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相互关系及启示

时间:2022-08-18 04:25:3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相互关系及启示

【摘要】 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始、不断成熟和发展的阶段,了解这一段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对理解现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发展大有裨益。力图阐释它们两者之间的关系,以求得出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推进的一些启示。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民主主义革命;相互关系;启示

马克思主义是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的世界观,是工人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是工人阶级争取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它是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特别是19世纪欧洲重大社会科学成果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简单来说,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说,即人的解放学,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十分严整而彻底的世界观,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理论,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言以蔽之,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得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它产生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和实践当中,两者是相互促进和发展,是一个相互发展的辩证过程。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提供了正确的指导思想,并最终促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

1.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形成了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思想路线也叫“认识路线”,是一个政党实践活动的思想方法和思想原则。思想路线正不正确,直接关系到政党理论发展水平和实践活动的效果,关系到其领导的各项事业的成败。能否做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解决中国革命存在的现实问题,关键是要有一个正确的思想路线。思想路线正确与否的重要标志是能否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从不断变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事物的本身出发去认识和解决事物的问题。在对待马克思主义中也同样存在这样的一个问题,是直接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出发还是结合我国各个时期的具体情况,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指导,有所创造的解决中国革命的问题。

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经历了一个形成、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在中国共产党发展的早期,就发生过从书本出发,直接套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导致中国革命事业遭受严重挫折。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人陈独秀,就是没有从中国实际情况出发,没有看到当时工人和农民在革命中的力量,企图以妥协让步和束缚工农运动等消极措施拉住即将叛变的同盟者。结果自愿地放弃对于农民群众、城市小资产阶级和中等资产阶级的领导权,尤其是放弃对于武装力量的领导权,他的这种右倾投降主义路线使党在大革命的危急时刻完全处于被动地位,导致了党在这一时期所积蓄的力量受到了很大的削弱。陈独秀下一任的领导人瞿秋白,也是同样的存在这样的问题,没有从实际出发,在大革命失败后主观的认为中国革命仍然处于高潮,结果命令工农革命军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强行攻打大城市,犯了“左”倾盲动主义的错误,是革命力量遭到损失。后面的领导人,如李立三,王明,博古等,尤其是王明的“左” 倾教条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长达四年,给党和人民的革命事业带来了很大的损害。这种情况直到遵义会议后同志领导时期,才有较大的改变。

在我党历史上自觉地提出并第一次使用“思想路线”这一概念,也是最早认识到必须从思想路线上解决问题的人之一。土地革命战争期间,从“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原则出发,第一次阐述了“共产党人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1929年,针对红四军中暴露出来的种种政治上组织上的争论问题,在给的信中写道:“我们是唯物史观论者,凡事要从历史和环境两方面考察才能得到真相。我现举出了自有四军以来的历史问题的各个方面,以证明今日的问题(军委问题,但原则问题)只是历史的结穴,历史上的一种错误路线的最后挣扎”。1930年,他在《反本本主义》一文中又指出:“那些具有一成不变的具有保守的形式的空洞乐观的头脑的同志们,以为现在的斗争策略是再好没有了,党的六次代表大会的‘本本’保障了永久的胜利,只要遵守既定的办法就能遵守无往而不胜利。这种想法是完全错误,完全不是共产党人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完全是一种保守路线。”抗日战争前期,他先后写了《实践论》、《矛盾论》等著作,为解决思想路线问题提供理论武器,并向全党提出解决思想路线、思想方法、学习方法的任务。

