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安多藏区文昌神信仰的祭祀仪式探微

时间:2022-08-18 09:10:10

青海安多藏区文昌神信仰的祭祀仪式探微

摘 要:在藏区宗教祭祀是非常盛行的,无论是高僧大德还是普通民众都深知祭祀的重要性。对于普通大众而言,祭祀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而安多藏区由于独特的人文历史环境,使得这一地区存在着一种独特的文昌信仰文化及与之相联的独特的文昌祭祀仪式。本文通过多种视角,试图系统的论述安多藏区文昌信仰祭祀仪式。主要以安多藏区文昌信仰文化为切入点,分析和解读其信仰的祭祀仪式及其特点、功能等。

关键词:安多藏区 文昌信仰 祭祀仪式

中图分类号:B94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4)01-0000-02

独特的人文环境与自然地理条件,孕育了藏民族独特的文化。千百年来藏族人民几乎将全部的人力、物力、财力都投入到自己所信仰的文化事业上,因此,才形成了如此博大精深的藏族文化。海南地区作为藏区聚居区由于其独特的社会文化、宗教文化、艺术文化、习俗文化的历史积淀,形成了至今仍存在并一直影响着当地藏族生活方方面面的文昌祭祀仪式。文昌信仰,一般指对文昌帝君的信仰。文昌帝君又被称为文昌神、文昌爷、梓潼帝君、文曲星或文星,人们视其为主管考运、掌理世人禄籍的神。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传入青海海南地区,并成为当地独特的文化个案。在青海海南藏区文昌被称为“”意为地方神,在这里文昌信仰被赋予了不同于汉族地区的其他含义,文昌的形象、传说发生了一些改变、神职范围被扩大,同时祭祀仪轨也呈现出独具特色的本土化的特点。

一.海南地区文昌信仰的历史源流

文昌信仰源远流长,从早期的星辰崇拜,动物崇拜到后来成为具体历史人物,其间经历了很长的演化过程,对人们产生了及其重要的影响。文昌信仰有两个源头,一个是梓潼神,即梓潼供奉的地方神,一个是早期人类社会存在的星辰崇拜。人是创造文化、传播文化的主体,文昌信仰作为民间信仰和道教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随着人口的迁徙、民族的融合以及当地特殊的人文环境而传播到到海南地区的。在历史上从明朝起汉族开始大规模的迁徙到安多地区,各民族开始大杂居,文化也开始相互融合,文昌信仰作为其文化的一部分,是随之传入海南藏区的。的传播还与传播者自身的素质与影响有关。文昌信仰在海南地区影响广泛,藏族活佛的介入也起了推波助澜的积极作用。元朝以来,许多青海的藏传佛教高僧大德或受朝廷的邀请,或纯属个人行为到过中原腹地,他们是汉地文化最早的接触、感受者,后来也可能成为异族文化的接受者和宣传者。正是由于上述种种原因,文昌信仰才得以开始在海南藏区传播发展。

二.安多藏区文昌信仰文化中的仪式解读

“祭祀是者与信仰对象、人神之间进行交际和沟通的行为方式,表现了人对神的感情和态度,信仰者通过这样的宗教行为与其所信仰的神圣对象打交道,求得神的帮助来达到和满足自己的目的和需要”。[1]而祭祀行为主要由祭祀对象、祭祀主体、祭祀的供品三个要素构成。在文昌信仰传入海南藏区后与当地本土文化相融合,无论是祭祀对象、祭祀主体还是祭祀的供品都表现出不同于汉地的一些特点,人们通过实践这些仪轨,同超自然的力量进行对话、沟通求得神对人的保佑以及凭借神来实现自己的愿望。据调查:海南藏区文昌神的祭祀仪轨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种。

(1)、日常祭祀

对信徒来说,献供祭神已是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很多家庭每天早上的第一件事就是煨桑 [2],念诵文昌神祭祀文,祈求文昌保佑,然后从事其他事情。每逢“十五”[3]等重要的宗教节日以及家人要出远门时人们总是要去文昌庙,祈祷煨桑,祈求文昌保佑。海南藏区文昌的祭拜仪轨显示出汉藏文化融合的特点。通常一进文昌宫门,无论汉、藏群众都要先购买香裱、酒、哈达等,然后到煨桑炉前燃烧香裱、煨桑,并按顺时针方向围绕煨桑炉撒酒水、念文昌祭祀文。这些祭品藏族群众往往会自带。汉族群众还要上香、燃放鞭炮,很多藏族也这样做。在攀石阶到大殿时,很多人都自觉沿右侧上行,藏族更是严格遵行。到了二平台大殿,拜过正殿的文昌神,依然按顺时针右旋方向逐殿供拜、磕头,然后再回到正殿求签,求签过程与别处没有不同,汉族主要问求学、就业、升职等,藏族则经商、生子、平安无所不问。卦文也分汉、藏两种文字。在拜完文昌庙后还要去庙的后山上撒风马,挂经幡。

