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盘存档的风险及保障策略

时间:2022-08-18 11:21:43

光盘存档的风险及保障策略

光盘的开发始于上个世纪70年代。在短短的20余年的时间内,它已经形成了近20个品种,显示了其勃勃的生机和广泛的应用前景。由于光盘的海量存储特征适应了当今社会信息存取的需要,其品种不断更新,容量不断增大,性能不断提高,使得用户应接不暇。据估计,我国目前光盘生产厂家有100多家,每年生产的各类光盘数量超过了30亿张。当然,档案部门的用量只占极少部分,国家气象局是目前已知的最大用户。随着电子文件数量的增多,以及数字化档案馆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将一些纸质档案信息向光盘上迁移,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光盘存档会更加普遍。

光盘存档的“瓶颈”

使用光盘存档目前仍然存在着很多困难。毕竟光盘应用的历史太短,其理论与实践研究尚不够充分,这是影响其应用的桎梏。笔者可以简要地举例加以说明:

第一,存档光盘的种类。国外,有人基于媒体选择记分卡的研究方法,认为CD-R和DVD-R是适于存档的光盘类型〔1〕。法国国家标准NFZ42-013将只读光盘作为存档载体〔2〕。在我国,有人建议用CD-R存档〔3〕,但新近颁布的国家行业标准《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并没有规定存档光盘的种类〔4〕。可见,究竟哪种类型的光盘更适于存档?其格式如何?目前,国内外尚无定论。

第二,光盘的日常管理。同传统的纸质档案相比,由于制作材料不同,在环境条件控制、日常保养等方面自然也应有所不同。例如,理论上,环境温度过高或过低会加速片基的老化,金属层与空气接触会被慢慢氧化。那么,什么样的温湿度适于光盘的保管?光盘保管与利用环境的温湿度是否完全相同?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并不充分。

第三,光盘数据的长久可读性。光盘的寿命是有限的,如何保证其载体寿命和信息寿命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延长?再者,光盘数据濒临毁坏时,有必要进行数据迁移。迁移过程有许多因素可能造成其数据的丢失,而且迁移频率越高,数据丢失可能性越大。如何进行这种迁移?迁移到何种媒体?最佳转换时机如何选择?这方面的研究非常欠缺。

光盘存档的风险

和纸张存档的历史相比,光盘还只是襁褓中的婴儿。因此,它一旦成为存档载体,是否具有和纸张相似的稳定性?保护工作者对此必须深思熟虑。如果说当前人们在使用光盘存档时的“两难”处境只是一种表象的话,那么,其实质就在于:因为光盘出现的时间短,许多应用问题尚且来不及研究就盖棺定论,尤其是用它记录档案,这多少冒着一定的风险。作者认为,这种风险意识并非杞人忧天,而是基于理性的思考。

其一,光盘的寿命尚无定论,但有证据表明,它似乎不抵纸张。纵观存档载体的发展历程,尽管其类型以加速度的方式在拓新,但其寿命却并非与时俱增。相反地,粗略地比较不难发现,其寿命呈现下降的态势。千年前的手工纸仍然时有所见,即使是现代酸性纸,其寿命也不低于50年。美国国家媒体实验室等权威机构对MO、CD-ROM、CD-R、CD-RW、CD-WORM进行过研究,其平均寿命依次为30、5-100、50-200、20-100、10-100年。显然,从存档的要求出发,以最大平均寿命作为存档光盘的寿命是牵强的;相反地,从降低风险、增大保险系数的角度考虑,存档载体应当以其最小平均寿命作为参考。这样,不论用何种光盘存档,其“保险”寿命不超过50年。这表明,光盘的寿命不如纸张。

第二,光盘数据非常脆弱。CBL电脑数据修复技术公司曾对造成计算机数据丢失的主要原因作过统计,结果显示,硬盘或系统故障、人为因素、软件故障、病毒、自然损毁分别占44%、32%、14%、7%、3%〔5〕。可见,基于计算机技术存储的数据是非常脆弱的。光盘信息存取技术尤其如此。计算机硬件或系统故障、软件故障、光盘介质变形、盘片污点甚至微小的划痕都可能引起解码时发生错误,各种自然的和人为的因素、管理的和技术方面的失当都可能导致光盘数据的损失。这些损失的数据中,有些是可以被恢复的,有些则是永远无法恢复的。其中,由于光盘存储介质损坏所带来的数据丢失常常是无法恢复的,因而这种损失是无法弥补的。

第三,技术的过时与淘汰。光盘数据的存取依赖于计算机,后者处于日新月异的发展之中。摩尔定理告诉我们,计算机电子元器件每十八个月就更新换代一次。技术过时与淘汰是必然的,软驱即是一例。最早的软盘为8英寸,后来发展到5.25英寸。现在,除了3.5英寸规格的软驱外,其他规格的软驱已经渺无踪迹。这表明,十年前储存在大软驱上的数据,今天的设备已经完全无法读取了。光盘技术是否会重蹈覆辙,人们目前不得而知。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目前还没有一个权威的、准确的数字来描述光盘的寿命。正因为如此,贸然使用光盘存档冒有一定的风险。试想,一旦光盘信息不能长久保存,人们不得不想方设法地将它迁移其他载体(包括纸张)上。这不仅会造成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而且谁能够保证光盘信息能够完整无损地准确地迁移呢!