1940年1月,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借用了中国古代的一个成语“实事求是”,来说明科学的态度。他指出:“科学的态度是‘实事求是’,‘自以为是’和‘好为人师’那样狂妄的态度是决不能解决问题的。……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只有千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1942年的运动,在研究党的历史、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整顿党风、学风、文风,以解决全党的思想路线问题,使全党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这个根本思想原则和思想方法。中共七大和《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着全党确立了正确的思想路线,正是由于有了这条思想路线,以为首的党中央能够敏锐的认识到我国的国情,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革命的各个时期提出了一系列正确的政策和策略,使中国的革命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2.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形成了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革命能否取得胜利,其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革命道路的选择是否正确。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其共同起草的《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党人的最近目的是和其他一切无产阶级政党的最近目的是一样:使无产阶级形成阶级,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即暴力革命论。列宁提出无产阶级革命可以首先在一国或数国取得胜利,并成功的通过武装起义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使得无产阶级在一国首先取得了胜利。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失败后,在血的教训中得出要武装反抗反动派,较早的吸收了暴力革命这一合理形式,可以说是正确了走了革命的第一步。接下来中国革命具体该怎样发展下去,却无具体经验可循。起初,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主张在城市进行暴动,以武力反动统治,但却接连遭到失败。中国共产党在1927年发动的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均遭到了失败,中国革命何处去,又是摆在每一个共产党人面前的一道十分艰难,又亟待解决的难题。

当时选择以城市为中心进行武装革命,是由当时的时代背景所决定。世界近代史上,无论是资产阶级革命还是无产阶级革命,其发源地都是在城市而不是在农村,这是因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活动场所都是在城市。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著作中,无产阶级革命的重点也是在城市,法国的巴黎公社和俄国的十月革命都是发生在敌人统治中心的大城市,特别是十月革命在中心城市首先夺取了政权,这一成功的“城市中心论”的范例,使所有国家的共产党都认可它为唯一的模式。

在中国近代革命史上,孙中山领导的反清革命运动,都是发生在城市,辛亥革命就是在武汉这个大城市取得胜利,然后使得革命形势席卷全国的。大革命中的北伐战争也主要是夺取敌人的中心城市后,旧政权的统治就土崩瓦解。在城市先夺取政权,再夺取全国政权就这样成为了中国共产党人早期首选的道路,事后的结局却使得共产党人不得不探索新的革命道路。在这种严峻的革命形势下,一些在前线进行武装起义的领导人逐渐意识到,靠在大城市进行武装暴动或直接进攻大城市是行不通,他们进行的艰辛的探索,在这一过程中的贡献是最大。

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时期,根据实践经验,不断进行总结,提出了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紧密结合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通过对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逐渐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的系统理论。1936年,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这篇重要的著作中,提出作为党的领导干部要懂得中国革命战争特殊的规律,强调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寻找中国革命战争的规律,该文还特别对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特点的分析,阐明了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国情依据,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战争和战略问题》等文章中进一步系统的总结了土地革命战争的历史经验和抗日战争的新鲜经验,科学地论证了中国革命为什么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能够通过走这条道路夺取民主革命的胜利,形成了完整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指出:“在这里,共产党的任务,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以后,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进一步明确指出:“如果革命的队伍要准备积蓄和锻炼自己的力量,并避免在力量不够的时候和强大的敌人作决定胜负的战斗,那就必须把落后的农村造成先进的巩固的根据地,造成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的伟大革命阵地,借以反对利用城市进攻农村区域的凶恶敌人,借以在长期战斗中逐步地争取革命的全部胜利。”这样,就使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得到了全面的理论阐述,至此中国革命形成了一条具有自己特色的革命道路,它的建立,使革命力量得以在革命受到挫折后得以保存下来,并不断发展壮大。从此中国革命翻开了新的一页,经受住了长征中反动派军队的围追堵截,抗日战争中日寇的疯狂进攻和“扫荡”,保存了来之不易的革命力量,最终取得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

3.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思想的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的坚实的思想基础。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最重要成果是形成了思想,它是中国共产党人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一次质的飞跃。以为代表的共产党的领导人在实事求是的正确领导下,在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新的革命道路开辟后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集全党的智慧所形成。早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到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时期,思想就开始萌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便积极投身于革命实践并开始在马列主义的基本观点的指导下分析和研究中国。在这种实践活动和理论思考所产生的思想,比较集中地体现在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历次代表大会和重要会议的文献中,体现在、陈独秀、、瞿秋白、邓中夏、等的著作中。在这一时期初步的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思想,它标志着思想的萌芽。