(2)、血祭

血祭,又称荤祭或生血祭,一般是指宰杀牛、羊、鸡等动物作为牺牲来敬献给神灵的一种祭祀方式,是苯教常见的一种祭祀方式。随着佛苯之间的冲突与融合,以及宗教文化的不断变迁,这种祭祀方式也逐渐成为藏族宗教仪式中的一部分。而在文昌信仰传入海南地区后与苯教和藏传佛教相融合,同样也吸收了很多苯教和藏传佛教的祭祀仪式,其中既有佛教的祭献供品的仪式,又有苯教的牺牲贡祭仪式,尤其是血祭已逐渐成为文昌祭祀仪式中的一部分。在海南藏区通常除重大事情外人们通常是不会采取血祭的方式祭祀的。据调查:进行血祭的一般是为升官、诅咒、消灾、求第等重大事情,而前来血祭的人大多为有钱的官员或牧民,因为人们的行为总是受到外部物质世界的制约。

三.文昌信仰祭祀仪式的特点

1.祭祀仪式本土化

(1)祭祀对象本土化

文昌信仰在传入海南藏区后,首先是藏传佛教将其纳入到自己的神灵体系中,然后才逐渐传入民间,被民众所信仰的,其祭祀对象呈现出本土化的他点。民间有很多有关文昌神来源的传说都是同藏传佛教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人们认为文昌神是黑文殊菩萨的化身,“有关贵德贺尔加文昌庙的修建等都同藏传佛教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4],在文昌庙中供奉的神灵除了文昌帝君、王母娘娘等外还有火神、牛王、马头明王等藏传佛教的诸多神灵。

(2)祭祀主体和祭祀供品本土化

在海南地区文昌信仰的祭祀主体和供品也呈现出本土化的特点,前来祭祀的除了汉族外还有藏族、蒙古族等其他少数民族,而文昌坐像前堆积着哈达、绸缎,像前陈列着曼扎、酥油灯、净水碗、祭酒、馍馍以及十、十一世班禅大师像,偶尔也会有当地人献祭的全羊等。作为文昌祭祀仪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祭祀文和酬补经也是由僧人撰写的。由上述种种无不呈现出其祭祀仪式本土化的特点。

2.祭祀仪式具有世俗性和功利性

海南地区文昌信仰的各种祭祀是以满足人们各种现实的需求与解决现实的各种难题为目的。这也是文昌如此盛行于海南藏区的原因。民间祭祀是人们解决世间诸种难题、人力无法为的事情的一种解决方式。这与佛教的出世以及追求来世的观念是不相符的,它更多关注的是现实中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问的实际问题。佛教的精神追求对藏人的影响是深刻的,但人总要生活在今生的现实生活中,忙碌于各种世俗的事情。所以佛教不能满足藏人日常琐碎的世俗需求,民间祭祀活动就弥补了这种不足,解决一些现实生活中人力无法为的事情,是非常务实的,文昌祭祀与来世没有关系,都是为了今生的生活幸福,所以带有强烈的世俗性与功利性。

四.文昌祭祀仪式的功能

文昌信仰自传入青海海南地区以来,与当地的本土宗教相融合,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正如马克思在谈到宗教的社会功能时说:“宗教是这个世界的总理论,是它包罗万象的刚要”①[5]。它对当地产生的影响是多面的,而其显现出来的功能也涉及很多方面,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点。

1.强化的功能

文昌神作为主管人间功名利禄的神,在传入藏传佛教气息相对浓厚的海南地区后,被藏传佛教所吸纳,成为藏传佛教神灵体系中的一个地方神,被人们广泛信仰,在这里更是突显出了它的功能。在其祭祀仪式中无论是庙宇、神台的布置还是神像法器的设置、文昌祭祀文的念诵无不体现出一种庄严肃穆的景象,使仪式参加者时刻有一种如同神灵在身边监临的神秘感与神圣感,从而强化了信仰者对文昌帝君的信仰。据了解海南藏区在文昌庙内朝拜的群众,除日常祭祀的信徒外还有几种比较特殊的群体:一是每年在高考前,前来朝拜的众多学生,以求金榜题名;二是干部选拔前,前来朝拜的干部,以求升官发财。三是戒酒、戒赌者,以求达到道德约束和规范行为的目的;四是是生意人,祈求生意兴隆,抽签占卜生意盈亏。由此可以看出在当地文昌信仰不仅能够满足广大信徒的精神需求,使人们寻求到了心灵的归依,而且在行为规范、道德约束、强化伦理意识等方面凸现出了很强的生命力。人们通过祈祷、向文昌神诉说内心的渴望和祈求幸福美满的生活,就可以在信仰方面达到精神的解脱和超越,获得心灵的解放和升华――这样就为人们建立起了理想中的彼岸世界,成为人们正视现实、超越现实和为之奋斗的目标