存档光盘长期可读的保障机制

光盘存档毕竟已是大势所趋,因此,为了保证其信息的长期可读,需要逐步解决光盘存档的“瓶颈”问题,降低光盘存档的风险,建立其长期可读的保障机制。它涉及到计算机行业、产业部门、科研单位和档案工作机构等多个领域,并非档案部门能够自行解决,有待于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和合作。同时,我们发现,从光盘生产厂家到光盘应用机构,从光盘信息存储、保管到迁移,从自然环境到人为环境,从技术层面到管理层面,无一不影响到光盘的可读性。因此,建立存档光盘长期可读的保障机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依笔者浅见,目前需要抓紧解决的主要方面包括:

(一)确定存档光盘的类型和格式

由于CD-ROM、CD-R、DVD-ROM、DVD-R记录的信息不可更改,从这个意义上讲,它们均可用作存档光盘。但这并不意味着其中任何类型都可以用来存档。例如,即使是CD-R,含酞菁染料的光盘比含花菁染料、含氮染料种类的寿命更加耐久。当然,以上各种光盘寿命的比较尚需进一步研究。在存档格式方面,目前得到应用的各种格式(.doc,.txt,.pdf,.ppt,.gif ......),哪种格式更利于光盘的使用和保存,这也是需要统一的。

(二)把好“入馆关”

一旦存档光盘的类型得到了确认,就需要把握好入馆关,让符合存档要求的优质光盘进馆。这样,既可以保证光盘信息的可读性,又可以减轻保护光盘信息长期可读的负担。

(三)定期检测馆藏光盘的质量

光盘一旦进馆,档案馆需要对它们的质量进行检测,以便对馆藏光盘的质量做到心中有数。不仅要明确光盘质量检测的指标,而且要确立检测的时机并使之制度化,为光盘信息的迁移提供决策指导。

(四)加强存档光盘的数据管理

除了要加强光盘实体的安全外,还要采取各种各样的措施保证其数据安全。国外不少做法值得我们研究。例如,英国艾塞克斯大学数字档案馆为了防止数据丢失,将每个文件至少制作4个拷贝:main copy、CD-ROM copy、Shadow copy和off-site near copy〔6〕。有的单位实行分层网络存储平台或远端异地储存。这对于预防突发自然灾害非常有效。

(五)监控存档光盘的生产

即使采用同样的材料和工艺流程,不同厂家生产制造的光盘质量并不相同,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此,国家有关部门有必要加强对有关光盘生产企业的管理,从原料和生产流程上保障存档光盘的质量。例如,国家可以从现有的光盘生产企业中挑选一、两家能够满足存档要求的光盘生产企业,通过加强对这些企业的监督来保证其产品能够满足存档的需求。

(六)推进光盘技术的研究

近两年来,国家档案局资助了《影响光盘信息读取的环境因素研究》、《存档光盘寿命定量检测技术研究》等课题,积累了光盘研究的经验,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当下需要加强研究的有:存档光盘类型和格式、存档光盘保存与利用环境、存档光盘迁移原则和方法等。只有这样,才能为保障光盘信息的长期可读奠定理论基础,提供技术指导和实践指南。

(七)制定政策法规

目前,与存档光盘有关的国家标准几乎是空白。新近出台的国家行业标准《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对存档载体只给出了一个推荐的意见,没有具体的规定,因而缺乏可操作性。为此,国家有关部门(尤其是国家档案局)需要加强这一方面的研究,制定有关标准,包括存档光盘质量和格式标准、存档光盘制造规范、存档光盘选择标准、存档光盘保管与利用标准、存档光盘信息迁移标准等。只有这样,保障存档光盘的长期可读才能做到有法可依。

参考文献:

1.Selecting Storage Media for Long-Term Preservation. http://www.pro.gov.uk/about/preservation/digital/guidance/selecting-storage-media.pdf 2003-9-28

2.周耀林.法国档案文件数字化实践.北京档案,2002(4)

3.郭莉珠等.CD-R光盘预期寿命探析.档案学通讯,2002(4)

4.GB/T18894-2002

5.修复摘要.http//www.cbltech.com.cn/articles.html 2003-9-28

6.http://www.konbib/nedlib 2003-9-29

上一篇:小议“争取领导重视” 下一篇:英国国家档案馆服务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