在土地革命中,思想开始初步形成。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受到严峻的挑战,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韧不拔,在逆境中顽强探索,吸取教训,总结经验,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中国革命的观点,取得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突破性进展和成就,也使得思想得以形成。在这一时期形成的主要内容由:新民主主义革命思想的主干部分基本形成,即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新道路的提出;思想获得灵魂的重要因子也基本形成,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三个方面的思想已初步提出。在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到抗日战争时期,是的成熟时期,并在党内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一时期是思想发展史上的一个直观重要的时期,思想在这一时期得到系统的总结和多方面的展开而走向成熟,并在党的七大上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思想成熟的最主要标志是形成了完整的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以及贯穿其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主要内容有:深刻的阐明了中国革命两步走的理论;深入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三大法宝,即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全面论述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纲领;基本形成了思想的哲学体系。

党的七大是思想发展的里程碑,大会通过的新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从此,中国革命有了自己结合马克思主义创造出的新的理论,不仅在内涵上具有中国的内容,在形式上也具有中国特色。中国人民在思想的指引下,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胜利巨大的推动着中国革命的胜利。

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推进,使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得以提出,并不断的发展与创新

1.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命题。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决定着认识的产生和不断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这一认识的产生,这一命题的提出是中国革命现实需要的产物,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一种普遍性的真理。要使马克思主义指导各国的无产阶级革命,必须要求它与本国的实践相结合,找到一条适合本国革命的发展道路,而不能生搬硬套,否则,不仅不能指导革命的发展,反而会对革命造成较大的损害。在这一方面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历史时期就发生过,有着切肤之痛,党内一些领导同志提出了要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科学命题,在这方面是以同志为代表。

在大革命失败后就开始反思,他不唯书,只唯实,并能把实践和理论紧密的结合起来,出身于农民的十分注重社会实践,注重扎根于农村,在实践中寻找革命的真理。在早期的革命活动当中就写了许多代表性的文章,如在大革命时期就写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在井冈山时期就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他率先在中国共产党内进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和实践的探索,还最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概念。1938年10月,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的政治报告《论新阶段》中指出:“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待解决的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被正式在党内提了出来,它也由少数人的探索变成了全党共同的理论任务,在以后的时期得到了更加长远和广泛的发展。

2.革命形势的发展由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在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提出来后,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全党必须不断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以推动革命形势的更好更快的向前发展。在这一时期,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形成了以为首的新的领导集体,从此中国共产党也逐步开始走向成熟。当时中国共产党一直是受共产国际的领导,在指导思想和思想路线上的错误还没有得到彻底的清算,党自成立以来,曾经犯过一右三“左”的错误,这些都需要来一次系统的总结,以达到思想上的团结统一,组织和行动上的一致。1942年,中国共产党在延安进行了一次全党的整风,主要是从反对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和党八股,在这次整风运动中用实事求是概括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并把实事求是作为党的思想路线沿用了下来,这是本次整风运动的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重大贡献。

此后,根据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斗争的实践,著了大量的文章,对革命中的实践经验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在此基础上,的军事战略思想和新民主主义思想及党的建设思想不断发展并走向成熟。思想作为一种科学的,完整的体系也被党内同志所接受。在党的七大上,思想被写入,作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革命中不断发展创新的重大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它的形成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就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理论产生与实践,受实践的检验,并反过来指导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植根于中国革命发展的需要,它来自与中国革命,形成理论成果后由指导着革命实践活动的发展,也不断接受革命实践的检验,两者是辩证统一,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三、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中得到的启示

1.必须科学、完整的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科学体系,要使它能够指导中国革命、一方面必须把它当成一个完整的整体去理解。纵观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发生的一右三“左”的错误都是由一个共同的原因所造成的,那就是没有完整正确的理解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上某些在具体环境下所做的具体表述,来对中国复杂的国情下所进行的民主革命做了一个片面和简单的解释,导致了一个个错误决策的作出,使革命遭受不必要的挫折。在今后的各项工作中要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系统,完整的理解,不能作形而上学的理解。另一方面科学完整的理解马克思主义必须要理解其精髓,洞悉其本质,要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去摆脱教条主义和思想僵化的困扰,正确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只有做到科学、完整的理解马克思主义才能做到到发展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2.必须根据实践的需要来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传播,是中国革命发展的需要。若无中国革命的发展需要,这一理论也无在中国存在和发展的意义。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中看,凡是从实践中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就能得以发展创新;只要是从这一理论本身的条条框框出发,拘泥与理论本身不变的文字内容上,这一理论不仅会发展,会更加的教条化和僵化。曾经说过,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要发展马克思必须要把它放到实践中去,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不断的检验,以形成正确的认识,并使它能够不断的发展创新,这样才能使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与时俱进,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步一步的向前发展。

