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问题与对策

时间:2022-08-18 07:46:57

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问题与对策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问题;完善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15)27-0070-01

一、新形势下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未能全面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

现阶段,高校学生的思想观、价值观等不断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同时,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进步及网络影视的普及,信息传递与接收的速度及广度也逐渐增强,以网络信息为代表的各种信息对学生的影响力也呈现出不断增大的趋势[1]。而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却比较落后,通常是问题发生后才采取解决方法,未能全面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也没有采取及时有效的预防措施,难以获得理想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二)辅导员建设力度不够

目前,我国政府部门对高校教育尤为重视,在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工作中,加大了投入力度,并获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在实际工作中,一些高校未能全面落实中央部门颁布的相关文件,依然存在辅导员建设力度不够的问题:其一,高校辅导员的数量难以充分满足日益增长的学生的需求;其二,缺乏对辅导员的足够培训。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工作人员,辅导员在现实中需要管理学生的一切事务,但他们同时又缺乏足够的培训及进修机会,因而难以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及素养[2]。

(三)缺乏足够的为学生服务的理念

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工作的任务之一便是为大学生提供专门的服务与指导,帮助他们找寻出与自己性格及兴趣相符的发展道路。然而在实际学生管理中,一些工作人员缺乏足够的为学生服务的理念,仅对学校发展的现实需求、社会发展单方需求以及人才培养共性等予以重视,而忽视学生个体成长需求及个性多样化培养,也未能树立起人本管理的理念。

二、完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对策

(一)对学生的实际思想进行深入探究,加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力度

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应高度重视学生的思想动态,对其学习、文体活动以及日常生活等方面展开深入探究,将影响学生政治素质及思想动态的因素找出,并将与学生思想品德有着密切联系的网络环境作为整治重点,通过制订出科学、完善的教学计划,从而促进学生思想水平的提升。在新形势下,高校为切实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应当全面贯彻并落实马克思主义思想及其最新成果,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凝聚学生的力量,切实应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来规范并引导当代高校学生的言行举止。

(二)重视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全面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高

为确保学生管理工作的高质、高效进行,就需要高度重视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及专业化培训,以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高。具体分析,高校应当对辅导员的职业发展规律展开深入分析,并以此为依据,加大对其日常、岗前以及骨干等方面的培训力度,并将其作为提高辅导员专业素质的有效途径,同时为其创造更多去省外或国外优秀院校进修的机会[3]。

(三)加强人本服务理念的树立,为学生提供人性化的指导与服务

1.加大文体活动的开展力度。作为学生管理工作的一项主要内容,文体活动同时也是促进高校学生自我成长的一项重要教育措施,能够发挥出良好的强健体魄、陶冶情操的重要作用。基于此,高校应当加大对文体活动场地及资金的投入力度,通过创办一些富有代表性的文化活动,从而实现对学生的良好熏陶与培养。

2.及时疏导学生的心理压力。现阶段,学生毕业后面临的一项重要问题便是自主就业。由于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此外,当前大多数的大学生均为独生子女,其肩负的社会责任压力也越大,这也极大程度上加重了学生的心理压力。在这种形势下,为有效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及安全问题,高校学生管理人员就需要认真做好学生的就业指导及心理指导工作。

3.重视网络服务的开展。当前,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迅猛,高校学生管理人员为改善学生教育及服务途径,可对网络平台展开科学合理的利用。通过借助娴熟的网络操作技术,从而将学生面临的网络传播问题进行有效解决,在实现学生工作信息化的基础上,实现学生管理工作水平的全面提升。综上所述,新形势下,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以及学生的学习及生活方式均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作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人员,就应当牢牢抓住机遇,克服重重困难,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及途径来促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改革与创新,在促进学生思想政治水平提升的基础上,使之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赵祥伦.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和对策探讨[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6(5):103-105.

[2]胡建勇.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和对策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3,7(6):62-63.

[3]朱玮,彭秉成,陈海军.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问题及对策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1,08(21):226-227.

作者:赵晓华 单位:西京学院

上一篇:伦理学视阈下尊严死与自杀论述 下一篇:低龄老人性别分工社会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