年农村教学的实践,现就农村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及转化对策做一些探讨。

一、 学困生形成的原因

1.学困生自身原因

农村由于受各种条件的制约,约三分之一的初中生才能升入高中继续就读,大多数学困生升学无望,认为读书无用,不如到城里打工实惠,无心学习,没有养成良好的终生学习习惯。在学习上缺乏上进心与主观能动性,课前不预习,上课不听讲,课后不复习,久而久之养成上课依赖教师,作业依赖同学的不良习惯。缺乏创新意识和应变能力,甚至违反纪律,作业照抄,应付教师,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差,没有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再加上学困生经常会受到教师的批评教育、家长的责备和同学的鄙视,长期处于班级的“底层”。

2.教师原因

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又是学生迈向正确人生道路的矫正者,他们的师德和业务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在农村教师中,大多数教师没有达到应有的素质标准,跟不上新课改的步伐,教法单调乏味,内容安排上缺乏层次。只注重班级优秀生,而忽略照顾学困生这一弱势群体,致使他们产生心理偏差。有时当学生犯了错误后,采用体罚、讽刺、挖苦等不良手段在农村教育中仍然存在,严重地挫伤了部分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这充分说明农村教师的传统教学与当前的“新课改”仍存在着极大的差距。

3.家庭原因

当代农村子女较少,家长一方面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另一方面又过分地溺爱,造成了学生复杂的矛盾心理,形成自私、骄横的不良习惯;心理脆弱,对教师平时的批评记在心上。尤其是农村家长科学文化知识较低,不懂得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孩子,在思想上认为教育只是教师的事,平时不主动与教师配合。并且相当一部分家长常年外出打工,缺少与教师、学生的沟通,忽视对学生心理和生理的变化。这样造成学生有机可乘,养成在家无人管,在校欺骗教师的不良行为习惯。因此,随着问题的积累,学生的学习成绩逐渐下降,沦为学困生。

二、转化学困生的措施

1.进行赏识教育,让学困生体味成功的乐趣

教师要做有心人,尽可能多地发现学困生的优点和长处,对他们进行赏识教育。开展诸如手工制作、绘画、拔河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让学困生在展现自我时克服自卑,重新树立信心;教学中设置相对简单的问题,使学困生能通过独立思考完成难度较低的学习任务,教师则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以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教师对学困生的鼓励、赏识,使其获得成功的体验,并辅以耐心、细致的教育帮助,不仅对调适其心理、改变其学习状态能起至关重要的作用,还能给一个家庭带来快乐与希望。

2.提升教师教育观念,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教师应确立和谐发展思想,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师生活动,拓宽师生沟通渠道,建立师生平等对话的温馨场景,呈现出互相了解、理解的局面;教师应注重情感关怀,设身处地为学困生着想,用宽容之心来对待他们,正确看待其过错、进步和转变;努力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水平,用专业的魅力吸引他们……

3.加强家校合作,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

首先,家长应该多关心、照顾孩子,主动找他们谈心,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和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其次,教师应该给予学困生更多的帮助和关心,给他们以宽容的态度,平等地与其交流。针对其情况,指导他们制定短期和长期学习目标,而且经常督促他们检查自己的目标实现情况,以此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动力。家校沟通不畅,会给学困生的预防与矫治带来困难。引导家长转变观念,以改善家庭教育环境,学校责无旁贷。课题组教师积极与家长接触、沟通,使部分家长逐步认识到家庭教育方式、方法对子女的重要影响。经过课题组教师的努力,一些原本对孩子已完全丧失信心的学困生家长恢复了信心,主动与教师沟通、配合,为教师了解、转化学困生情况提供了有益的帮助;更多的家长树立了正确的成才观,掌握了正确的家庭教育知识和方法,学会了科学理智地看待孩子的成败,正确客观地要求孩子。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学困生的转化也是在反复中逐步提高的,只有重视点滴积累,才能成功。学困生的转化任重而道远,但只要教师用善心对待他们,用爱的眼光去温暖他们;对他们多一些理解和宽容,多付出几分辛劳,就一定能把学困生引导好、教育好、转化好。

(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成果 课题编号GS【2011】GHB093)

上一篇:现代中学生的时代特点 下一篇:小议中职幼师专业学生学习与实习的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