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学生医德教育探索

时间:2022-09-06 04:39:17

新形势下学生医德教育探索

摘要:面对当前“医德迷失”的社会现状,医科高等院校全面加强学生医德教育成为了教育的重点,本文基于高等院校特点,对如何加强医德教育进行了简单探讨。

关键词:医德教育;有声教育;无声教育

古语有云“无德不成医”,医德是医者之本。面对我国当前“医德迷失”的现状,医科高等院校承担着培养高素质人才和高尚职业道德的医务人才,必须认识到加强学生医德教育是当前高等教育的必然趋势以及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通过有声教育与无形医德渗透的相互融合,才能真正创造“大医精诚无形,医德教育有声”的医德教育新局面。

一、“有声”教育:科学规划医德教育目标

医德教育是一个长期、连续的过程,在不同阶段其教育形式应有所变化,确立不同的医学目标,使医学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溶,真正形成医学生医德教育体系。一年级强化医德情感,二年级、三年级则强化医德信念,四年级、五年级则应将医德习惯作为重点培养。

一是将医德教育充分融入专业课程,根据专业课程特点以及道德成长规律,结合新生入校到写完基础课程,重点加强学生对医生在社会责任感、角色认知感的认识,树立起医德情感。例如:重庆医科大学从新生入校后即开始了医德教育,组织《医学生誓言》宣誓活动,在对遗体进行解剖前,首先对其进行默哀等,从内心深处去触动学生的医德情感。同时,不少医科大学在新生入校后,首先组织学生对《论语》和《朱子家训》进行学习,使其熟记于心,并配合爱心活动和志愿者服务等形式来激发学生对医德理论的认识,让他们真正体会到医生这个角色所承担的这人。在学习药理、病理以及诊断学等基础学科时,则重点在于强化学生医德感知向医德信念的转化,形成医德信念。重庆医科大学在经二年级及三年级学生的医德培育中,通过熟读《大医精诚》和开展临床见习等活动,来帮助学生深刻体会“大医精诚之心”的理念。到四年级和五年级,重庆医科大学则将医德教育的重点放到了医德意识转变为医德行为上来,使学生将医德内化为行动,真正成为自己的日常习惯,而这也是医德教育的主要目的[1]。二是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充分融入医德教育,通过开设《职业素质拓展训练》《医学职业发展趋势和职业要求》等课程来指导学生未来发展,让在认识社会的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修养,并形成能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对自己所需专业有深入了解以及自身所长,提高自身的道德教育,进而达到提高道德修养的目的。三是将医德教育充分融入到社会实践中,周末或寒暑假学生可组织学生深入到各地养老院、医院或福利院等医疗机构,发挥自身所学给予老人、病人和儿童等帮战,亲自去体会何为“健康所系,生命相托”。

二、无形渗透:大力营造医德教育氛围

在建设校园文化时,应将医德教育结合起来,通过软环境和硬环境的全面提升,使校园内形成“大医精诚”的主题氛围。例如:不少医科高等院校纷纷在校内打造起医学生誓言碑,并树立历代著名医学家塑像,同时结合主题丰富的雕塑等来布置校园环境,甚至还有不少院校专门结合学校发展历史打造起“医德廊”,这就使得不少学生在熏陶中自觉内化为行动。一部分学校则邀请专门邀请国内化知名学者到院为学生开展讲座、演讲报告等,为学生树立起榜样,进而在崇拜中明确自身的职责,改变自身的习惯。例如:重庆医科大学自2008年开始精心打造的“缙云讲坛”品牌论坛,截至目前为止,已成功举办38期,我国王智彪教授等诸多名人纷纷到院开展讲坛活动,让学生了解到医者是执着的、寂寞的,一定要始终坚守岗位,耐得住寂寞,经得住诱惑,倾尽全力为人民服务,为患者解除病痛[2]。通过这些活动,使学校形成了医德的良好氛围,让学生对责任和职业都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

三、“有声”与“无形”结合:不断拓宽医德教育途径

(一)努力第一课堂主渠道教育

开设必选课《形势政策》、《思想品德》等公共课程,同时落实《医患沟通技能》《中西医学比较》《医学伦理学》《社会医学》和《卫生事业管理》等选修课和必修课,让课堂成为提高学生医德理论知识,形成医德理念的主阵地。

(二)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教育

学校可将校园文化活动作为医德教育的载体,让医德教育融入到活动中。一是医德教育与生命教育相结合,例如:当武汉长江大学三名大学生为救落水儿童牺牲的事件出现后,社会各界对此事件提出了各自的看法,而一部分医科院校则以生命为主题,开展了“激辩青春飞扬,探索生命价值”的辩论塞,经过一系列征文和演讲比赛使学生对生命的意义有了更深地理解,认识生命到是值得尊重的。而在医学生亵渎尸体的事件发生后,不少学校则开展了“医德修养、你我共勉”的倡议活动,让学生更加体会到了自身所承担的责任和博爱精神。二是医德培育与“唱、读、讲、传”相结合,学生可通过开展“中国红・青春中国心――走进医科大学”等主题晚会,让学生自行排演各种以体现医务工者救死扶伤精神的歌舞和情景剧等,使学生积极开展自我教育。例如:一部分学校在“5.12国际护士节”纷纷举办起“健康天使,有你有我”等倡导南丁格尔精神的活动,旨在提高学生人道主义精神,使学生能够坚定步伐,积极探索医德精神。

(三)丰富第三课堂教育内涵

一是积极开展“三下乡”活动,学校可组织学生自愿参与到暑期社会中来,让学生参与到健康咨询和送医送药等下乡活动中去;同时,发挥学校周边资源,积极开展经典诵读社区行、医疗卫生服务社区行以及关爱农村贫困儿童区县行等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使学生对社情、国情以及民情的了解程度得到进一步提高。二是组织学生参与公共突发事件活动,例如:不少医科高等院校在青海玉树地震和汶川地震中,组织学生形成自愿者服务队,深入到灾区对当地人民进行心理援助和医疗服务,让学生直面大灾大难,真正提升其精神境界,为医德的形成打下坚实基础。三是积极开展同伴教育互动,学校可通过构建健康管理师、心理咨询师以及营养师的“三师”同伴教育,紧紧依靠营养协会、性医学会以及心理协会等社团,在校内积极开展各种医学宣传教育活动,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 徐玉梅,刘宪亮.论高等医学院校学生医德素质培育体系的构建[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1,2:181.

[2] 张杨乐.关于医学生医德教育现状及路径的若干思考[J].学理论,2011,11:252.

上一篇:美术课堂教学有效问题设计初探 下一篇:多媒体在化学教学中应因材施教