2.满足精神需要的功能

“人们举行宗教仪式,总是以为他们的某种欲求无法用自己的力量促使其实现,只得寄希望于一定的仪式行为而求得神助或神启”[6],文昌祭祀活动是在一个到处都有无数神秘力量在经常起作用的世界中活动。人们将现实中无法实现或无法轻易实现的事情,诉诸于文昌帝君,这在精神上是一种寄托和安慰。如果现实中人们被无法治愈的疾病困扰时,人们认为触犯了神灵,向其赎罪,以求文昌帝君保佑,希望治愈疾病,在精神上人们得到慰藉,认为得到了文昌帝君的保佑,疾病就会治愈。文昌祭祀是当地藏族人对文昌神的依赖感的表现形式,人们在完成祭祀行为后,心理对未知的恐惧得到缓解,消除焦虑、安全感得到满足、显得更有自信,相信未来事态定会逢凶化吉、遇难成祥。这是祭祀行为在人们心理方面发挥的能动作用,满足了个体精神的需求。

3.团结社会群体,整合行为模式

“宗教仪轨是把个体连接起来,组织到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的凝结剂,它可以规范化个体的行为和情操,形成社会秩序”。[7]文昌信仰的社会功能主要体现在道德教化、社会控制、行为约束、精神信仰、文化传承、道德塑造、文化教育、政治辅助、经济助剂等方面。文昌信仰同当地的经济、政治 、科学、 教育、文化、艺术、 伦理、心理以至风尚习俗交织在一起, 一方面对当地人民的伦理道德、信念情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规范人们思想行为的重要准则。人们通过对文昌神的祭祀仪式,使信教群众的社会生活和行为方式围绕着神圣的信仰而不断规范化,并成为一种强有力的社会控制作用和充当广大信徒的自我约束的社会伦理道德。另一方面对当地文化、经济等的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文昌信仰在海南地区传播发展的过程中积极向当地主流意识形态靠拢,不断吸收佛教的教礼内容,提炼出的藏传佛教神的神格和道教科举神的职司,使其核心内容蕴涵着当地社会发展与进步的过程中所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礼念和最需要的功利,从而实现着现实性与有效性的双重功能,由此他获得了当地各民族不分阶级,不分等级的普遍认同,成为一剂黏合剂,为社会秩序的稳定贡献自己的一份努力。文昌信仰也因此而形成了一种社会力量,完善民间社会的自组织功能,对社会的发展施加自己的影响。正如:贵德河西文昌庙前得碑文所载《文昌帝君阴骘文》:劝人行善积德,惩恶扬善,广为流传。帝君曰:“勿谋人之财产,勿妒人之技能,勿淫人之妻女,勿唆人之争讼,勿坏人之名利,勿破人之婚姻,勿依权势而辱善良,勿恃富豪而欺穷人。诸恶不作,众善奉行,千祥云集”。

五.结语

文昌信仰作为一种民间信仰,它起源于民间,人们对世俗幸福生活的追求是文昌信仰的基本动力。而它的祭祀仪式斑驳杂离,呈现出包容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在其传入海南藏区后在多民族地区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它又呈现出不同于汉地的一些特点,即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共存、共融的多元崇拜现象。一种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在与其他文化发生关系时,必须与其他文化相互吸收、整合、调适,才能有所发展,而文昌信仰作为信仰文化的一部分也不例外。文昌信仰在传入海南藏区后与当地的本土文化相融合,无论是从分布特点、祭祀仪式、建筑、塑像还是从信仰特点上来说都无不体现出当地本土宗教即藏传佛教的一些特点,即文昌信仰开始本土化。而人口的迁徙、民族间文化的融合以及当地特殊的人文环境是形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

总之海南藏区的文昌信仰祭祀仪式作为藏人祭祀文化中一个特殊的文化个案, 对当地的影响是深远的。它即保持了其文化元素,也将汉族民间信仰的外在表现和内在寓意融入到了当地的信仰之中,体现出汉藏宗教文化相融合的特色。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当今世界,知识在我们的生活中已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文昌作为主管人间功名利禄的神,也被更多当地藏人所信仰,在其发展过程中已成为当地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对促进社会和谐、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秩序和人们的精神生活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注解

[1] 宗教学刚要 吕大吉 高等教育出版社

[3] 注:当地人会于每月农历初一、初三、十五等几个重要的宗教节日时到文昌宫内祭拜。

[2] 煨桑就是用松柏枝焚起的霭蔼烟雾,是藏族祭天地诸神的仪式。

[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p75

[6] 宗教学刚要 吕大吉 高等教育出版社 p142

[7] 宗教学刚要 吕大吉 高等教育出版社 p144

参考文献:

[1] 才让 藏传佛教信仰与民俗 北京:民族出版社,1998.9

[2] 刘志群 祭祀艺术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1.5

[3] 吕大吉 宗教学刚要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12

[4] 丹珠昂奔 藏族文化发展史 甘肃教育出版社,2001

[5] 高梧 文昌信仰习俗研究 巴蜀书社 2008.1

[6] 看本加 安多藏区的文昌神信仰仪式研究

[7] 罗桑开珠.佛学原理概论.民族出版社, 2005

[8] 陈荣富.宗教礼仪与文化.新华出版社, 1993.12

上一篇:浅谈健身气功的健身机理及其在全民健身中的作... 下一篇:论我国网络立法对公民权益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