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传媒新技术下新闻传播人才的素养

时间:2022-08-18 07:20:28

论传媒新技术下新闻传播人才的素养

大众传播媒介,在人类社会走向文明的进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报纸到广播到电视再到今天的互联网,传播手段越来越先进,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提出“媒介即信息”这一概念,认为任何一种媒介的出现都传达了一个社会来临的信息。在今天的传媒新技术条件下,我们已经迈入了信息社会。

传媒新技术主要指当代的电子传媒技术,包括数字电视,数字视音频广播技术和节目制作技术,多媒体技术和虚拟技术以及相关的计算机信息处理和网络技术。新技术往往开启新的传播时空、丰富信息表现形式、提高媒体传播效率、推动传媒整体的结构性完善。其中互联网作为“第四媒体”,在大众传播领域开疆扩土,势如破竹,表现突出。它使一大批年轻人离开报纸、电视,被吸引到电脑屏幕前来;它改变了受众接收信息的习惯,使受众不断从被动走向主动;它使越来越多的学者将眼光转移到网络传播上来,给传播教育注入了新的元素。

综合近几年的发展来看,传媒新技术对受众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传媒新技术改变了媒介环境,影响了媒介消费习惯。在广播、电视和报纸三足鼎立的时代,人们获取信息一般都是被动的,即接收的信息都是传者预先设定好的。而现在,数字电视、数据广播、网络等新技术能够让受众实现信息的主动选择。如数字电视所提供的编辑节目列表、预订节目等服务,让观众的电视收视少了随意性,多了计划性,收视行为日渐主动。网络更是可以使受众成为信息的传播者:浏览网页时,网民可以从海量信息中选择自己需要的而剔除不需要的,并可以传播信息。比尔・盖茨曾说:“我年轻的时候只是被动地看电视,他们给我什么我看什么,没有选择。”但是今天,网络等传媒新技术打破了这一媒介消费习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主动去寻找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分众化日益明显。

传媒新技术改变了人们的认知和学习的方式。麦克卢汉“媒介即信息”这一理论指出:大众传播的各种技术形式正在改变着日常生活的经验内容。传播媒介最重要的作用在于影响了人们理解与思考的方式,而这种影响对容易接受新事物的年轻人最大。多媒体声像并举的媒介使人在轻松的媒介消费中获得感官的满足,而无须像书本阅读那样强调严谨思维、仔细推敲,因此,深受年轻人的喜爱。与之相应的是网络大行其道对认知和学习习惯的改变。多数大学生表示,偏爱网络中轻松、明了、易得的快餐文化,反感那些需要费心思索、深刻的传统文化内容和形式。虚拟世界的影像扩大了人类的感知能力,使人形成了另一种思维方式,与互联网的海量性、快捷性相对应,直接知识的快餐模式替代了早先需要消化的知识的反复推敲模式。千龙新闻网在兰州曾对9所高校进行了“网络时代大学生读书状况”的调查,结果有近30%的大学生每天上网,近10%的大学生每天上网3小时以上。然而,有10%的大学生每天课外的读书时间不超过半小时,读书时间在4小时以上的不到13%。调查表明,大学校园中蔓延着轻读书、重上网的习惯,“浅阅读”正成为一种社会风气。①

传媒新技术对受众的影响可以看出,不可阻挡的技术发展已经深刻地改变了我们所生存的社会和每个个体,因此今天的受众,尤其是年轻的受众也不同以往:他们获取信息更主动,并注重视觉感观的满足,希望获取更多、更深的信息而不用过多思考。所以,在新技术传播环境下,新闻传播者必须加强自身的媒介素养,以适应新的要求。

具体来说,传媒新技术下的新闻传播人才应有以下素养:

树立“受众本位”的传播观念。传媒新技术让受众有了主动获取信息甚至传播信息的自由,过去直线单向的传播方式已经一去不复返,受众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职业传播者的权力、地位在削弱。这种相对自由还带来了“分众化”的加剧。优秀的新闻传播者要有吸引受众的能力,就要树立“受众本位”的传播观念,从根本上改变传播思路,变高高在上的单向传播为平等的双向甚至多向传播,将传播重心由传者向受众转移。只有这样,才能更充分地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适应新媒介消费习惯,在媒体激烈竞争的今天实现传播价值。

能文能武的“多面手”。新闻传播人才应具备新技术下的专业素养和专长,会技术(能武)、精业务(能文),并在中文、经济、体育等某一领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多面手)。传媒新技术新手段层出不穷,新闻传播人才也要与时俱进,会用网络整合资源,会用数字视音频广播技术和节目制作技术、多媒体技术和虚拟技术,以及相关的计算机信息处理和网络技术传播信息,满足受众自主和视觉感观的需求。值得注意的是,掌握技术是为了更好地为传播内容服务,现在的媒体竞争讲究内容为王,精通新闻传播业务是新闻传播者的立足之本。信息社会,深度信息已经成为广大受众索取新闻的普遍要求,他们已不满足仅仅了解主体新闻本身,而是渴望了解相关的各种背景,主体新闻对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产生的影响、各方反应,以及主体新闻事件的发展趋向等更多的内容。这就需要新闻传播者精通采编业务,有思想深度,同时还要在中文、经济、体育等某一领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能把信息做深。

有新闻道德。传媒新技术在带来传播自由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问题。如,网络强大的搜索引擎为新闻的制作带来极大的便利,但如果记者为了图省事照搬人家的资料就有可能侵权。再如,虚拟技术以及相关的计算机信息处理可能被用来进行图像处理,制作假新闻。所以,新闻传播者在面对新技术时,应具有新闻道德和社会责任。在市场经济的今天,这些都是面对变化时非常重要的支撑,否则就有可能滑向商业化、庸俗化,最终导致诸如扭曲、杜撰、造假、侵权等一系列丑恶现象的发生。今天的受众希望获取更多、更深的信息而不用过多思考,新闻传播者更应从自身出发,把好关。

注释:

①高红玲:《媒介环境的变迁和传播学专业教育的创新》,中国新闻传播学评论(CJR),2006年9月13日。

(作者单位:河南工业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编校:郑艳

上一篇:新闻专业合作教育的“4X4模式” 下一篇:艺术类杂志的品牌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