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学生在业余训练中的心理状态

时间:2022-08-18 09:46:59

浅析中学生在业余训练中的心理状态

摘要:本文运用文献法,观察法探讨分析了当前中学业余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并对训练过程中的心理状态的一般特征和影响学生心理状态的若干因素和个例进行剖析,旨在对学校业余运动训练过程中学生运动员心理状态的形成与发展进行探讨、分析,以提高中学生业余训练的质量。

关键词:中学生;业余训练;心理状态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2-0079-01

众所周知,心理状态复杂多变,有时比较稳定,可在某种特定情况下会变化,提高或降低。但总有一种是占优势,即主导地位的,它会使人的精神面貌带来某种明显的感彩;它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又只能保持不长时间的。这种心理现象在运动训练中能使运动员在运动中处于高昂的良性训练热情,对重复或枯燥的运动训练不感到厌烦,始终保持较高的积极性和兴奋性。这样的训练心理是我们每个体育教师所期望的最佳心理状态。相反,占优势的心理状态表现为―种消极减力表现,影响着训练质量,形成不良的心理状态。

为了深入了解和分析学生运动员的这一现象,教师除改变日常的训练方法,形式和手段之外,还需重点对学生运动员的心理变化做了进一步调查。

一、训练过程中心理状态的一般特征

(一)训练态度的两种对立表现。即积极与消极、兴奋与抑制、主动与被动。这种表现往往在当运动员进入训练场就可以表露出来。但也有一部分运动员表面深藏不露的、训练时才从其动作上流露出来的队员。故而体育教师或教练员应及时从运动员的表现和言行上捕获反馈信息,针对这些信息迅速加以分析,分类处理。若是积极的、主动的良性心理状态,我们教师应大力提倡并积极让其保持;若是消极的、抑制的、沮丧颓废等不良心理状态,则要注意查找原因,如患病身体不佳或过度疲劳等情况,应让队员终止训练,休息或治疗;如队员的训练积极主动性欠佳或信心不足等情况,教练员应通过自身的行为或语言的刺激,使其逐渐提高兴奋,增强信心,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有的则要训练之后总结,尤其是个性较强的队员,更允许他有一个考虑时间,要有耐心,尽可能做到先了解情况,分析原因,有的放矢,不挫伤他的自尊心。

(二)心理状态的迁移。迁移具有两面性:一面可能会带来良好的心理状态,另一面也可能导致不良心理状态的出现。体育教师或教练员在训练中方法不对,言行不当,练习内容单调,运动训练枯燥乏味,都可能导致运动员心理迁移,出现厌练甚至不想练等不良心理状态和表现。出现这种情况体育教师或教练员要审时度势,及时调整训练方法及内容,以期重新唤起队员的训练的积极性、度过不良期,实现心理状态的良性迁移。

(三)情绪的感染。情绪除了自己本身带有感彩之外,还能互相感染。当某―队员心情不佳,训练乏力时,其他同伴个个情绪高涨,练得很投入。这时该队员会情不自禁的受这种气氛的感染,他会暂时忘却自身的不快,加入到训练的集体中去。然而当一个有影响的队员训练不积极、动作马虎、随便、不服从教练员的指挥,在这种情况下,其他队员也会或多或少地受到影响,使训练的整体都受到不良情绪的感染。所以,做好队员和整个运动队的思想工作首先要做这些队员的工作,把他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通过他们的良好情绪来感染其他队员,这样就有可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影响运动员心理状态的若干因素

(一)组织形式与训练方法。训练内容是相对稳定的但完成训练内容的组织形式与方法却是丰富多彩的。体育教师或教练员们都知道:“训练有法,但无定法,重在得法,贵在创法。”一种单调重复的练习可以因教练员心理的诱导,情绪的感染,队员兴趣的激发等而变得兴趣盎然,跃跃欲试之感。

(二)训练动机与目的。学生运动员参加训练都是有―定动机的,每个人的动机可以是各不相同。在人们的行为中,有的目的相同,动机不一定相同;有的动机相同,目的不一定相同。因此,要了解每一个队员为什么要追求这个目标,而不追求其他目标,就非得了解队员的动机不可。动机良好,目的性明确是队员掌握运动技术技能的有利条件,当队员对训练的意义有一定的认识而具有自觉性时,就能产生强烈的欲望,促使队员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达到良好的训练效果。

(三)兴趣。兴趣是认识事物的一种积极倾向性的心理现象,与一定的情感相联系形成心理状态的重要因素之一。运动训练中队员兴趣的培养也是相当重要的。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队员对某一运动项目或者某―技术动作兴趣的产生与消失,将严重制约着队员心理状态的好与差,自然而然就会影响到训练效果和质量。

(四)训练场地条件等。人的情绪会受外界因素的影响, 尤其是模仿能力较强的中学生,他们通过更期望能在明亮的体育馆里,在绿茵茵的草皮上训练。这一切都会使运动员产生一种对训练的向往,这正是投入到高质量、高水平训练的良好开端。相反,训练场地脏而乱,气候恶劣,各种客观条件差,也是队员产生一种对训练的厌烦,出现不良的心理状态的不利因素。

三、结论与建议

(一)运动员的良好心理状态不是先天的,是靠体育教师或教练员与运动员双方共同培养而成的。教师在业余训练过程中不仅仅是机械地传播技艺,更应注重对运动员良好心理状态的调教和养成。

(二)最佳心理状态与技术动作的掌握与训练质量水平的高低是成正比的。

(三)体育教师或教练员不仅要精通专业技艺,同时也要加对心理学等学科知识的学习研究,提高认识和运用水平。

(四)运动训练过程中,研究每一个运动员的心理状态是非常必要的。

(五)良好的心理状态的培养,不仅为业余训练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队员在比赛中发挥好成绩起着积极的作用。

中学生面向新的世纪,任重而道远,面对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新形式下,对我们体育教师有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学校运动队训练绝对不能简单的视同于专业队的训练。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应用科学、合理的运动手段,关注学生的心态变化,灵活应用教科书式的训练方式、方法,以提高中学生业余训练的质量。最终使我们学生“学有所需,学有所会,学有所益”。

上一篇:浅论语文教师的人格魅力 下一篇:反思批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