3.必须居安思危,要用一种忧患意识来发展马克思主义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强烈忧患意识的民族,我国的忧患思维的历史也十分的悠久。“忧患”一词产生于战国中期,发展也是在这个时期。在那个时期,诸侯国经常处于不断的战乱之中,人民饱受其苦。引起了当时各家学派对国家,对人民的忧患意识,进而著书立说,解决当时国家和社会问题,拯救百姓于水火,这也导致了当时的文化繁荣与发展。其后,中国古代的忧患思维也不断发展,“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等都是每一个历史时期的忧患意识的代表,是每一个时代的呐喊。

到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处于对当时国家前途的忧虑,对人民大众的忧患,当时中国的优秀分子选择了马列主义,并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这次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上,中国共产党向全党提出了要加强忧患意识的号召,“全党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常怀忧党之心。”只有先具有忧患意识,才能理性的看待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对过去的不合时宜的理论进行批判,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有具有忧患意识才具备对那些过去正确,现在却不合时代要求的理论进行思考,树立“破旧”的勇气,然后才可能在摆脱它们羁绊的基础上能够“立新”。要发展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前进,就必须常怀忧患之心,看清理论和实践问题上的不协调之处,找到新的理论方法,推进理论不断向前发展。

4.必须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和改造,使马克思主义更多的具有中国的形式,把马克思主义树立为我国的指导思想。中国封建传统文化――儒家文化,在整个封建历史时期一直是国家的主导思想,是封建地主阶级维系其阶级统治的重要思想。尽管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提倡“仁爱”,“舍生取义”等进步观点,但后来这种观点被统治者不断改造,使得这种思想变成了统治阶级控制人民思想,培养封建统治顺民的文化工具。中国要彻底的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必须对这种传统文化进行批判和改造,把马克思主义确立为我国的指导思想,这样才能在思想文化上确立无产阶级的领导地位,把人民群众从那种封建传统的思想中解放出来。传统文化中的合理思想,也要吸收继承,把它们作为我国新的文化思想体系的一部分,应更多的用中国的习惯,中国的语言形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不仅在内容上要具有中国特色,在表现形式上也要带有中国的标记,才能有助于中国人民的理解和接受,以便更好的确立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我国的指导思想。

5.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以其大众化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实践大众化和创新大众化三个方面,是指马克思主义理论由被少数人理解掌握转变为被人民大众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实践由少数人领导指挥转变为人民大众自觉行动,马克思主义创新由被少数人进行转变为被人民大众丰富完善。“一种先进的理论若被人民掌握就会转变为伟大的物质力量。”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也提出: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大众化尤为重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离不开它的大众化。

历史雄辩的证明,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仅能够给人民群众正确指导思想和思想方法,而且能够统一人民意志,使人民群众自觉的在工作生活中践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大发展。在民主革命时期,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后,其过程就从少数人所进行的探索变为在全党理论探索。在1938年提出“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后,全党就开始践行这项工作,最终在全党的努力下形成了思想。我国现在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并为我国在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过渡的重要时期,面临者许多机遇和挑战,更应该通过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让全国人民参与这一重大的理论探索,集全民之智慧,必能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创新,以指导中国在新时期各项事业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关系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一普遍真理与中国及其复杂的革命实践的关系。任何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指导实践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也不是一蹴而就。要认识其长期性和艰巨性,既要付出艰辛的努力,也要做好长期求索的打算。我们有着成功的经验,也有着失败的教训,成功在于我们能适时的做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艰巨任务,失败也在于我们没有做好它,没有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践情况向结合。马克思主义要指导我国的实践发展,必须要毫不动摇的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的各项事业结合起来,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理论成果,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想前进。

参考文献

[1]《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6:74

[2]《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6:115~116

[3]《文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6:662~663

[4]《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542

[5]《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635

上一篇:新形势下科技创新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下一篇:多级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在电力客户信用评价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